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字的象形,原来是过去搞错了!道字所蕴涵的真相终于揭开!

 高行之 2024-05-17 发布于山东

传普通人听得懂的理论

教人人都学得会的技能

选素质高专业强的执业

做老百姓买得起的服务

助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404篇原创文章

(总第407篇)

============================ 

道,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概念之一,而且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这在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中国古代经典《易经》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但是,对于道究竟是指什么,中国人争论了两千多年,至少也未通达成共识,仍然是各执己见,互不服气。

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已经看不懂“道”字的象形,也就失去了认识和理解它的依据,所以,大家都可以任意发挥信口开河,反正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凭什么你说的就是对的?凭什么我就得信你的?!争论于是就开始了。结果,这一争,就是两千多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所以,要想搞清楚“道”的本意,只有从它的原始字形入手,利用汉语象形的内在规律,才能避免脱离字形意象的自由发挥胡乱猜测随意解释,才能真正认识它。

因在甲骨文中非常少见,因此,《甲骨文字典》没有收录“道”字,在《金文字典》中则收录了多个写法(见下图)


《说文》:“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四达谓之衢”;“道,人所行也”。

不过,《说文》的解释,有些模棱两可,既可以理解为现实中的道路,也可理解为形而上的“道”,这两种“道”都是“人所行也”,都是“一达”,别无他路可走。那么,究竟哪个意思才是初始的本意,哪个意思是后来的引申意义呢?从《说文》的解释也看不出来。

好消息是,《道德经》里却明确记载了“道”字的造字原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因为这个先天地而生可以为天地母的东西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实在太重要了,可是我又不知道它的名字。那怎么办呢?那就造一字呗!于是我就自作主张强行给它造了个字,这就是“道”字,同时又强行给它确定了发音,读作“大”。

这就是说,当初造“道”字的人确定它的发音是,而不是现在的dào

不过,发什么音并不影响我们对“道”的字义的理解。因此,这里我们姑且不必管它。

更为重要的是,这段话清楚地表明,“道”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指形而上的“道”。这说明,现实中人所走的道路之“道”才是后来引申出来的意思。

由此可知,道,本义就是中国文化中那个形而上之物,它先天地而生,混然而成,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显然是对它的来历、状态、特点、作用的描述。

那么,它的内涵又是什么呢?

这就需要从它的字形结构上去寻找答案了——中国字是象形文字,它的书写形式就决定了它要表达的象的内涵,这是象形文字的基本逻辑。

从字形上看,根据现代人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当然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人处于十字路口,面临方向和道路选择之象。不过,我们实在无法确定,在造这个字的那个年代,是否就已经存在现代人所司空见惯的十字路口,而且当时的人们也已经像现代人这样对此是如此熟知了呢?

因此,这种解释可以作为一种可能,但尚没有确凿的证据。

康殷先生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条思路:“道”字外围酷似现代人所司空见惯的十字路口的形状,并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十字路口,而是古代人所穿的上衣的象形(见下图)


这种衣服的形状对现代人来讲并不陌生,电视剧中经常出现。60后之前的人基本上在现实生活中都见过,过去农村的老太太们平时穿的基本上都是这种衣服,俗称“大襟褂子”。

《说文》认为,“衣”字是“象覆二人之形”。康殷先生对此直接提出了质疑:“岂有二人同穿一衣之理?连此类显而易察的字形——汉人每天身著之衣,篆文未失原形,许先生竟茫然不知其为何形,唯务巧说,可见其馀了。”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康殷先生的一己之见。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也认为,“罗振玉谓像襟衽左右掩覆之形,可从”。这就是说,徐中舒、罗振玉也都认同康殷先生的观点。

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了“道”字的外围形象并不是十字路口,而是古代的上衣,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道”字的中间究竟是什么。

康殷先生、《金文字典》、《说文》一致认为,“道”字的中间是“首”,即人头。但是,他们都无法对“道”字的象形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比如康殷先生认为,“道”字“象藏人头于衣中之状”,这就是它所表达的象,但是,对于“藏人头于衣中”之象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康殷先生坦言:“意未详,疑是杀人越货的奸盗之初文。”而《金文字典》、《说文》则直接绕过了这个问题没理由地给出了解释。

那么,整个“道”字表现的是什么呢?

