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模板背了,课程听了,作业做了,也订正了,阅读还是不行?

 自陈怡派 2024-05-17 发布于浙江

有一位家长私信我,讲述了自己的困扰:

答题模板背了,课程听了,作业做了,也订正了,怎么学校阅读还是扣得一塌糊涂?

好,家长和孩子都付出了努力,但是没有得到相应的成绩回报,难免会让人挫败。

我要说的是,家长和孩子做的这些努力,方向是正确的。

方向正确是保证努力有效性的前提,但执行的质量同样至关重要。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即使方向对了,如果没有将每个步骤都“做到位”,那么最终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们来一一分析:

一、答题模板背了,还不行?→

可能是因为——

1.理解与应用脱节。孩子可能只是机械地背诵了答题模板,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因此在应用时无法灵活运用以适应不同的题目。

2.缺乏深度思考与分析。即便模板背得很熟,如果没有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也难以准确回答问题。阅读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理解,更需要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意图。

3.阅读能力有待提高。阅读能力包括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多个层面。可能孩子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提升。

4.模板的局限性。答题模板虽然能提供一些答题的框架和思路,但它并不能涵盖所有情况。每篇阅读材料都有其独特性,生搬硬套模板可能效果不佳。

二、课程听了,还不行?→

可能是因为——

1.被动学习而非主动学习。仅仅听课并不足以确保学习效果。如果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没有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那么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效果会大打折扣。主动学习,如做笔记、提问等,能更有效地促进理解和记忆。

2.缺乏实践和应用。听课只是获取知识的第一步,真正掌握知识需要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如果孩子没有机会或不愿意将所学应用到实际中,那么学习效果自然会受到限制。

3.缺乏复习和巩固。听课后的复习和巩固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果孩子没有及时进行复习,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学的知识可能会逐渐遗忘,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4.学习方法不当。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和习惯都有所不同。如果孩子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是盲目地听课和记忆,那么学习效果可能会事倍功半。

5.注意力不集中。在听课过程中,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比如经常被其他事物所干扰,或者思绪飘到其他地方,那么他们可能无法充分理解和吸收课程内容。

6.课程内容与孩子需求不匹配。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每个孩子。如果课程内容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或者与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目标不符,那么孩子可能无法从中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三、作业做了,也订正了,还不行?→

可能是因为——

1.练习量与质的不足。虽然孩子已经做了一些作业和订正,但可能还没有达到足够的练习量和质,无法形成深刻的肌肉记忆和条件反射。

2.缺乏深入反思。订正作业并不仅仅是改正错误答案,更重要的是需要孩子去深入思考为什么会犯错,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如果没有进行深入反思,孩子可能只是机械地改正答案,而没有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

3.缺乏针对性训练。订正作业应该是一个有针对性的过程,旨在解决孩子在特定问题上的弱点。如果孩子只是盲目地订正所有错误,而没有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那么他们的能力还是无法提升。

面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也有一些具体建议,可供参考:

一、关于理解和应用答题模板的建议。

1.不要仅仅停留在背诵模板的层面,而是要深入理解模板背后的逻辑和思路。

2.多做模拟题和真题,通过实践来应用和巩固模板,形成自己的答题策略和思路。

二、关于提高课程学习效果的建议。

1.在听课时要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提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做好笔记,记录下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思考,方便以后复习和回顾。

3.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确保真正掌握和理解。

三、关于作业和订正的建议。

1.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把它当作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

2.在订正作业时,要深入思考错误原因,避免再犯同类错误。

3.可以建立错题本,对易错题型进行归纳总结,方便以后针对性复习。

四、其他综合性建议。

1.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和思考,培养深度分析能力。

2.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不要盲目跟风或过度焦虑。

3.家长和老师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目前我看了1~4题,学生出错的这3题,都有一个共同点:考查对情节的理解。

2.“是因为”

3.“是因为”

4.“的意思”

大家可以发现,对于考查情节理解的题目,确实没有一种固定的答题模板可以套用,因为这类题目主要测试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情节和细节,因此,对这类题目的回答需要依据具体的文本内容来进行分析和阐述。

⭐出错原因分析:

1.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学生可能在阅读时没有完全理解故事情节,导致对题目中的情节把握不准确。

2.细节把握不够:故事中可能包含很多细节,而学生可能没有注意到或者遗忘了这些关键细节。

3.推理分析能力欠缺:对于需要推理分析的题目,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分析和推断。

⭐改进建议:

1.加强阅读训练:鼓励学生多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尤其是那些包含丰富情节和细节的故事,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注重细节把握:在阅读时,提醒学生注意并记录下关键细节,以便在回答问题时能够准确引用。

3.培养推理分析能力:通过一些逻辑推理题目或者讨论,锻炼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使他们在面对需要推理的题目时能够更从容应对。

对于这类题目,学生可以尝试以下策略:

1.仔细阅读故事:确保对故事情节有全面的了解。

2.关注因果关系:特别注意故事中的因果关系,这对于回答“是因为”这类问题非常关键。

3.理解深层含义:对于“的意思”这类问题,学生需要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或深层含义。

写在最后:

阅读你可以理解为主要考查两个能力,一是理解能力,二是表达能力。

理解能力,要求你真正读懂文章。

表达能力,是将你理解的内容进行外化。

它要求读者能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以规范、准确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不仅需要清晰的逻辑思维,还需要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

市面上的大多课程,包括我的课,主要是教授思考方法和答案的表达规范,所以你会看到格式和模板的整理,这些都是在教你怎么思考,怎么作答。这些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但是“理解力”是基石,你不理解,就算给你搭建了答题的框架,你还是无法往里面填充内容。

“理解力”是很难教出来的,因为它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思维深度。每个人的理解都会因为其独特的背景和经历而有所不同。虽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和启发来帮助学生提升理解力,但真正的深入理解还需要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去体验。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

1.增加词汇量:丰富的词汇量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掌握更多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文章中的信息和意图。

2.扩大阅读范围: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和书籍,可以增加对各类话题和语境的熟悉度,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注重细节: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关键。通过捕捉关键信息和细节,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甚至能够洞察到作者可能隐藏的深意。

正确的方法坚持去做,保质保量地去做,另外的交给时间。

个人看法,友好交流

无需多问,我已全然相告|免费与付费资源,一键式查找全攻略

2024-05-11

免费分享!我的103份语文资料已归类整理,一键下载即可!(自取)

2024-03-23

按年级分类的课程/文档介绍终于来了,一站式满足你的学习需求!

2024-03-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