分享

一件研发小事引发的思考:换一种思路去教育下一代

 供应链重构 2024-05-17 发布于福建
文|刘树霖
图|金木水
在公司的会议上,研发部同事说,现在行业内有企业在用一种A材料,这是一种物理混合材料,能增强产品的B性能,想买回来用。‍‍‍‍‍‍‍‍‍‍‍‍
我问道,A材料的成分是什么?同事答,不清楚。‍‍‍‍‍‍‍‍
我说,我们首先要了解A材料的成分和特性,掌握其哪个成分、哪种特性,实现了增强产品的B性能,能增强的原理又是什么,是否受产品本身的温度、反应时间等内在因素,以及环境干湿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身处研发岗位,本该最有钻研精神,为什么会有这种“拿来主义”呢?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方式。‍‍‍‍‍‍‍‍‍‍‍‍‍‍‍‍
周末,陪五年级的Gavin做数学题,每一道题我们都想了很多方法去解它,并思考出题的出发点和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
虽然一个下午只做了一张试卷,但我们展开聊了很多很多,聊到这些数学题背后的本质问题,以及可以演绎在生活中的哪些场景里。
结束时候,Gavin说,数学真有趣,如果每次做作业都能这样就好了。

比如:

除了分母统一换算成64后进行计算的方法外,我举了个形象的例子:一个正方形,连续二等分,6次之后剩下的部分即是答案,如下图的阴影部分:‍‍‍‍‍‍‍

这样就很直观,答案是

再比如:

已知,求x=?
我们都知道,分式等式交叉相乘相等。因此有(11+X)x7=(61-X)x2,进一步计算,得X=5。
但是,对一名刚接触这个知识点的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知道“分式等式交叉相乘相等”,而是,要理解透它为什么相等,否则他们的知识就是现象级的,而不是本质级的,以后没办法迁移。
教育的本质,是启迪思考,培养寻根探究的习惯。
我跟Gavin说,假设:

‍‍‍‍‍‍‍‍

那么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成立。因此,ad=bc。‍‍‍‍‍‍‍‍‍‍

但这还不是底层逻辑,底层逻辑是根据乘除法的含义去理解:‍‍‍‍

根据除法的含义,从上述等式可以得到,a是倍的b,因此根据乘法的含义,a=*b。同理,根据a=*b,可以得到,bc是a倍的d,因此cb=ad。‍‍‍‍‍

后来,我特意留了一道题,让他去请教老师:为什么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而得到的答案是:规定。‍‍‍‍‍
这就像我们上学时候,老师只告诉我们“负负得正”,但却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两个负数相乘,积是正数。也没有告诉我们,两个负数相乘的含义是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例子。
这不禁让人想起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
在美国幼儿园的手工课上,老师教小朋友们剪纸。老师拿出一张纸开始剪鱼,小朋友们也学着老师剪鱼,过程老师教小朋友们如何使用剪刀,如何处理转角,如何剪出镂空等。
每个小朋友都剪出来后,老师说,你们现在每个人再剪一幅剪纸,唯一的要求是不能再剪鱼。‍‍
教育的职能,是教学习,教底层逻辑,教工具和方法,而不是教模仿。
在日本的历史课上,老师不是仅仅让学生去背,日中甲午战争发生在哪一年,导火索是什么,发生了哪些事情。
他们会问学生,如果没有发生日中甲午战争,以你的理解,你认为两个国家后来的发展会怎么样,现在世界格局会怎么样,如果你是当时的当权者,你会如何选择,为什么。‍‍‍‍‍‍‍‍‍‍‍‍
前两年,南京某幼儿园有道新生招录面试题,是拿出一堆印有车标的卡片,让小朋友说出每个车标对应的汽车品牌。
而日本幼儿园的招录题目是,把小朋友分成6人一组,让他们一起把一张桌子抬到隔壁教室,老师们在观察,发现谁如果没有用力或者假装用力,那学校就会让家长把小朋友领回家重新教育,理由是缺乏团队精神。
有人说,西方的教育,是充分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出各个领域的精英;而我们的教育,是把原本个性多样的孩子,最终培养成统一听话的应试高手。
教育的意义,是在尊重多样化的同时激发自我成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是时候要换一种思路去教育下一代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