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讲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

 北京润雨 2024-05-17 发布于辽宁

医宗金鉴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筋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 甘草(炙)二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方解】
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主之,即小柴胡汤之变法也。去人参者,因其正气不虚;减半夏者,以其不呕,恐助燥也。加栝蒌根,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以耎少阳之结。干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黄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且可制干姜不益心烦也。诸药寒温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初服微烦,药力未及;复服汁出即愈者,可知此证非汗出不解也。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
风寒之邪从阳明而传少阳,起初不渴,今服柴胡汤已,反渴者,是少阳转属阳明也。
以法治之,谓当分其经府见证而治之也,葛根、白虎、谓胃间,各从其宜而用之可耳!
【集注】
方有执曰:已,毕也。服柴胡汤已毕而渴,则非暂渴,其为热已入胃亡津液而渴可知,故曰:属阳明也。
沈明宗曰:服柴胡汤已渴者,乃少阳之邪不传三阴,而转入阳明矣,即当随阳明现证而治,故谓以法治之。
郑重光曰:少阳、阳明之病机,在呕渴中分,渴则转属阳明,呕则仍在少阳。如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因病未离少阳也,服柴胡汤渴当止。若服柴胡汤已加渴者,是热入胃府,耗津消水,此属阳明胃病也。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阳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按】
脉细,当是「脉沉细」,观本条下文,脉沉亦在里也之「亦」字,自知。脉虽沉紧之「紧」字,当是「细」字。本条上文并无「紧」字,如何说脉虽沉紧,「虽」字何所谓耶?必是传写之误。
【注】
伤寒五、六日,虽表有头汗出,微恶寒之阳邪未罢,里有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
之阳结已形,但手足冷脉沉细,则阳邪所结殊微也,故曰: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然脉沉细,似乎里阴盛,而头汗出,则为表阳郁也。假令纯阴结,则不得复有头汗出之外证,始合悉入在里之纯阴结矣。夫既非悉入在里之纯阴结,此必为半在里、半在表之阳微结也,故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三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者,和其不通身汗出微恶寒也。设不了了者,必大便之□未除,自宜利其大便使得屎而解也。
【集注】
喻昌曰:阳微结者,阳邪微结未尽散也。旧注作阳气衰微,故邪气结聚大差。果尔,则头汗出为亡阳之证,非半表半里之证矣;果尔,则阴结又是阴气衰微矣。玩本文假令纯阴结,及阳邪若不微结,是纯阴邪内结,则不得复有外证等语,其义甚明。
程知曰:此言少阳病有似少阴者,当细辨其脉证也。
程应旄曰:凡脉细、脉沉,皆阴脉也。今与阳证同见,则为阳热郁结之诊,无关少阴也。可见阳气一经郁结,不但阳证似阴,并阳脉亦似阴矣。
沈明宗曰:得屎而解,当用大柴胡之法也。
吴人驹曰:此证常见有误作阴寒而施温热以致大逆者,盖因其恶寒,手足冷,脉细而沉,不究其证之始末由来也。
周扬俊曰:此条恶寒肢冷不欲食,脉细或沉,有似乎阴,最难辨晰,仲景特出「阳微结」三字,昭示千古。以头汗出为阳,阴不得有汗也。至五、六日头痛发热,证原属阳也,故纵见少阴之脉,不得为少阴之病。然独未见少阳一证,何遽得为少阳病耶?
此仲景所以又明言半在表半在里也。尔时里证既多,不得纯以表药汗之;外证似阴,不得复以里药温之,故取小柴胡提出其邪于表里之半,而大便□不了了者,则当下之得屎无疑也。仲景恐人未明,自为详辨,然后知手足冷微恶寒者,正因阳邪郁结,不外通于肢体,故独头汗出也。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注】
伤寒脉得浮涩,荣卫不足也;脉得沉弦,木入土中也。荣卫不足则表虚,木入土中则里急。惟表虚里急,腹中急痛,所以先用小建中汤,以其能补荣卫兼缓中急,则痛可差也。或不差,必邪尚滞于表。知涩为荣卫不通,弦为少阳本脉,故与小柴胡汤,按法施治也。成无己去黄芩加芍药,疏外调中,其说亦是。
【集注】
汪琥曰:弦脉不除,痛犹未止者,为不差,此为少阳经有留邪也。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注】
伤寒未解欲呕吐者,胸中有热邪上逆也;腹中痛者,胃中有寒邪内攻也。此热邪在胸,寒邪在胃,阴阳之『气不和』,失其升降之常,故用黄连汤,寒温互用,甘苦并施,以调理阴阳而和解之也。然此属外,因上下寒热之邪,故有如是之证;若内因杂病,呕吐而腹痛者,多因宿食。由此推之,外因、内因,证同而情异,概可知矣。
【集注】
程知曰:阴邪在腹,则阳不得入而和阴,为腹痛;阳邪在上,则阴不得入而和阳,为欲呕逆。
汪琥曰:『尚论篇』皆以风寒二邪,分阴阳寒热。殊不知风之初来未必非寒,寒之既入亦能化热,不可拘也。
郑重光曰:此热邪中于上焦,寒邪中于下焦,阴阳不相入,失其上下升降之常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苦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干姜三两(辛热) 栝蒌根四两(苦寒) 黄芩三两(苦寒) 牡蛎二两(熬,咸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三、柴胡桂枝干姜汤

