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期间,中共大量发展党员,不怕鱼龙混杂?原来有4大消化法宝

 where5 2024-05-17 发布于四川

为更好阅读本文,建议先读:

抗战时期,中共如何培养干部?看完扎实程度才知,国民党必败无疑

中共何以战胜国民党?真相:看抗战时期,我党培养多少'三八干部'?

1938年10月15日,张闻天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谈道:

“敌后方一应大量的发展党、创立党。速度要快。量要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一段时间的清理,整顿与巩固(消化),然后再发展。”

这是一个大发展的思路。

图片

面对历史机遇时,中共通常反应几乎都是先量后质,即先以量的膨胀满足现实需要,以人员的扩张造成规模。

扩张告一段落后,再求巩固、提高。这种先求量的做大、再求质的提高的发展模式,如中共自己总结的:

在干部政策上,要运用一切可以利用来抗日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一党的,非党的,可靠的,投机的,阶级异己的,都可以利用他们来发动抗日运动。

但在选择各种群众团体和政权机关的真正负责干部与发展党员的时候,又必须是“精雕细刻”的。如果只有后者的精雕细刻,而无前者的大刀闯斧,那就会一等莫展或发展很慢,不能跳出地下党的狭小的圈子。如果只有大刀阔斧而不同时有后者的精雕细刻,就会在弄起一个很大场面之后,自己不能掌握。

1、大发展带来的问题

作为一个讲求实际却又理论先行的政党,中共发出的相关指示通常会强调量和质的平衡,即便中共中央1938年3月提出“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的文件中,也没有单纯强调发展,而是要求新党员入党“必须经过支部一定党员的介绍与一定党部的审查”,并且照例会谈到:

“对新党员应注意给他们以初步的马列主义与党的建设的教育,使他们了解共产主义与其他党派的理论思想的基本区别。”

到1938年底,党的组织有了很大发展,全国的党员人数从4万多增加到50多万。

不过,基于强烈的效率优先原则,中共政策的倾向性常常十分鲜明,实际操作者亦学会从面面俱到的表述中领会核心内容,从而跟上政策的指挥棒,和历史上政治力量普遍依赖精英不尽相同,中共特别强调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量的膨胀无论从理论认知还是实际操作言,都是中共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尽管这种高度追求效能的机制,不可避免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以山东为例,1939年7月山东分局的报告提到,现有党员大约5万余人,计制以8、9两月为冲锋月,迅速发展党员,“一区委扩大3万人,三区委25000人,二、五两区各2万人,四区委15000人,六区委1000人,共11万多”。

1939年,山东根据地地域还很有限,这么小的控制地区,两个月就要发展11万党员,相当惊人。

图片

热衷数字追求,势必导致杨尚昆谈到的问题:

“华北党在大量发展中,一般的现象,都是追逐数目字,只重量,不重质,因此,不合中央所指示的'党内要严’的原则,大开门,拉夫,无例外的如此,有一夜发展四十个党员的,有三分钟发展五个党员的,有骑着驴子'跑’党员的,有打锣号召入党的,什么奇形怪状都有。”

党的发展质量无法保证,又影响到干部的素质,太岳区总结:

“干部的缺乏以及现有干部能力的不够,特别对政权、武装工作的领导毫无经验。”

尤其是中低层干部问题更为严重:

“有的区干部(大部分可说是1/3的)不会开支部会,甚至自己怎样发展共产党员都不知道。”

其实,对大发展必然导致的问题,中共并不是没有预估,但中共更看重的是大发展形成的规模效应及由此造成的发展事实,即当时报告总结的:

“猛烈开展党与群运(如模范村)是开始创造根据地工作中必要的,对后来其他区域的转变也给了极大的影响,这种方式与作风应更加提倡。”

2、如何整党?

因此,尽管发展带来的错误与缺点相当严重,但为中共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仍得大于失。而且,大发展中涌进了这样一批党员,如王林日记所写:

“对主义政策大概是一点也不很清楚,只是忠实,一上名,就好像上了梁山泊烧了香拜了把子般的。”

这种看起来不一定符合主义要求的党员,当时却未必不是政治力量追求发展的现实助力,忠实是当年中共对党员极其重要的期待。

图片

1939年开始,随着初期大发展告一段落,整党在中共自我改造的目标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起初是对之前大发展的调整,后来则成为不断净化、提升自己的手段。

整党有两个标准,一是阶级成分,一是工作能力,即所谓“政治上坚定,工作刻苦,有发展前途,能力不低”。

不合要求的党员干部,予以淘汰。

整党的基本要求,在太行发布的整党文件中可以看出大略:

