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问韩信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微他博 2024-05-17 发布于广东

有问题就会有答案

请问韩信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知乎 · 55 个回答 · 132 关注
目录

我说的话可能会颠覆你对整个楚汉历史的认知:

提一个问题,汉朝廷为何非要销毁韩信的人事档案和理论著作?难道仅仅是因为韩信被定义为谋反吗?似乎说不通。

其实我蛮好奇一件事,为何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的游戏,影视总喜欢把张良做成一个年轻俊美的书生,而把韩信做成一个长者一圈胡子的中年大叔,就连靠历史游戏起家的光荣都是这样,但实际上,张良年纪和刘邦差不多大,楚汉战争时候都已经50多岁的老头了,而韩信在死的时候也不过三十三岁,当上大将军的时候也不过23岁左右,兼任相国,灭六国一统四海的时候也不过27岁。

我们这里先不讨论韩信谋反编造事件编造的有多荒唐,以至于刘邦都不信。关于销毁韩信人士档案和相关资料这件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是汉朝廷不得不这么做。甚至于,史书上尽力展现出来一个除了军事其他一窍不通、且孤僻高傲、情商低的韩信是历史上真实完整的韩信吗?

我这里先说一个结论:韩信非但不是除了军事,性格高傲,情商低,其他一窍不通的偏才,相反他是一个谋略不输良平,治理不下萧曹,广受爱戴且思想灵活的少年天才。

我知道说到这里,很多人觉得荒唐,觉得我在胡扯。但我举出学术论证,你且看对不对,是不是事实就好:

身世性格之谜

韩信从小家贫,是真正的穷的连饭都吃不上的赤贫,而不是诸葛亮和刘邦的“我本布衣”,实则家族能力巨大,家底殷实的凡尔赛,但也有关于韩信身世的猜想,其是落魄贵族后代,这有一定道理,因为韩信是熟读兵书的,而秦朝识字率不会高于5%,但也有较小可能是在楚军中学习的识字读书。

无论如何,到了韩信这一代从小就很穷,且因为身份既不能推举为吏,也不允许经商,除了remake似乎没什么别的选择。即使如此,韩信母亲死后,韩信依然执着为母亲挑了一块四周极为宽阔墓地,并发誓要有要周围居住万户来给母亲守墓,这说明他是一个很孝顺和志向高远的人。

貧無行,不得推擇爲吏,又不能治生商賈。

从开局条件来说,韩信不比朱元璋好,可以说是十分绝望。初期能活下来,真的是纯粹靠脸吃饭。当然也不光是靠脸,韩信的身材和气质也非常卓尔不凡。

就比如漂母,就说韩信的外形看着似王孙公子,才替他感到哀伤的: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无论是漂母还是南昌亭长,难道仅仅是因为韩信穷才供养他吗?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当时可是秦朝,民生多艰,吃不起饭的贫民多了,他们都要管吗?

漂母可能单纯就是颜值党,因为韩信的外形心起怜爱,而亭长怕是看中韩信气度不凡,所以做了投资,可惜后来发现实在养不起韩信这个人形饭桶就半途而废了。

后来韩信投军,一路从大头兵做到了项羽的亲卫兵和仪仗,这期间肯定有无数凶险和故事,但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不过这里其实可以看出,能做到执戟郎这个位置韩信高大的身材和气质肯定起重要作用了。而在这期间,韩信学习到了一些基础军事知识和军事实践,也洞悉了楚军和项羽的致命弱点,还和楚军高级将领钟离昧打好了关系,从这里其实就能看出端倪,韩信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情商低,相反,能快速和楚军高层将领打好关系,说明其待人处事是有一套的,至少比普通人高很多,这一点之后再论证。

一直在楚军升不上去的韩信再投入汉军后,不知道为何就要被问斩,这时韩信的外形气质,及其优秀的谈吐又发挥了作用,引起了夏侯婴的好奇心和爱才之心:

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爲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

