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 | 考场高分议论文的文章结构安排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5-17 发布于甘肃

图片

焦文林(特级),冰,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第一高级中学。

本文已刊载于《教学考试》杂志(高考语文)2024年第2期。

图片
图片

写作指导

高分的考场作文一般具备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能让阅卷者一目了然,从而欣然、从容地评定等级分数;反之,则心烦意乱,吝惜给分.议论文的结构,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开篇、主体、结尾的基本布局;二是主体部分内容之间的层次关系.近几年的高考高分作文、时评类文章中,都有许多结构体制的经典范本.

下面,笔者总结高分作文、经典时评文的结构特点,以便一线师生借鉴其行文章法并灵活运用,最终写出结构有创新的文章.

图片

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主要指文章的主体部分,设计若干分论点或分为若干层次,对全文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层次之间、分论点之间呈现并列关系,呈“众星拱月”之势.

这种结构,根据并列项的内容,可分为三类:

(一)内涵并列式——针对文章观点,多角度分析内涵(或意义)

例如,«寻良友情,读无字诗»一文从“共叙爱国之志”“明晰处世之道”“擘画梦想蓝图”三个方面,阐述“寻良友情,读无字诗”的意义:

①怀瑾握瑜,濯缨沧浪,于无字诗中共叙爱国之志.
②君子如珩,羽衣昱耀,于无字诗中明晰处世之道.
③朝阳烨烨,光华骀荡,于无字诗中擘画梦想蓝图.

(二)原因并列式——针对某个结论、结果,多角度分析形成的原因

例如,«惜岁月静好,守烟火万家»一文,三个分论点从时代、社会、青年三个方面分析原因:

①若无岁月静好时,何来烟火满人间.
②若无负重前行人,何来国泰民安处.
③若无青年肯担当,何来烟火续华夏.

(三)对策并列式——针对某个问题,从“加强修养”“担负责任”“坚守梦想”三个角度,提出破解对策

例如,«点燃理想之灯,挥洒奋斗激情»一文,三个分论点分别提出三种对策:

①时代青年,当求之于内,加强自身修养,点燃理想之灯.
②时代青年,当求之于外,担负时代责任,激扬奋斗豪情.
③时代青年,当面向未来,坚守家国梦想,推进复兴大业.

运用并列式结构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主体部分的两个(或三个)段落,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共同论述中心论点,注意角度不可重合、交叉.
二是文章中设置分论点,分论点可以单独成段,也可以置于段首,接下来引入论据并针对论据分析论述,做到眉目清晰.

图片

递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文章的若干层次之间的关系体现为逐步推进、逐层深入,具体体现为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关系.

递进式结构,又分两种情况:

(一)全文递进式,即全文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大层次构成,是递进式结构的主要形式

基本思路:

引论:提出问题→是什么

本论:分析问题→为什么→(①∥②)

结论:解决问题→怎么办→(①∥②)

例如,«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一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逐层递进式的思路行文,立足于解决问题,重点阐述“抓事物的本质”的方法.

引论:提出“青年人,要学会抓事物的本质”的观点.

本论:结合社会生活阐述“抓事物的本质”的意义.

结论:阐述怎样“抓事物的本质”——一是“冷静思考认识本质,不受表面现象迷惑”;二是“依果寻因认识本质,不受孤立观点牵制”,随着思维的深入,思想也更为深刻.


(二)主体递进式,即文章主体部分的不同层次之间,呈现出由浅入深或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关系

例如,«闻吾过,心窃喜»一文,主体部分设置三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递进”的——“个人”“集体”“王朝”呈现由小到大的递进关系:

①闻过则喜,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事业.

②闻过则喜,可以带领一个集体走向胜利.

③闻进则喜,可以兴盛一个王朝.

递进式结构比较适合针对某个人物、事件、事理,要求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的议论文.运用递进式结构应注意:本论部分的两个(或三个)段落,要从不同的层面(事物)展开,共同论述中心论点,体现由浅到深或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等递进关系;如果设置分论点,分论点之间也要体现出明显的逐层递进的关系.