(1)首先审查各级干部,特别分委,支部的干部,要使党的领导机关掌握在经过考验、忠实可靠的同志手里,并注意提拔积极勇敢的工人、雇工及贫农同志,树立领导机关中的无产阶级骨干;

(2)对那些已经加入党,而实际上只是同情分子,不能艰苦工作和遵守党的铁的纪律的,则勒令他们退出党,保持政治上的同情,并指定专人与之发生关系。

(3)要慎重的洗刷混入党内的异己分子、投机分子、敌探、托派、奸细等出党,并将其错误事实向党员解释,以教育全党同志。

具体的程序,太岳关于区村整党的文件有详细的提示:

首先由区委召集支委会或小组长联席会,“研究本支部的环境、发展历史、工作情形,党员人数、成分、履历、社会关系、斗争经历、工作表现及如何发展的等等”;然后开小组会,小组成员互相鉴定;接着区委选择个别党员谈话,了解党员成分、历史、社会关系,征询对支部工作和其他人有何意见;同时区委还须以群众面目同群众谈话,考查支部和党员个人的工作及群众关系;这些都完成后,再召开支委会,做最后鉴定。

这是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结合,既有上级机关的组织、发动和把握,也有党员本身及普通群众一定程度的参与。

图片

如果说一般党员的好坏影响着党的形象,干部则直接决定着组织的效率和力量,整党更关键的还是对中低层干部的考察、整顿。

干部审查标准主要包括“政治观点、工作能力、党的观念意识、日常生活、经济观点及是否能吃苦耐劳等”。

具体从如下一些方面展开:

“每个干部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过去参加过反对革命(入党前)和反党派别(入党后)活动没有,脱离过党的关系否,脱离原因以及如何恢复或重新入党。如曾被捕或被俘过的干部,则须仔细地审查被捕或被俘过程中的政治上的表现,以及出狱及释放经过(自首叛变分子不应恢复党籍)。”

审查办法在实践中不断严密,冀鲁豫报告:

“首次干部审查工作,除填表之外,并未作出多大成绩。”

为提高审查效果,实行逐级负责制:

“二次审查干部决定,区党委审查到县,地委审查到支书,县委审查到模范支部之小组长及一般支部之支委。区委以上则填表,经常了解,个别谈话,三方面结合起来审查。”

1940年,中共中央直接规定:

审查每个干部时,必须由被审查的干部自己填写表格,并写详细的履历,由干部科工作人员与之作详细的谈话,对其重要关节(如被捕、被俘、出狱、释放及犯重大错误…的经过),必须找到旁证人写出证明书,根据上述材料精细的审查,并由干部科会议讨论作出结论。

逐级审查后,被认为不合格的党员、干部遭到淘汰。

图片

1941年3月运东地委报告,6个月共审查地级干部15人,县级373人,区级768人,支部一级303人,审查结果,“不合入党手续的156人,失掉关系或脱离过党的18人,参加其他团体(三青、复兴、会门)80人”。

最终的处理:缩短党龄18人,警告14人,留党察看115人,停止党籍6人,劝告出党1人,开除39人,处理人员占到百分之十几。

干部处理更为严格,1940年晋冀豫区赞皇等9县133个分委中,开除16人,定期开除14人,撤销工作26人,警告6人,共计处分62人,占总数的54.1%。

3、淘汰与提拔

淘汰具有双重意义,既剔除不合标准者,净化自身,对留下来的干部也是警示和鼓励:“兴奋了每个同志,使他们认识了共产党不是马马虎虎的”,有助于提高干部对组织的认同和体制的忠心。

淘汰是减法,留用、提拔则是加法,一减一加,组织的内部凝聚力油然而生,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初期大发展可预期的后续效应。

除整党中的鉴别考察外,干部还要接受常规性的考察、考核,这关乎对干部立场、观念、能力的把握,是干部评判和升迁的标准。

日常考察由于涉及干部的使用,不容疏忽,考察的具体方面包括:

“看他的工作效果,效率,工作方式及方法,及其直属上级和同级以及他所直接领导的关系的批评意见,并应注意他是发展进步,还是不长进甚至退步,优点缺点是如何程度,能作哪一级的干部。”

下面一则报告大致可看出干部考察中关注的问题:

整个中心县中最强的要属翼城:

书记吴,能掌(握)全局工作,有计划,努力,吃苦耐劳,政治相当坚强,组织观念强,是地方公开的共产党员,能团结各阶层群众,有号召力,坚强努力,只是工作缺乏计划;

宣传赵,积极努力,三人能团结,所以工作能开展而巩固。

最弱的一个是豫北:

书记王,缺乏政治远见,握不住中心,严重的犯着事务主义,但还能吃苦努力。

图片

政治观念和能力是考察中的两个核心要素,对这两者的鉴定常常影响着干部的命运。日常操作中,政治观念因为很难量化,常常似有若无,但一旦政治上被认为有问题,就意味着一票否决,失去博弈的机会。