这个方剂在这个临床的应用也挺广,那么这个方剂我们看起来呀,他没有半夏,所以他不治呕,那么在这个书上呢,也是不呕而渴。他这个瓜蒌牡蛎也是个方剂呀,你看那个金匮要略里有,瓜蒌牡蛎散呀,他治这个治渴。

那么不呕而渴的柴胡证,那么现这个方剂的很多。这个方剂同时呢,他有桂枝,甘草,心悸气上冲,这个气上冲呀,常常的这个水伴气伴上,。。。这个瓜蒌配合牡蛎,不但止渴,他也是里面有微结所以这个方剂需要大便秘结,偏干,不是大便稀,里头有微结,他没显出大柴胡汤心下急那个样子。但是大便偏干,咱们说这个瓜蒌根同这个瓜蒌呀,他有共同之点,但是他是一个滋阴解渴,那瓜蒌也有一点,瓜蒌有点缓下作用,这瓜蒌根也有一点。瓜蒌根是苦寒的,他以解渴表现的特殊,所以这个方子,柴胡证不呕,他特殊,而渴,那么如果心下,这病人感觉心下有个结子,但是也不象那个大柴胡汤的厉害。他是微结,我们可以用这个方子。再有气上冲了,或者心悸呀,都可以用。这个方子我们根据药物分析,在临床上应用挺特别,有很多的这个顽固低烧,现这个方子的很多,可以是根据这个情况,有柴胡证,渴,特别无力。这个瓜蒌根这药呀,他是强壮性的滋阴药,他起强壮作用。我们小柴胡汤就感觉是疲倦无力。这个柴胡桂姜汤呀,更疲倦无力。我们常遇着肝炎患者就知道了,特别的疲倦无力,甚至于肩背痛,他就是桂枝的关系了,有些这个西医诊断的无名低烧呀,用柴胡桂姜的机会很多。而这个方剂呢,由于他是多少有点补虚的作用。。

所以对于慢性的疾病最多见,一般慢性的疾病最多见。但是他胃并不坏,所以大便还偏干吗,他要偏稀还不行这个方子。所以他。。这个书里头呀,就这么一节我们可以介绍一点。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肋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那么也是伤寒五六日。这个病呀,已由表传到半表半里。那么在这以前,已经发汗,而且还给吃了泻药。那么五六日的时候就传到少阳而发生柴胡证了,所以这种发汗还有泻药,这都是逆治。错了,可是这个病人呀,胸肋满,。。而且微结。他由于吃泻药,所以引邪入内了,里头稍稍有点微结,由于气上冲,那么小便不利于下,也就是两。。

一种这个误汗,误下,津液亏,也影响小便不利,那么再气上冲呢,更影响小便不利了。由于津液亏,所以他渴,但是胃没有停水。他不呕,那么头汗出,也是气上冲的关系了。他这个热是往上不往下,所以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还是柴胡证。心烦易怒这都是柴胡证。往来寒热,心烦胸肋满,柴胡证倶在。但是主要的是不呕而渴。他不是一般的柴胡证,得用柴胡桂姜汤。就这么一段,可是临床上体会呢,这个方子。。主要的是柴胡证,不呕而渴,病人感觉有点自觉着结子,在心下部。同时,特别感觉身上无力。就用这个方子比较主要的一个证候。那么这个方子我们最常用的全是慢性病。尤其我们治这个肝炎呀。常用这个方子。慢性肝炎,就是用柴胡桂姜汤合用当归芍药散。这个当归芍药工散呀,这个当归配这个芎穷这个药芎穷就是川芎了。也是祛瘀药,咱们一般的时候用他补血了。其实他的。。。。。。就不要用桃仁丹皮呀,或者水蛭虻虫呀这一类药。他也祛瘀。那么这个我们在这个临床上有的是呀,你看经汤,他那里头四物一吃,比。。下血还快呢,他也祛瘀呀,不过他这个虚证,你得用强壮性的祛瘀药。我们这个慢性肝炎也是这样,他里头有瘀血,但是人虚,你就不适于我们方子上边的那种方剂,桃核承气汤呀,桂枝茯苓丸呀。大黄牡丹皮汤这一些,你就要用强壮性的祛瘀活血药。就是一般常用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散就是芍药当归,川芎茯苓,泽泻就这么几个药。这个最常用,不只是,。。我随便说一个慢性肝炎的,不只慢性肝炎,就我刚才说的那个低烧,我用这个方子还治低烧呢。他既有柴胡桂姜汤证,又有咱们说的这个贫血性的瘀血证。他贫血自然有瘀血呀。。。。这么一种虚型的瘀血证。你就可以用,那么这个方子用这个,你象慢性肾炎呀,慢性肝炎呀,都有这个方子,还有这个身上疼痛,找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确有瘀血证,你无论看他,也许有这个瘀斑呀,咱们这个瘀血证很多了,喜忘了,当然了。这个虚衰的这种瘀血证呀,没有发黄呀,你象我们用桃核承气的证候没有,他也现一种虚衰的一种反应。精神不正常,他就是不发疯。那么也有这个妇女的经血不调,由于这个发生身上血虚的疼痛也有的,也可以用。所以这个应用的方面也很广的。那么一般我们就是用它治这个慢性肝炎呀,或者慢性肾炎腰痛如。。。。。胸肋满,那么他不呕,渴。心下这个地方呀也觉着发闷。按着当然不痛,。。。特殊的表现疲乏无力。那么大便如果偏干,就可以吃这个。我们治慢性肝炎这个方剂呢,在临床上最常见。那么如果是肝功能不好,可以再加丹参,茵陈。丹参量不过要大一点,他也是个。。。

