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C讲坛】郭文艳:在幼儿园里创办社区大学的郭校长

 CC讲坛 2024-05-17 发布于北京

郭文艳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河南新乡市辉县西平罗乡幼儿园园长

川中社区大学校长

这是一个“用阳光下的群山做围墙,用微风里的麦田做操场”的幼儿园,也是一个和村民共建的“让吵架声和搓麻将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少,让歌声和读书声变得越来越多”的社区大学。

大家好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来自河南省辉县市西平罗乡川中幼儿园,我们当地称为侯兆川。2012年的时候,我们辉县市为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在位于大山深处的侯兆川,投入了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教育中心。

我的老领导张青娥园长,她是一位具有深厚教育情怀的基层教育人,她即使身患了癌症中晚期,但是却依然主动请缨到山区任职,这让我很受感动。当她找我谈话,提出让我和她一起到川中工作的时候,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没有犹豫,跟着她,背起行囊,带着还需要照顾的孩子,一起开启了,我们的乡村学前教育的探索道路。

可是当我们满怀热情积极准备,本以为高大的教学楼,先进的硬件设施,一定会吸引家长们,争先恐后地来咨询来报名,但是实际情况却非常的出人意料,来报名的家长少之又少,于是我们就走街串巷的,一边寻找答案,一边宣传招生。家长们咨询最多的话题就是,你们有没有校车,你们能教孩子们多少字,加减法能学多少,学费又是多少?家长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最初的小学化的教学方式,这让我们陷入了深思,我们应该办怎样的教育,又该如何引导家长们进行科学育儿?

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要让大自然成为孩子们的活教材,于是我们就把园内闲置的种植园开辟出来,成为孩子们学习游戏的场所。因为我们当地是红薯之乡,所以红薯也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的课程资源之一。在观察秧苗生长的过程中,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创编插秧歌:红薯插秧学问大,七叶秧苗顶呱呱,平插埋四出土三,秧苗易活薯高产。在施肥的过程中,又和孩子们一起创编施肥歌: 草木灰、钙钾肥,杀菌消炎、灭虫害,一颗红薯一把灰,红薯能结一大堆。把这些深奥的科普知识,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们浅显易懂的学习,同时孩子们再教给家长,不仅了解了科普知识,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家长们不禁感叹,我以为小孩上学,就是让他长大之后不干农活,但你们老师让他们这么小就开始干上了,现在看来这小小的红薯,竟然有如此大的作用,该怎么教小孩,还是应该听老师的要科学育儿。

但是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当孩子们彬彬有礼地和老师们行鞠躬礼,问好的时候,家长的回应不多,当孩子们在幼儿园养成饭前洗手,回家却不能得到坚持。这让我们意识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只是幼儿园的工作,和家长们似乎没有多大的关系,于是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亲子活动。

有一次分享会,大家一起交流教育孩子的困惑,有一位家长说:我家孩子每天上床的时候,都是拿着手机该怎么办?另外的一位叫丁丽萍的年轻妈妈站起来说:我家孩子每天上床的时候,都是拿着故事书的,关键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能够沉迷于手机,这样睡前讲故事的习惯,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借助身边的榜样来影响家长的。

另外我们充分的给孩子们展示的机会,利用周末展示,还有明星小舞台等等,就是让家长们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让他们明白学前教育应该全面发展。而那些山区的家长们很淳朴,你真心的待他们,他们也会真诚的相待。

2013年6月23日一个特殊的机缘,中国农业大学的孙庆忠教授,到我们幼儿园调研,当他看到很多家长在帮助幼儿园插红薯秧,他很惊讶,在这么偏僻的山区,竟然有这么多的家长,对学校有如此般的情感。孙教授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得知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他就和我们提出,让我们在山区,尝试创办社区大学。而对于我们幼儿园的老师来说,我们只有中师的学历,大家从来没有听说过社区大学这一个词儿。可能正是因为我们对大学心存期待,我们也有初出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孙教授的引导下,我们大胆地创办起了,全国第一个以幼儿园为依托的乡村社区大学。