图片

对比式结构

对比式结构,主要是指议论文的主体部分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证中心论点.

对比结构的表现形式:

(一)从对比的内容看,正反对比一般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方面展开;在对比中,赞扬真、善、美,贬抑假、恶、丑,起到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二)从对比的方向看,有横式对比、纵式对比

1.横式对比,即将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发生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
2.纵式对比,即将同一事物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状况进行对比,着重揭示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不同之处,以求突出其特征.

(三)从对比的单位看,有段落、层次之间的对比,有段落之间的对比,也有段中内容的对比等采用对比式结构写作,应注意:

1.围绕中心论点选择比较材料,确定对比点.所选对象必须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论证时要紧扣文章的中心.
2.正反论证应有主有次.若文章从正面立论,主体部分则以正面论述为主,以反面论述为辅;若文章从反面立论,则以反面论述为主,以正面论述为辅.
3.注意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不可相互抵触、矛盾.

图片

起承转合式

起承转合,是侧重于文章内在联系的一种传统作文模式,文章内容表现为起承转合四部分.

“起”即文章的开篇,任务是点明中心论点,设定行文之“纲”.“起”有两种方式:一是正起式,从正面着笔,提出自己的观点;二是反起式,从反面入手,宕开一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承”是对“起”部分提出观点的论述,也可以引入作文题材料(或典型事例)对观点进行证明.

“承”有三种方式:一是正承式,引述正面事例,阐述自己的观点;二是反承式,引述反面事例,阐述自己的观点;三是分承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观点进行阐述.“转”是换一个角度或方面论述.“转”有两种方式:一是正转式,从正面着笔,将前文所说道理引向深入;二是反转式,从反面着笔,论述自己的观点.

“合”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收.“合”有两种方式:一是总结式,对全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二是深化式,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或升华主题.

图片

引议联结式

引议联结式,将全文分成四个部分来操作,内容之间又具有紧密的联系性.

“引”,在开篇部分,用简明的语言概述作文题材料,或引入论述的对象、事件、观点等.“议”,对引入的作文题材料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章论点.“联”,联系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现象、历史故事等,拓展文意,论证中心论点.“结”,总结全文,或强化观点,或提出要求,或深化主题等.

引议联结式结构,比较适合一般的材料作文写作,具体运用时应注意:

1.“引”,简明引述材料,侧重从提出观点的角度来概括材料.
2.“议”,抓住材料本质,提出简明、准确的看法,阐述其意义时不可言过其实.
3.“联”,联系现实、历史等以论证中心,但要把握好类属关系,避免引入不同类属的材料,使文章走偏.
4.“结”,结尾要强化观点,同时要注意回归试题材料,特别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更要注意这一点.

写作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淮南子»有言:“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其实,何止是人主,一般人也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

人们要想成功,只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善于借助他人之力、众人之力.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1

材料理解

材料“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治虑,以天下之力争”节选自«淮南子».其核心意思是规劝“人主”要广纳善言,借助天下的智慧、力量,建立不世之功.命题人则将其意义推及普通人物,指出“人们要想成功,只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善于借助他人之力、众人之力”,引导考生结合材料辩证地思考如何才能成功——还要借助他人之力、众人之力.

02

立意行文

立意行文要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人要想成功,仅靠自己不行,还要借助他人之力、众人之力”,重点讨论“借他人之力、众人之力”对个人事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意义.以下两种行文思路可供参考:

①“总—分—总”式思路.开篇提出全文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从“借他人之力、众人之力”与个人发展、推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两个方面论述,结尾总收全篇,呼吁人们重视“他人之力、众人之力”.

②“起承转合”式思路.“起”,依据材料内容,提出全文中心论点;“承”,可从“他人之力、众人之力”对促进个人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的意义方面论述;“转”,转向反面论述,指出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给个人、社会带来的危害;“合”,从正反两方面对全文进行总结,提醒人们重视“他人之力、众人之力”的效用.

