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我”为什么不是一种境界?

 blackhappy 2024-05-17 发布于陕西

引言

我时常在想:

如果'我’只是一种错觉,

那么追求'无我’的境界,

否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束缚呢?

举个非常直观例子,

鱼出生的时候,

并没有“我是鱼”这样的“自我认知”,

这个时候对于鱼来说,

就是“无我”。

“鱼”虽然达到“无我”的状态,

但是它们一样有鱼的身体,

以及生命中,

所需要经历的一切。

“无我”为什么不是一种境界?

我们常常被自我所困,

因为“我”的概念限制了我们的视野。

而在佛法中,

关于“无我”的理论,

主要体现为“三无性”,

即——无相,无我,无自性。

表明了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

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例如,

《心经》中提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概念

“空”并不是“不存在”,

而是指一种超越了物质形态的境界,

就是“无我”。

同样,

在《道德经》中,

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

实际上也隐含着“无我”的思想。

再来看《论语》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

都在暗示着超越自我的重要性。

“无我”为什么不是一种境界?

那“无我”到底是束缚还是解脱呢?

首先,

如果我们把自我看作是

一个固定的、独立存在的实体,

这种观念本身就是一种束缚。

我们常常因为过分强调自我,

而产生痛苦和冲突,

无论是对外界的反应,

还是内心的纠结,

很多都基于“我”而产生。

甚至“无我”

根本就不是指没有“我”,

而是“我”的意识,不再受到外界的束缚。

“无我”为什么不是一种境界?

因此,

我们也无法达到一个完全“无我”境界。

也不应该被简单地归类为一种境界。

但如果我们能够从“无我”的角度看待问题,

认识到,

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环境是相互联系、不断变化的,

我们就能减少不必要的自我限制。

从这个角度看,

就是在认识到自我的同时,

也能够超越自我,

既不否认自我,

也不被自我所困。

无论是佛法的“三无性”

《道德经》的“无为而治”,

还是《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都能找到指向同一真理的不同路径。

真正的解脱也不在于追求某种绝对的境界。

“无我”不应该是自我囚禁,

而是成为超越自我的桥梁。

就像一棵树,

如果想要长得高,

那就需要不断扎根向下吸收营养。

只有这样,

才能长出茂盛的枝叶,

在自我的范围内向上追求。

在追求“无我”的旅途中,

你是否陷入过自我设下的迷宫呢?

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和体验,

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理解“无我”,超越自我。

关注我持续为你总结分享~~~~~

本文来自个人总结,如果图片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留言或联系我,会第一时间联系您处理。

“无我”为什么不是一种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