过去只听说过大学办附属中学,附属幼儿园,这幼儿园办大学在全国还是头一例。社区大学究竟是干什么的,怎么样给它定位,孙教授明确的说,川中社区大学既不是家长学校,也不是农民技术学校,它是成人终身学习的公民学校。

2014年5月30日,我们正式进行了川中社区大学的揭牌仪式。虽然说自己也不清楚社大的内在的含义,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得到,这就是我们要践行的家庭、学校、社会, 三结合的教育观念。

既然是大学就应该有课程,该怎么样开展,我们就从幼儿园老师的特长,和这一些老百姓的需求入手,最初开设了生活与健康,美工创作,舞蹈,还有国学知识选读四门课程。大家对这件新鲜事挺好奇,争先恐后来了八十多人,老师们也是满腔热情,轰轰烈烈地开办起了这一所社区大学。

牛书民大娘七十岁,还是高中学历,她没想到自己这把年纪了,还能够遇到免费上大学的好事儿,于是她就立马找到老师报名参加。书民大娘珍惜每一次上课的机会,甚至她带着自己的小孙子来上课。她是我们社区大学的高材生,大娘非常的善于创作,经常发挥自己的特长,自编自创快板、诗歌、三句半。我给大家读一段:川中社大真正好,学的东西真不少,又唱歌来又舞蹈,又学文化又做操。川中社大真正好,能解忧愁与烦恼,早来学习早受益,世上没有后悔药。她写的诗歌很押韵,很朴素,也很真挚感人,我觉得这就是大娘,她献给我们社大的,一颗炙热之心。

还有王英英大娘,她因为独自支撑着一个家庭,经年累月的劳累,让她看起来比同龄人显得更加的憔悴。我们经常建议她来参加社区大学,她说:我一个黑道道都不识,来社大能干啥?我们每次见到老人的时候,总是很亲切的和她拉家常,做她的倾听者,时间久了,老人也信任我们了,逐渐的她走进了社大的课堂,偶尔我们也可以看到她脸上露出的笑容。有一次社大组织联谊会,让大家自愿表演节目,英英大娘竟然拉着我的手,主动的要求上台表演,一连唱了三首红歌,声音铿锵有力,我也非常的受感动,就和她一起唱了起来。我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影响了一个孤零愁苦的老人,让她走进了我们社大的课堂,尽管时间有点慢,但是我觉得生命的变化本就是在悄然之间。

我们鼓励十里八村的老百姓,走进我们的社大课堂,学员中既有90后的年轻妈妈,也有年过七旬八旬目不识丁的爷爷奶奶,可以说是老中青大结合。当然我们也会遇到瓶颈期,参与的学员有时候会逐渐的减少,最后只剩个位数,我很沮丧也很着急,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也无力完成这项工作。同时我也会给孙老师打电话寻求帮助,每次电话结束的时候,孙老师总是会说:文艳,你们已经做得很好,即使我们影响了一个人,我们做的这件事情也是值得的。我就想还行,我们不止一个人,我们还有四五个人呢。就是这样温暖而有力量的话,支撑着我们一路前行。

我们也在不断的研讨反思,因为我们的学员多数是农民,传统的这种我来讲,你来听的方式,是不适合他们的,所以我们就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采用参与式,体验式,实践式的方式来鼓励他们参加。比如说我们会经常组织联谊会,生日会,课前热身等等,这一些游戏的方式 让他们参与。在教学的方式上和课堂的形式上,真正的实现平民教育的这种价值。

幼儿园的老师是社大讲师的主力军,大家轮流每周二周四给学员们上课,我们也会逐渐的完善课程体系,从最初的四门增加到二十四门,分别有育儿知识,法律常识这一些认知类的课程,还有舞蹈美工,非洲鼓这些艺术类的课程,还有贴近他们生活的一些家乡美食,家乡文化,这一类生活课程。