夏侯婴不仅免了韩信之罪,在简单的交谈了解中,夏侯婴就彻底被韩信折服,并喜欢上了韩信(再说韩信情商低?),亲自向刘邦保举推荐韩信,刘邦给了韩信治粟都尉的官职,一个主管粮草后勤的中层官职,但其实这个职位其实并不简单,可以说非常重要,韩信之后一个著名的治粟都尉名字叫桑弘羊,没过多长时间就升为大司农,主管国家财政,而治粟都尉权限只比大司农小一级(大司农最开始叫治粟内史)。

在这个职位上韩信干的出乎异常的好,初次显现出韩信并不只有战术理解力,而是一个几乎任何领域都可以快速理解,智商超高的天才,并且韩信在工作过程中,又和萧何打好关系,一见如故,没有交谈多少次,向来嗅觉灵敏眼光独到的萧何就认定韩信之才天下无双,并尽最大努力,甚至几次三番要求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且要拿出足够的礼仪和敬意,因为如果你想夺取天下,只有韩信可以帮你,至于其他将领都不重要。

楚汉战争

韩信成为大将军后,第一件事就是改汉军制军法,大体改楚制为秦制,重塑了整个汉军的组织纪律和战斗力。

第二件事是为刘邦计划分析整个天下的局势,制定汉军的大战略和政治纲领。

韩信在和刘邦的交谈中,重要的说了三点:

1.项羽表面上霸天下而臣诸侯,但实则任人唯亲,不任用贤臣,这是匹夫之勇。虽见人恭敬慈爱,却不舍得封赏,因此诸侯怨恨,所过之处经常残灭,因此不得民心。

如果汉王你能和项羽反着来,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与豪杰,则诸侯不怨。仁德对待百姓,则百姓亲附。(政治纲领)

2.项羽虽然势大,不都关中却居彭城,我们将士多为楚卒和齐卒,无时无刻不在思乡,利用将士们的思乡心态一路向东必可势如破竹,直捣楚地。而关中百姓无不怨恨三个秦国叛徒,只要我们攻入关中,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军事战略)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
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
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
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爲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爲人也。項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爲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爲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爲得信晚。

其实很多人看不懂汉中对,甚至还能闹出韩信不懂战略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笑话,还有认为汉中对类似郭嘉十胜十败的,那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在汉中对之前,刘邦到底做没做到韩信提的两点?

答案是没有,汉中对之前,刘邦既没有给任何功臣封过土地和城池,屠城之事也没少干。韩信并不是只在单纯的指责项羽,更重要的告诉刘邦和汉军以后该怎么做。

刘邦在沛县起家的时候就用屠城做威胁来沛县百姓,并以此来成为沛公:

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高祖本纪》

虽然刘邦在威胁沛城父老时,将屠城的主体甩锅到诸侯身上(完全莫须有),但其本意仍然是以屠城做威胁来使沛县百姓站在自己一边反秦,这一事实不会变。初次靠屠城威胁尝到甜头的刘邦,在以后这招一定没少用,那会不会这只是刘邦口头上说一说呢?很遗憾的是,刘邦及汉军确实将屠城付诸行动了,且不止一次:

屠城阳,“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史记·高祖本纪

屠颖阳,“南攻颍阳,屠之”——《史记·高祖本纪》

屠城父,“乃使使者召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而迎武王,行屠城父”——《史记·高祖本纪》

屠煮枣,“(樊哙)从攻项籍,屠煮枣”——《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屠胡陵,“(樊哙)围项籍於陈,大破之。屠胡陵”——《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屠参合,“柴将军屠参合,斩韩王信(韩国公室,非淮阴侯韩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屠马邑,“击陈豨,屠马邑”——《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屠浑都,“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得绾大将抵、丞相偃、守陉、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浑都”——《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屠六县, 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迎黥布,并行屠城父,随刘贾皆会。——《资治通鉴·汉纪

屠武关,“(二世三年)八月,……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于(赵)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己身,乃谢病不朝。”——《秦始皇本纪》

还有一次屠城未遂:

项王已死, 楚地皆降汉, 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为其守礼义, 为主死节, 乃持项王头视鲁, 鲁父兄乃降。——《项羽本纪