通过对《道德经》相关记载的分析,我们已经确定了“道”字的初始意义就是形而上的那个“道”。因此,康殷先生“疑是杀人越货的奸盗之初文”的说法显然不能成立。

中国古代经典中有大量关于“心”的解读: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郭店楚简与上博简中的《人性论》:君子身以为主心。

《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

《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由此看来,“衣中所藏着的人头”,不就是在暗指看不见摸不着的心吗?!

再仔细辨认“道”字中间的部分,可以明显看出,中间那个所谓的“人头”,其实重点突出的是眼睛!

眼睛的作用是什么?

当然是看。《尚书·洪范》中说,“视曰明”。

因此,“道”字中间部分所表达的,其实应该是人头上的眼睛之象,用以表达“明”的内涵,而并不是表示“人头”本身!

另外,我们从《金文字典》收录的几种不同的写法上可以看出,在“首”的下面,还有一个符号,有的写法像“乂”,有的写法像“止”,它们的共同点是,当与头联系在一起时,都有“面临变化正确选择”之意。

那么,明、心、面临变化正确选择三者合在一起,所表达的意思就有且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表达“心明”,另一种可能就是表达“使心明之物”。

由于“心”字在甲骨文中已经非常成熟且多见,而“道”字却难以见到,因此可以确定,“道”字的出现要晚于“心”。因此,如果要表达“心明”,直接使用“心”字即可,根本不需要绕这么多弯借助衣服和衣服中包裹的人头来表示。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道德经》中的描述,还是从是从造字目的,又或是从“道”字的字形上看,“道”字所要表达的主体,都不是“心”,而是“道”。因此可以确定,“道”字所表达的,一定不是“心明”,而是“使心明之物”!

要知道,在中国文化的认知体系中,人在面临变化时能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归根结底取决于人对于“道”的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凡符合道的,都是正确的;凡违背道的,都是错误的;与道越符合,就越正确。因此,“使人心明之物”,毫无疑问就是“道”!

由此,我们恍然大悟:原来,“道”字的结构所表达的意思原来是:能使藏在衣服中的心变明智的那个东西。

出土郭店楚简和上博简中发现了一篇内容相同的珍贵文献,无篇名,我们根据其内容将其命名为《人性论》,该文更是为我们明确揭示了道和心之间的关系:“道者,群物之道。凡道,心术为主。”意思就是说,道,是普适于所有事物的道。凡是道,必定是以心术为主。这清楚的表明,道是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的,是由人心提炼出来的主观存在体,它无形无状无声无臭,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是形而上的。

这样以来,“道”字的逻辑就非常清楚了:

“道”字就是借“包在衣服中的眼睛”和“面临变化正确选择”之象,来表示“道就是使心明从而可以做出正确选择之物”这一内涵。

然道使人心明,但是,这并不是自动完成的过程。除了极少数生而知之者之外,绝大多数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知道,只有通过学而时习之反复修身方能领悟道,只有在生活工作中学而时习之反复运用所领悟之道,把事情处理妥善,那才是真正的心明。明心见性的本质,其实是学而时之,知道、悟道、用道有行而至中。而这,也正是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强调修身的根本原因!

总结一下就是:

道,本义是指处于中国文化最顶端的那个可以使人明心见性之物,它以心术为主;后引申为道路。

这就是中国文化中“道”字所蕴涵的真相!

至此,所有与“道”相关的疑问都等到了圆满的解释(其他内容另文介绍),中国文化中最神秘的“道”终于真相大白!中国文化最顶端的道终于不再神秘而不可言说,可以作为普通民众的智慧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了!中国文化自信从此也有了最为坚实有力的支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