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我们已经逝去的工厂

 新用户6525yWoI 2024-05-17 发布于湖北

致我们已经逝去的工厂

周湘

纪念安陆五七棉纺厂建厂五十五周年暨《经纬岁月》新闻发布会与会人员合影

      2024年5月7日,江城武汉,三五醇酒店,原安陆五七棉纺厂建厂五十五周年庆典暨《经纬岁月》一书出版发行发布会在此举行。

      上午九时,舒缓的音乐在大厅响起。看!他们来了,从北京,从上海,从全国各地来了。满头银发的厂长书记来了,步履蹒跚的车间主任来了,腰身不再挺拔的工人师傅来了。他们都是七十开外奔八十的人,可脸上依然洋溢着当年的激情。会上,大家畅聊了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五七厂,有他们的青春,有他们的汗水,有他们的热血,有他们的追求,有他们的梦想,有无尽的回忆。

原厂党委书记刘明扬(右),央视《三国演义》分集导演,歌唱家,指挥家宋晓汀(中),原厂子弟学校老师,曾多次在辽宁卫视主持春晚,现居北京郭惠萍(右)在活动现场

     1969年,为响应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纺织部在安陆组建了“纺织工业部安陆棉纺织厂”,俗称五七厂。建厂初期,从石家庄,邯郸,郑州,开封,武汉等地调入了一批技术工人,从农村招收了一批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这些无比热爱党和国家的老师傅,这些从广阔天地洗脚上田的青工们,怀着对党的忠诚,对纺织事业的热爱,投身于热火朝天的工作中。

      五七厂的兴盛,是时势造就,五七厂的改制,是政策使然。但五七厂两代人挥洒的青春与汗水,在纺织史上涂上的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五七人勤劳朴实,五七人团结奋进,五七人吃苦耐劳。五十五年过去了,建厂初期进厂的老师傅,有的已经仙逝,有的已是耄耋之年。当年的青工已是七十开外。回望走过的路,五七人留恋的是青春岁月,留恋的是朝气蓬勃的工作生活,没有后悔,没有抱怨。魂牵梦绕的还是这块热土。厂区不在了,但五七精神铸成的丰碑在五七人心中永存。



     在前纺,在细纱,在准备,在布机,老师傅手把手教技术,青工们虚心的学,刻苦的练,在不长的时间里,学会了纺纱、挡车、织布等基本技能。那时厂里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工人们上班纺纱织布,下班义务劳动,如割草,挖水沟,平场地,搬砖等,没有加班费,没有八小时内外之分,大家精神饱满,情绪高涨,空闲时间开展技术练兵、比武、歌咏比赛、体育比赛等活动,整个厂区弥漫着令人奋进的朝气。在安陆这块土地上,建起了一座有五万锭,1086台布机,160台无梭织机,一个针织车间的纺织大厂,年产值近两个亿,上缴利税两千多万元,六千个岗位为安陆提供了就业机会,城关几乎家家都有在安棉工作的人,安棉的人走在大街上,男工昂首挺胸,女工脸上漾着幸福的笑容,人问“在哪里工作?”头一扬,骄傲地回答“安棉”。



      安棉走出了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吕爱珍,党的十五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操军英,纺织部劳动模范邹宗芬。安棉为云梦棉纺厂,十堰棉纺厂,襄樊棉纺厂,蒲圻棉纺厂输送了一批批技术工人。安棉生产的坯布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外商点名要“湖北安陆五七厂”的布。那一年,安棉与协和医院交流,协和医院所有的装饰用布如窗帘,桌布等都是由安棉提供,协和医院的全国知名教授管惠英手摸棉布,激动地说“我们现在能织这么好的布,工业发达了,国家进步了,再也不受外国人的欺负了'’。安棉在全国纺织行业小有名气,经常有兄弟厂来学纺织技术,学管理经验。安棉的技校是省劳动厅注册的,有资质的技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厂里的中坚力量。


      那时安棉子弟学校设有小学和初中,(曾一度设有高中,后停办)学校从工人中招考了部分教师,大专院校分配了一部分教师,从其它学校调入一部分。师资力量雄厚,老师爱岗敬业,狠抓教学质量,历次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成绩优秀,升学率稳居安陆榜首。清华,北大,浙大,复旦,交大,武大,华科等全国名校均有安棉子校学生的身影。安棉幼儿园以其设施齐备(冬天有暖气),管理严格,育教结合,饮食合理的优势享誉安陆,家长们为能进安棉幼儿园要花费不少精力。


