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升华七律诗 梓荫山

 难时方觉影孤单 2024-05-17 发布于天津

梓荫山

清心哪觅梓荫山?今古攀登难更难。

此里从来无释事,彼前自始有儒关。

文风激涌乾坤上,祖气浮盈天地间。

听说精魂已屏去,再过十载许能还?

【资料】这首诗作于2024年5月12日。

诗的意思是:一泓清心到哪里去寻觅梓荫之山?从古到今想要攀登这座矮丘真是难上更难。这里从来就没有释家的那些事,在它的面前自开始起就设定了儒关。文风激涌在乾坤之上,祖气浮盈在天地之间。听说精魂已经屏去,再过十年兴许能回还?

首联中的“梓荫山”,指定海书香圣地。根据《周书·梓材篇》,取“梓材荫泽,荫庇学子,源远流长”之意而名蕴今古。宋代雍熙二年(984),定海县主薄在梓荫山麓始建学宫。嘉定十三年(1220),统制冯枋在山顶平地筑屏山堂。明、清、民国历代县令、教谕、总兵、士绅先后在山上、山麓建迎秀亭、文昌祠、纯阳阁和蛟川书院,作为文人读书、会文场所。有明代诗人谢泰宗的《偕顾翎先司理陈坤庵集梓荫山阁》诗:“西风禾黍一登楼,槛外青山大海流。钓客六鳌初下饵,仙人双鹤未归丘。移云树影江心见,漱石杯光水底浮。投分半通千佛籍,抡交十载一绨裘。歌风汉苑思皇士,溉釜周京旧国谋。入洛彦先才自美,谁人惊坐辖堪投。振衣试读《怀沙》句,笔底江山何处收?”又见清代诗人姚燮的《元旦登梓荫山谒文帝》诗:“星台宫殿蕊珠低,彤日初悬蹑景梯。臣敢贪天邀福慧,帝须鉴我在涂泥。凤边玉瀣三危露,龙背华旌五色霓。此是大罗无上界,下方冠佩共招携。”还见李升华七律诗《有叹》:“勿论明聪或蠢顽,文人都爱梓荫山。清氛一起风尘外,雅气千廻翰墨间。退叟醒时自行远,临川悟道此思闲。虚看兵燹隳原物,怎阻元精又返还?”

颔联中的“释事”,指佛事。见宋代人王谠的《唐语林·品藻》:“休 (裴休)好釋事;善隸書,所在寺額皆書之。”

这一联中的“儒关”,指儒学之门。见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平阴张澄居士隐处·仁亭》诗:“張侯大雅質,結髮闖儒關。”

颈联中的“文风”,指为文的风气。见明代诗人林弼的《答莫季龙》诗:“羡子乘槎南海上,远从牛女问天津。殊方入贡梯航旧,上国归来冠盖新。雒粤文风兴此日,鸡林诗价重行人。悬知江路频维楫,处处疏梅破小春。”又见清代诗人陈瑚的《怀沈斯庵先生》其一:“西台晞发痛遗民,避地南瀛第一人。浩劫馀生存硕果,空门垂老弃儒巾。文风早被端由汝,天子虽尊不得臣。孤岛田横无限恨,白头犹见海扬尘。”

这一联中的“祖气”,指因气而化生之物,因称物之来源为“祖气”。见宋代诗人程公许的《山中醮後一日雨雪仍留山中雾雨溟蒙混然如一气未分也》诗:“香雾回翔八景舆,帝觞邀我适华胥。戏将余沥作零雨,旋有六花飞太虚。意恐混沦凝祖气,心疑圆峤没归墟。题诗不作人间语,呵手残炉小楷书。”

尾联中的“精魂”,指精神魂魄。见唐代诗人罗隐的《金陵思古》诗:“杜秋在时花解言,杜秋死后花更繁。柔姿曼态葬何处,天红腻白愁荒原。高洞紫箫吹梦想,小窗残雨湿精魂。绮筵金缕无消息,一阵征帆过海门。”又见宋代诗人邓剡的《报先寺》诗:“我是人间未了僧,苍崖如梦昔经行。炉中香愿犹馀烬,石上精魂又一生。绝嶂猿啼惊犬吠,四山屏合护钟声。何当缘业人间满,孤拥秋衾坐五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