如此算来,汉军所造成的屠杀并不比项羽少,且光刘邦自己参与的屠城也有5次和两次屠城未遂。真正让汉军变成王者之师的人物是韩信,韩信在《汉中对》时就提出让刘邦与项羽反其道行之,以天下城池大方封赏豪杰和功臣,对待百姓要仁德,百姓才会亲附。至此之后,刘邦自己除了最后欲屠鲁县再也没屠过城。

而汉初人口足足有秦之一大半,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汉军统帅韩信(唐初,三国人口基本只有之前5分之一),汉初三分之二疆域都是韩信率军攻下的,证据非常明显:

从上述汉军屠城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汉军中主要屠城人物就三个:刘邦,周勃,樊哙有着复数的屠城记录,周勃,樊哙基本战争全程都是刘邦所部。

而韩信及其所部至少灭亡了四个大国:魏国,齐国,赵国,楚国,包括韩信本人和其主要下属曹参,灌婴,竟然未发现任意一条屠城,杀降的记录。唯一一次疑似灌婴屠楚地也是垓下之战后脱离韩信所部发生的。这也是为何屠不是攻克意思的铁证,韩信亲自攻下的城池至少二百余座、韩信所部曹参70余座、灌婴至少攻城30余座,韩信所部打下三分之二的疆域,没有一个屠字。

当然还有人为了辩解胡扯说刘邦的屠是攻克的意思,然而据考据:

汉代最权威的字典《说文解字》里说的很清楚:屠,刳也。从尸者聲。同都切。
颜师古为《汉书》作注说屠字“谓破取城邑,诛杀其人,如屠六畜然”

翻遍所有古籍,屠只有宰杀的意思,最多还有个极少用的分裂的意思,并无其他释义,比如攻克之意。

就这么一个经常屠城的人,朱存勖之流竟然能把刘邦是走群众路线这种话挂在嘴边,可见其连高祖本纪也没看过。此外,可能他还不知道刘邦还被近臣评价为桀纣之主:

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回归正题,再关于刘邦分封功臣之事,其实所谓的下邑画策,只是韩信汉中对之延伸。

刘邦:“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此所谓对汉中对之:“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之执行贯彻)
张良向刘邦进言道:“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此为韩信在还定三秦的精彩指挥征服了张良)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再来看看韩信所言关中可传檄而定是不是事实:

二年,漢王東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皆降。

除了章邯,其他二秦王几乎没怎么打就投降了此之谓传檄而定也。

这是韩信第一次给历史写剧本,目标几乎全部实现,其战略,政治能力一览无余。

而在彭城之战后,韩信展现了一项非常恐怖的才能,即组织建设能力和练兵能力:

到了彭城之败后,京索之战前,萧何已经只能派老弱病残去前线当炮灰了。

“汉王屯荥阳,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

而且还是悉诣军,甚至导致了萧何五月卖关中血支援刘邦,六月就: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的惨剧,要知道,此时楚汉战争才刚刚开始。

京索之战的兵员问题还是韩信解决的,要不然汉军只能继续西逃,《汉书.高帝纪》记载的很清楚:

五月,汉王屯荥阳,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韩信亦收兵与汉王会,兵复大振。】与楚战荥阳南京、索间,破之。

韩信收兵会汉王,汉军才大振。韩信收的是什么兵?只可能是彭城之败后的诸侯和汉军的溃兵和残兵,此处第一次展现韩信的组织调度和建设能力。

韩信北伐开始灭魏后,刘邦第一次调走了韩信的精兵:

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然后只给了韩信3万新兵蛋子和乌合之众,素养只有市人的水平。逼得韩信为了不一触即溃只能背水列阵。

结果刘邦用韩信精兵距楚的结果就是再度仅以身免,靠二千女子弃军突围:

汉军绝食,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馀人,被甲,楚因四面击之。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

之后韩信带领新兵以弱胜强鲸吞赵国后,又支援刘邦,结果刘邦再一次仅以身免:

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
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汉王南出,之宛、叶间,得黥布,走入成皋,楚又复急围之。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脩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这里可以看到,此时韩信只剩光杆司令了,后来的灭齐之兵都是招募的赵人和赵残兵降卒。此时被刘邦收走的汉军已经是全面攻下赵国在赵国发展和训练后的正规军,至少有将近十万。