      那时安棉职工医院有医护人员八十多人,有大中专毕业生分配的医学生,有医院培养的医护人员,病床将近一百张,医院设有内,外,妇,儿,中医,五官,皮肤科,住院部等临床科室,还设有放射科,检验科,理疗科,B超室,注射室,消毒室,西药房,中药房,预防保健科等功能科室。那时医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把医生轮流送到协和医院进修一年,请协和医院的专家教授来医院坐诊,进行传帮带,医生的水平大有提高。医院经常组织业务学习,在历次晋升考试中,晋升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这是安陆医疗战线令人骄傲的难以超越的成绩。八五年医院添置了B超机,先进的设备,B超医生高超的诊断技术在当时整个孝感地区屈指可数。医院设备齐全,医疗技术过硬,除保障全厂职工家属近万人的预防保健,医疗服务,急诊处理,外伤救治外,还接受厂外群众慕名而来的求医问药,医疗救护,病人称赞有嘉。





     那时安棉俨然是一个小社会,后勤保障做到了极致,食堂早餐的花样繁多,可以连续一个月过早不重样,中餐,晚餐,夜宵饭菜可口,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冷饮厂生产的汽水,冰棒,雪糕供不应求,还承担着全城的生产生活用冰。理发室开了烫发的先河,满足了俊男靓女的爱美需求。澡堂的开放是全厂工人的生活享受,令厂外的人羡慕不已。煤厂生产的蜂窝煤质量好,份量足。早年间青工结婚,凭结婚证可领一乘床,一个碗柜。后来厂里每年建一栋住宅楼,分房严格按打分排序,公开透明,绝没有暗箱操作。



      银都公司的百货门市部货品玲琅满目,品种齐全。加工厂承担着全厂的修旧利废,服装加工。水厂的深井水供全厂的生产、生活用水,直到现在,水厂还在运转,供生活用水。基建科承担着厂区及生活区的房屋维修,水电养护等工作。绿化班负责全厂的行道树的栽培,花圃的修剪,花房的花草养护。清扫班负责厂区,生活区的环境卫生。那时树木挺直,浓荫蔽日,冬青四季碧绿,应季的花香弥漫在整个厂区,沁人心脾。平直的大道,弯曲的小路干干净净。曾有人戏言”五七厂“除了没有火葬场,什么都有。


     安棉的兴盛,是时势造就,安棉的衰落,是政策使然。但安棉两代人挥洒的青春与汗水,在纺织史上涂上的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安棉人勤劳,朴实。安棉人团结,奋进。安棉人吃苦,耐劳。三十年过去了,建厂初期进厂的老师傅有的已经仙逝,有的已是耄耋之年。当年的青工现在已是六十开外的人,回望走过的路,安棉人留恋的是青春岁月,留恋的是朝气蓬勃的工作生活。没有后悔,没有抱怨。现在,大多数安棉人已定居各地养老,但魂牵梦绕的还是这块热土,不时的回来看望。在北京,上海,武汉定居的安棉人,每年都要举行聚会,缅怀逝去的岁月。厂区不在了,但安棉精神铸成的丰碑在安棉人心中永存!

纪念五七厂建厂五十五周年暨《经纬岁月》新闻发布会图标

五七人书写的五七故事

与会人员合影

原厂长陈洪通

原副厂长王采莲(右)与原布机车间主任李春芳(左)

原厂党委副书记汪桂珍(右)与原后勤处长、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吕爱珍(左)

原厂工会主席、安丰达副总经理吴剑萍(左),原生产科科长王利群(中),十五大党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操军英(右)

原厂副厂长张小平(右),原安棉医院护士长张炎侠(左)

原厂办主任李妙生

原安棉电视台台长周向东

组委会成员朱峰(左一)、王子牧(左二)、胡守丽(中)、刘红英(右二)、张剑桥(右一)

原电视台台长王子牧(右)、原子校老师陈忠发(左,此次活动的赞助商之一)

前排右一原厂团委书记曹玲莉,后排右一张俊波,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后排左一河西部队军官党国营

左一准备车间主任袁龙生

会场一隅,中间望前方者本文作者周湘

老同事合影

女中豪杰

留下昨天的记忆

虽已白发苍苍,依然豪情激荡

原成衣车间党支部书记张辉(左),银都公司会计李仁亚(右)

举杯同庆

五七棉纺厂的抖音作品链接 : https://v.douyin.com/i2VjCNsB/ oQX:/ 04/04 F@h.ba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