记得我们川中社区大学七周年庆典的时候,勾玉凤大姐发言时说,没有进入社大的时候,整天是打麻将,斗地主,输了钱不要紧,回家还要生闷气,并且和家人吵架不和睦,但是不打麻将又能干什么,也没有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做。有了社大之后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唱歌、跳舞、做手工,还有专家来做讲座,忙得都没有时间不和睦了。今天的他们不仅能够自信大胆的上台展示,他们还能够自编自排,自导自演,而在我们老师看来,这不仅仅只是表演,而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外在呈现。

我们每年还会编辑30万字的年刊,收集大家的文章,编辑年刊的过程不仅挖掘了学习潜能,展示了成果,也真实地记录了社大的发展,和我们这些农民学员的心路历程。

有一位年轻的学员叫琚秀丽,她很爱学习,不仅注重自身的提升,也影响了孩子,这是她写在年刊里边的故事《我的成长三步曲》,第一步我是一位宝妈,第二步我是我自己,第三步我愿成为萤火虫,虽然只是微光,但是也希望能够给他人带来一抹光亮和一丝温暖。其实我们的社大核心并不是说,教给他们多少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能力。让美和艺术走进老百姓的心中,让他们在读书,唱歌,做游戏中寻找我们老百姓的诗和远方。

因为学校离村子比较远,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乡村和村里边的老百姓,2020年的时候,我们决定把学堂办到村子里,开办了西平罗学堂和兆村学堂,我们采取村民共建的方式,让村民一起参加建设学堂。尤其是兆村学堂,原来是一个棋牌室,是村民们打麻将聚集的地点,我们决心把麻将屋变学堂,把麻将桌变课桌。

我们在修建学堂的时候,有一位身患偏瘫的老人他叫张群法,他竟然推着自己的轮椅,一步一步的向前,帮我们运送砖块儿,我们连忙去劝阻,他说你们都把学堂办到了我们的家门口,我不出大力出小力,老人的话让在场的人热泪盈眶。每次上课之前,老人家都会提前到学堂门口等我们,我跟他说:大爷您腿脚不方便,不用来这么早。大爷说:当学生的不能让老师等,我得提前到学堂门口等老师。我觉得这种被需要,被等待,给了我们老师前进的动力。

比如说之前讲到的勾玉凤,我们发现她性格活泼,做事情很积极热情,又乐于助人,而且学堂里边的很多事情她都会承担一些。后来我们又发现她的组织能力很强,总是能够动员起村里边的老百姓,因此我们就萌生了,让社大可持续发展的想法。

2021年9月我们创办了第三个学堂,柏树湾学堂,它是实验中的实验,让比如勾玉凤、丁丽萍、冯建荣、魏玲、刘改香等这些优秀的学员,转变身份成为讲师,进行自我服务,即使没有老师的参与,我们的学堂各项工作也能够照常进行。如今幼儿园老师在社大的任务是越来越少,但是学员讲师们的工作,却是做的越来越得心应手,社大学堂里边的歌声、笑声、读书声依旧,我们老师们也由衷的为他们感到高兴。只有让乡村里边的这些人活起来,乡村才能够真的活起来。

这也让我不禁的思考教育的力量,教育是什么,教育不仅可以传播知识,唤醒意识,它更可以传递温情,点燃希望。有句谚语说得好,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村庄,我坚信当一个人发生变化的时候,当一个家庭发生变化的时候,当整个村庄变成一个文明和谐,学习氛围浓厚的大环境的时候,我们的孩子生长在其中,必定会受益。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也因此获得了河南最美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我觉得这些荣誉不仅是我自己的,它更属于全体川中幼教人,虽然我们的老园长张青娥已经去世了,但是她的理想我们一直在努力地践行着。

作为乡村教师的我们获得了职业的价值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不仅是小小的幼儿园老师,做着平凡的普通的工作,同样我们也可以做心怀梦想的乡村教育者,也可以成为情系乡村的乡村建设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