03

误区提醒

①审题立意失误,不从“借他人之力、众人之力”的价值、意义的角度立意,而认为“团结就是力量”“三人同心,其利断金”等.“借他人之力、众人之力”与“团结力量大”有相通之处,但二者有明显的不同:“借他人之力、众人之力”突出一个“借”字,强调的是“他人之力、众人之力”在自我发展、推进社会进步中的意义;“团结力量大”则强调相互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共赴成功.

②思维绝对化错误,一味强调“他人之力、众人之力”,甚至认为如果没有“他人之力、众人之力”将事无所成.其实,一个人要取得成功,自我努力是不可忽视的,完全否定个人的作用是片面的、错误的.

高考佳作 1

善假于物扶摇起 借力而上凌九霄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第一高级中学高三理科1班 廖禹) 

抚过古韵血脉,刀光剑影,硝烟四起之际,有识之士集他人之智,提升自我,大展宏图,书写人生华章;览过今朝华章,春风骀荡,海晏河清之际,有为之士汇众人之力,攻坚克难,擘画宏伟蓝图.吾辈追梦青年,亦当善借他人之力、集众之智,乘势而上开山河!

语言工整,富有文采,开篇有气势.观点明确,语句简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行于漫漫人生路,当善借他人之力,完善自我,开创美丽人生.

上承第一自然段,从善借他人之力的角度,展开论述.

王安石游褒禅山曾感慨:“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由此观之,行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境,善假于物方可助你我驱散阴霾见曙光.古有陈济借父亲之力读遍天下典籍,统领群儒修著皇皇巨作;今有陆鸿借亲友之力创业,帮助残疾人渡过难关;亦有钱红艳借教练之力,刻苦训练,摘得大赛桂冠,奏响人生强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他们善于借助他人之力提升自我,冲破追梦路上的重重阻碍,也在终点处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我辈青年也应学会借助他人之力,效仿坚毅的爬山虎,沐浴阳光,倚墙而上,蓬勃出浓浓的绿意!

引用陈济、陆鸿、钱红艳的事例,论证“当善借他人之力”的观点.古今结合,论据充足.联系当代青年论述,有时代感、方向性.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行于漫漫人生路,当善借众人之力,披荆斩棘,推进宏伟事业.

上承第一段,从善借众人之力的角度,展开论述.

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但若能借众人之力,集众人之智,便会拥有无穷的伟力.陈胜借数百戌卒之力,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拉开起义的大幕;任正非聚全球精尖人才之力,日夜攻关,创新作笔,书写5G新华章.善借众人之力,拥有远行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动力,能于混沌中开创光明,于苍茫中书写传奇.

围绕“借众人之力”选材,引用陈胜揭竿起义、任正非攻关5G的事例,用例典型.

然而,由妄自尊大、盲目排他而酿成的悲剧却在历史的天幕上留下缕缕阴影.楚怀王拒绝联齐抗秦,客死于秦,天下耻笑;霸王项羽刚愎自用,自刎乌江,身首分离;曾经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关云长,外拒孙权的联姻请求,内逼糜芳、傅士仁投敌,痛失荆州,败走麦城,父子双双被杀……不知借众人之力的独行者,走向失败不可避免.“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警钟须长鸣,教训须汲取!

文意转折,从反面开展论述,拓展内容空间.

“俱来绿潭里,共向白云涯.”我辈欲立不世之功,守梦想花开,当善借他人之力完善自我,开创美丽人生;集众人之力,克艰攻难,推进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生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肩负着开创宏伟大业的使命,我们当做善借众人之力的智者,奋起逐梦,不负鎏金青春.

总收全文,联系青年的责任担当进行论述,使论点更有针对性.

思维导图

图片

总评:

立意精当,作者在深入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确立了“吾辈追梦青年,亦当善借他人之力、集众之智,乘势而上开山河”的主题,立意切合材料实质.结构清晰,行文采用“总—分—总”式,开篇部分简明扼要提出观点;主体部分设立“善借他人之力,完善自我,开创美丽人生”“善借众人之力,披荆斩棘,推进宏伟事业”两个分论点,从个人、社会两个角度论述“借力”的意义;结尾从两个角度总结全篇.材料丰富,引用«劝学»«游褒禅山记»«红楼梦»等名篇巨作中的名句;引入楚怀王、项羽、陈济、钱红艳、任正非等古今、正反事例,充实内容,强化论辩力.