这里说一句,其实攻略各地后安抚理民、部署后勤,其实都是韩信自己做的,而非依赖于萧何,这表明韩信有很强的治国理政的才干,韩信还被李左车夸过这件事:

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農夫莫不輟耕釋耒,褕衣甘食,傾耳以待命者。若此,將軍之所長也。

之后潍水之战是楚汉战争最重要的转折点,此战后韩信收编楚降卒。

“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此时韩信有三十万大军,刘邦十几万,项羽10万出头,归附汉军的其他诸侯军10万左右。

而京索之战到灭魏的主力汉军,明确是韩信收编建设的,这部分军力基本在荥阳刘邦两次仅以身免的大败后就已经没有了。

在此之后刘邦方面的主力军队基本都是从韩信灭赵后从韩信手里拿的北方兵源。所谓韩信灭齐刘邦所派的增员部队,先不说有没有这事,就算有,也无非是一小部分韩信灭赵时培养的军队,相当于我拿走你10元钱、再借你2元。

再来谈谈韩信练兵的能力,其实韩信打仗有一点被忽略,即韩信爱用诈败诱敌,但这不是谁都能玩的战术,《孙子兵法》里说,当时的军队一旦死伤十分之一就会溃败,甚至发生踩踏。淝水之战苻坚大军就是轻易崩溃的。

而韩信除了井陉之战带领新兵依靠背水列阵,其他战役如潍水之战,垓下之战皆退而不败,稍作修整就可杀个回马枪,要知道,韩信从北伐到灭六国总共就两年时间,期间重新练兵3次(之前两次兵员都被刘邦调走),韩信练兵之强可见一斑。

最后再来说说,韩信灭齐所谓为了抢功坑死郦食其的事,其实只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齐王愿意投降完全就是被10个月灭北方四国的韩信吓尿了,非要说强功的话,不是郦食其强韩信功吗?还是郦食其的两瓣嘴有魔力?碰一下一大诸侯就直接投降?那为什么不干脆派郦食其去说降项羽,陈余?

且灭齐本来就是韩信整个北伐战略最重要的一步,韩信说的很清楚:

“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

灭齐之后才能对项羽完成包饺子,捅到项羽菊花,这也就是项羽为什么分出二十万大军来保齐,因为齐国对他来说太重要了。

巧合的是,大军事家李靖和刘秀,和明末思想家王夫之都评价韩信灭齐这件事:

李靖:此韩信所以破齐也,唐俭之辈何足惜?(李靖灭东突厥采用韩信灭齐之法)

刘秀: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

对这件事,王夫之思路和我一样:「夫韓信襲齊,世常有愚人謂之貪功害命。然無破趙服燕之威,整兵齊境之勢,酈生何以説齊以降?況楚漢之爭,漢強則諸侯附於漢,楚強則諸侯臣於楚。漢並三秦,出關中,諸侯皆附,勢吞彭城,然一旦項王回戈,諸侯亦復背之。言信貪功之人不見魏王豹之反覆,而獨以黥布度諸侯之心,其何以知田氏非魏豹之流也?此,謬也!

汉初迷雾

韩信为楚王时,被人诬告谋反,首先说为什么一定是诬告:

髙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

史书上记载的很明显,陈平所谓的伪游云梦泽计策早就被韩信看穿了,但韩信是自己认为自己没有罪,才只身去见的刘邦,如果韩信真的谋反,那第一反应就是事情败漏了,根本不可能只身去见刘邦,只会提前动手或者跑路,后面所谓被萧何骗去长乐钟室去其实也是同理。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髙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爲淮陰侯。

而刘邦后来回长安也意识到不对劲,且找不到韩信谋反的证据,所以赦免了韩信。所以诬告韩信谋反,一定是个阴谋,主谋无非只可能是刘邦或者吕后。

这里说一个刘邦和陈平对话的小插曲:

陳平曰:「陛下精兵孰與楚?」
上曰:「不能過。」
平曰:「陛下將用兵有能過韓信者乎?」
上曰:「莫及也。」
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將不能及,而舉兵攻之,是趣之戰也,竊爲陛下危之。」
上曰:「爲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雲夢,陛下弟出僞遊雲夢,會諸侯於陳。陳,楚之西界,信聞天子以好出遊,其勢必無事而郊迎謁。謁,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爲然,乃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將南遊雲夢」。

刘邦伪游云梦其实也是迫不得已的以身犯险,史书里明确说,韩信是看破了陈平的计谋,如果韩信真有谋反心,刘邦其实很危险。陈平其实是阴差阳错赌对了,结果是韩信确实只身来了,但不是因为没看破陈平的计谋,而是自度无罪。

刘邦主谋的嫌疑是他知道韩信其实没有谋反,所以觉得可以阴韩信一把。

而吕后的嫌疑是她其实一直有目的的削弱刘邦势力和功臣集团,挑唆刘邦和功臣集团的矛盾,吕后为什这么做我之前的答案已经分析过了,因为刘邦疼爱戚夫人和刘如意,不喜欢吕后和刘盈,吕后和刘邦其实有很深危机感和矛盾,而吕家也是股东,且有樊哙、张良这样的盟友,保障了吕后再庙堂的话语权,只是刘邦此时还没意识到而已。

两人都有动机,主谋是谁不得而知,个人觉得吕后嫌疑更大,因为后面吕后还明确阴死了英布、彭越。

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上惡之。與布相望見,遙謂布曰:「何苦而反?」

刘邦最后都没搞清楚英布为什么要反,那英布为什么要反?我们知道因为吕后把彭越的肉酱送给英布吃。

再来看看吕后对待英布的态度,完全是笑面虎

(彭越)上赦以為庶人,傳處蜀青衣。西至鄭,逢呂后從長安來,欲之雒陽,道見彭王。彭王為呂后泣涕,自言無罪,願處故昌邑。呂后許諾,與俱東至雒陽。呂后白上曰:「彭王壯士,今徙之蜀,此自遺患,不如遂誅之。妾謹與俱來。」於是呂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復謀反。

且很明显吕后诬告谋反已经是惯犯了。

其实这里又不得不说一下韩信人缘好了,韩信在长安的时候,张良曾找韩信一起整理兵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兵法的整理排序收藏,韩信还写下了自己的兵法《韩信三篇》,后来被遗失(其实几乎可以确定是被吕后或者汉朝官方销毁)

甚至刘邦在长安也没少找韩信喝酒吹牛,甚至攻打陈豨还想拉上韩信一起去。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韩信一如即往的摆烂,但这次刘邦走了以后,给了吕后操作的机会。

很多人把韩信的死归结于诸侯王的身份或功高盖主的才能和功劳,这是韩信被贬为淮阴侯而不是死亡的原因。韩信的真实死因可能是,拒绝了吕后的拉拢。

这时候咱们终于可以说回樊哙了,还记得韩信死之前发生了一件特别诡异的事情吗?

事情是这样的:韩信主动去探望探望老伙计樊哙,去樊哙府上蹭一顿饭。诡异的事来了:先是樊哙很怪异的给韩信跪下,恭敬的给韩信行礼,叫韩信为“大王”,但主动去探望樊哙的韩信,走的时候却愤怒地说:“没想到我韩信会沦落到和樊哙这样的人为伍。”

一般人人把此解读为韩信情商低和傲慢,但不觉得奇怪吗?此时樊哙可是朝堂上最大的实权人物之一,而韩信不仅身份被贬为候,还没有任何实权。樊哙这种两面三刀的货,真就这么崇拜韩信?更何况大王是你的身份该叫的?韩信、张良当时身为刘邦的臣子才叫刘邦大王,更何况韩信加上这个“大王”的身份一向是刘邦心里的最忌惮的,樊哙的行为不觉得奇怪吗?而且是韩信主动去樊哙家串门探望的,临走却骂樊哙,这本身就非常不符合逻辑。