所以丹参能代替四物吗,它也是祛瘀活血的药。这个茵陈这个药呀,有一些人都知道它是治胆的祛湿热的,肝胆他是为表里的。有的时候肝炎,肝功能呢破坏的特别厉害了,你一搁这个利胆的药反倒有效。这个我根据临床呀,一般的肝炎见这个证候的最多。那么如果肋痛的厉害呢可以加王不留。就是王不留行呀。这个王不留行这个药本来外科用。它去瘀定痛,所以肝区痛有时用它很好,但时也是利于虚寒,不利于湿热这东西。它是个温性药。那么柴胡桂姜汤其它的加味合方,常常以上,也有加石膏呀也可以他口舌干燥也可以加。有些这个粘腻的情景呢,渴,也可以加桔皮吗,这个头前讲过的现在就不要管这么多了。

胡希恕讲 柴胡桂枝汤

146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我们前面讲了,少阳病不能发汗或泻下,但是“并病”的时候,可以同时用,这也是定法。
大柴胡汤证①(103)就是少阳阳明并病,有柴胡证,里也实了,所以搁大黄泄下。
①《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03)〈胡希恕〉【大柴胡汤不搁人参有大黄,为什么?】
那么这条是太阳与少阳并病,有太阳病,少阳病也发生了,把适应的二方合在一起用就行了,用柴胡桂枝汤,这条的用意就是说明这个。
伤寒六七天的时候,病情一般是由表传入半表半里或里,“发热,微恶寒”,是表没解,“支节烦疼”也是太阳病;
“微呕,心下支结”,不只是心下,支是树枝之意,两侧谓之支,心下两侧,在旁边。心下支结就是胸胁苦满的另一种说法,这是互词。“微呕”,心烦喜呕、微呕、心下支结这都是柴胡证。
这里是既有表未解,太阳病,又有少阳病,所以他既用小柴胡汤又用桂枝汤,柴胡桂枝汤主之。 (太阳少阳并病)
一般在临床上,少阳病不能够发汗,不能够泻下,这是要紧的!但是有表证,不妨表、半表半里同时来用药,是可以的。像我们用小柴胡汤要配合发汗药,可以呀。你就是加薄荷,加点桑叶、菊花都行的。既然有表证,需要发汗,配合葛根汤,那非常好,我常这么用。
那么小孩子感冒,常常有这种情形。既有汗不出的表证,也有柴胡证,那么这时候就合并着一块儿用就得了,也可以的。
但是不能不用柴胡,你只用发汗药,这不行的,那准坏。这个我们要记得,这也是定法。 所以这一条(146条)就是合方用药的例子。
这一条把两个方子(小柴胡汤,桂枝汤)合并一起用,就是治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的合并症。支节烦痛、身体疼痛,都是桂枝汤证。
柴胡桂枝汤就是桂枝、黄芩、人参、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柴胡。都用小柴胡汤、桂枝汤的各半汤。
桂枝汤减半,你看看那黄芩、甘草,原先是二两,这儿是一两;半夏原先是半升,现在搁二合半;桂枝这个没搁分量,没搁分量也应该是一两半;柴胡剂也搁一半,柴胡搁四两,原先是八两;人参一两半、生姜一两半。都是搁一半的量,这就是(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汤。叫柴胡桂枝汤,就是柴胡汤一半、桂枝汤一半。
那么既有柴胡证,又有桂枝汤证,可以把两个方子合起来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