高考佳作 2

借外力乘风好去 汲众力行舟万里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文科1班 孔子硕) 

各位同学好!

我是高三一班的孔子硕,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个人关于“借力”的观点.

同学们,鲲鹏凭六月之息,抟扶摇而起,绝云负天,直上九万里;篷舟借汤汤大浪,挂云帆起航,逐潮激浪,径取三山去!于此,我想告诉大家———借外力乘风好去,汲众力行舟万里!

开篇有称呼语、问候语,符合演讲稿格式要求.直接提出观点———“借外力乘风好去,汲众力行舟万里”,呼应标题.

语句工整,化用典故、名句,形象而大气.

«淮南子»有言:“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酌古斟今,大家应当明白——欲至成功之巅,除自我努力外,还须借他人之助,汲众人之力,乘长风,凌巨浪,乃至蓬莱仙境!

引述句名之后有阐述,名句与观点水乳交融.

荀子曾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借他人之力,能让我们足登青云之梯!

展开文意,从“善借他人之力”的角度,阐述事理.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他人之力,得成功契机.国画大师傅抱石曾籍籍无名,幸得徐悲鸿赏识,被举荐赴日深造,他继承国画水墨传统,融入日本绘画技法,遂成一代画师.屠呦呦曾翻遍文山书海,巧借西晋医药大师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成功提取青蒿素,为人类战胜疟疾做出巨大贡献.“篮球女孩”钱红艳,4岁时残酷的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有幸被教练张鸿鹄发现,推荐她加入云南游泳队.在教练的指导下,钱红艳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刻苦训练,摘金夺银.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同学们,让我们从他人那里借来力量与智慧,“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列举丰富的论据,从不同的角度指向“借他人之力”的意义,论述有力.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善汲众人之力,能让我们舟行风涛万里!

宕开一笔,从汲众人之力的角度,展开论述.

孙武曾言:“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忆往昔,百年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以工农联盟之力推倒“三座大山”,镌写了革命胜利的壮阔篇章,再回首中国外交进程,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求同存异”,借亚非诸国之力冲破美国阻挠,取得了恢复我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外交胜利.看今朝,政治宏景蓝图,中共中央同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汲各党各界之智,实现我党的科学民主执政,谱写了新时代红船巍巍远航的崭新华章.探寻当下光幕下的剪影,汲众之力也是王小谟集团队攻关终研制出预警机,也是潘建伟江团结队之智终研“墨子号”卫星.可见,汲众人之力,能帮助我们迎风正帆、逐浪起航,终至“万里风涛接瀛海”之境!

“忆往昔”“看今朝”“探寻当下”引出不同时期的“汲众力”论据,思路开阔,事例充足.

同学们,让我们谨记:“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成功之路,千岩万转、冲波逆折,单凭个人之力,难渡山重水复;善借他人之力,善汲众人之力,方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祈使式句式,发出倡议,并能紧扣文章主题.

谢谢同学们,再见!

结尾用致谢语,结束演讲,体现文体特点.

思维导图

图片

总评:

演讲稿抓住材料关键词“善于借助他人之力、众人之力”立意,确立“借外力乘风好去,汲众力行舟万里”的观点,立意精准.文章引用荀子、孙武、牛顿、曹雪芹等人的名句,引入傅抱石、屠呦呦、钱红艳、王小谟、潘建伟等典型人物,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说服力.语言雅俗相融,不仅有“鲲鹏凭六月之息,抟扶摇而起,绝云负天,直上九万里;篷舟借汤汤大浪,挂云帆起航,逐潮激浪,径取三山去”典雅工整的语句,还有“同学们”“我想告诉大家”“大家应当明白”等口语化的词句,以适应演讲交流的实际需要.


作者:焦文林(特级),王冰

来源:本文已刊发于2024年《教学考试》高考语文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