所以只有一种情况可以合理的解释:樊哙是得了吕后的授意,来替吕后拉拢韩信,这么做先讨好韩信是一部分,如果真的拉拢进来吕后集团,那韩信的地位又要在自己之上了。

而韩信骂樊哙耻与其为伍,愤怒的也不是候的身份,而是韩信看不起“吕后这个女人的爪牙”这个身份,认为樊哙的拉拢是在羞辱自己。后来韩信果然被愤怒的吕后找个理由杀了。

到了后期,吕后的权势恐怖到什么地步呢?樊哙是刘邦亲眼要看见人头的人,因为他触犯了自己的逆鳞,想杀自己最爱的女人和儿子。

但是依然没杀掉,就连陈平这个被认为刘邦的死党的人,有刘邦圣旨的情况下,都不敢杀樊哙,因为忌惮吕后的权势。

回过头再看刘邦真正认可的三大功臣和两大诸侯王,张良、萧何、韩信、彭越、英布。

张良和萧何投靠了吕后(尤其是张良非常明显的站在刘邦的对立面),韩信、彭越、英布都是被吕后害死的,而他们都是一路扶持刘邦走下来的中流砥柱、肱骨之臣或者可靠盟友,结局却都是吕后安排的,你说是巧合,鬼信呢?

这里说一句,韩信之死,刘邦是最后一个知道的,刘邦的反应是:

既喜且怜之

可见刘邦自己都不信韩信谋反,而后来萧何的自污事件,其实和其与吕后合谋害死韩信也是息息相关,很多人不知道,汉朝初代相国是韩信,之后虽然韩信没有实权了,但韩信的身份还是大将军和相国,为文武百官之首脑,直到韩信死后,萧何才受封相国之职务。

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諸君皆賀,召平獨吊。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於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從召平以為名也。召平謂相國曰:「禍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

总结

历史上真正韩信的性格、才能绝不像很多以为的那样除了军事天才的身份,其他诸如人情世故、治国理政、人心谋略等一窍不通等刻板印象,性格也绝非只有出人头地这一执念。

相反,整个汉军能走群众路线受到百姓爱戴,诸侯归心的关键人物并不是刘邦,而是韩信。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分析:历史上真实的韩信,是一个身材高大、武艺出众、思想灵活、智商高超、谋略超群、孝顺守义、心怀天下、容貌俊美、孤高自信、善于理政、仁德护民的少年天才形象。

当然由于其从小的贫苦,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和阴暗面,如确实辜负了钟离昧的信任,但话说回来,钟离昧本身就是罪犯,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韩信也并有没阴死他,虽然他可以轻易做到。而是与其商议和告知于他。 可以看出韩信其实一直坚守其信仰。

至于刘邦,我并不认为韩信有什么对不起刘邦的,相反,无论是韩信被贬为淮阴侯还是死于吕后之手,都是因为其忠义。很多人认为韩信请封齐王是胁迫,然而下邑画策时刘邦就许诺封韩信为王,韩信灭齐后已经包了项羽饺子,完成战略目标所以请封而已。只是刘邦实在顶不住项羽所以误以为韩信胁迫而已。实则韩信怎知刚带走自己灭赵时培养的十数万大军的刘邦,怎么还能一直陷入苦战,以韩信的军事水平是无法理解这一点的。且古代又无手机、电报等通讯设备。

相反刘邦不太对的起韩信,已许诺封韩信为王,韩信超额完成任务刘邦却食言,没有给韩信应得的奖励此其一,韩信并不是刘邦之奴隶。

卢纨几乎什么贡献都没有,就因为是刘邦邻居就被封王,而打下三分之二疆域的韩信因莫须有之罪名被贬为侯此其二。

在韩信没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不信任韩信,偷入其营帐,窃其兵符,设身处地试问谁不寒心?此其三。

韩信出身贫苦,先后受到亭长、漂母、楚国高层将领钟离昧、汉军高层夏侯婴、萧何、刘邦、张良、樊哙的敬重和喜爱,往后两千年无论庙堂之王侯将相、还是民间贩夫走卒、诗人墨客都对韩信推崇备至,甚至给韩信按了不少大发明家的称号,比如象棋、风筝等据民间传说就是韩信发明的。

韩信的魅力、治理能力、组织建设能力、仁德之特质、庙算能力都是远被很多人低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