即周恩来讲的:

“挑选干部的标准,政治标准与工作能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而政治上可以信任是先决问题。”

尽管自上而下的考核和任命机制,被赋予高度的原则性和严肃性,具体操作时,干部的来源、成分及相互间的人际关系等因素,仍不可避免会渗入其中,毕竞中共也是由具体的个体组成。

而且,干部的使用常常不得不受制于现实条件,当时文件提到干部任用的捉襟见肘:

“干部贪污腐化,已成为普遍的风气,蒙上欺下,领导者又多表现闭塞,因此纪律废弛,使干部日益更加油腻。及至现在有许多干部明知道他坏,但又无法换他,因为还没有发现比他较好的人。”

4、干部科的作用

为加强干部管理及审查,1940年8月,中共仿效苏联专门设立干部处管理干部,在县委以上机关设立干部科,隶属组织部或政治部。

干部科以了解干部为目标,西北局组织部干部科1942年的工作计划包括研究了解绥德警备区、延安非党、边区非党、延安各县干部,力争“每个干部配制在适当的岗位上”。

干部科另一日常任务是建立和完善干部档案:

“地方上区级以上干部的文件(表格、履历、证明书等等),须送区党委保存。军队中团级以上干部的文件,须送师或军政治部保存。”

这是中共中央加强干部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

图片

以地委为例,各地委组织部要求建立如下档案、名册:

(1)县委名册,每县一页,凡有调动即加以注明,新任县委即添上去。

(2)预备县委名册,把所有预备县委,分批分职(书记或委员)注册。

(3)机关干部名册,包括地委机关及县委机关干部。

(4)干部牺牲,死亡、被俘、损坏、开除、叛变的登记名册,每个人都要注明略历及事件的详细过程。

同时建立的还有卡片小传制度,“每人都有一张卡片一份小传。卡片和小传的号码,要与名册的号码一致,以便查考。各种名册,卡片和小传的管理应该统一,由一定的人员负责。”

随着整风的开展,档案材料不断丰富,保存档案成为各级组织至关重要的任务。后来成为革命史专家的李新,回忆他在反“扫荡”时保存人事档案的经历:

“把全华北地方干部(地委以上)的履历表(每人一张薄纸),分成两口袋,由我们两人各背一袋,非到最必要的时候绝不埋藏,而且要保证不得有一份遗失,一定要与这套最宝贵的资料共存亡。”

像中共这样组织严密的政党,党员的履历也就是党员的历史,关系到组织的信任、掌握和运用,某些时候,个人档案既是参考材料,也是组织掌握的证据。

5、点对点沟通

除建立制度外,中共更重视通过点对点的沟通掌握干部,毕竟人是活的。

中共要求建立两级了解制度,即上级干部起码要了解两个层级的下属,比如地委要了解县、区两级干部,县委要了解区和中心支委。

了解的内容除了姓名、籍贯、年龄、党龄、工作情绪外,还包括“工作中的干部本身优缺点”,“发展前途、进步快慢、适于做哪类工作”及“社会地位、出身、社会关系”等。

这样的沟通有助于上下级建立紧密的联系,当然也不可避免形成上下一条线的私人纽带,制度设计总是有利有弊。

中共有自信的是,严密的组织和原则性的强调,可以让干部之间的链条既私人在场,又不至过分泛滥。

了解干部,才能培养和提高干部。

图片

中共很注意提升党员干部的领导艺术,看趋势、寻规律,找实质,用联系的观点把上下、左右、前后打通,建立系统思维。

八路军一二○师干部陈漫远对此有结合自身实际的具体解释,包括:

(1)比较的观点——“各分区有各分区的环境与特点,司令部各科的情形也不相同;每个科长参谋的出身进步,也各不同。要分别看,又要联系着看,这样可以得出其共同的地方和它特殊的情形,才能看出工作好坏的原因及提出具体不同地点改进方法”;

(2)时间的观点——“看一九四三年的工作,要想到四二年是怎样工作的,看自己的工作也要从过去看到现在,看问题,看部队,同样要从历史发展上去看。…系统深刻的反省自己的历史”;

(3)联系的观点——“从看一个到几个,从一地到各地,从一个战斗推到许多战斗,从一个人一个科推到另一个人另一科,从开始看到末尾,从布置工作,看到完成任务,从这内部的联系去找出规律,找根源。”

比较、发展、联系,时间上纵深、空间上连贯,如此有意识地开阔视野、系统思维,在当年中国的政治力量中,实非寻常。

干部不仅要有系统思维,还要懂得掌握下属心理,对症下药。

图片

从陈漫远的总结中,可以清楚看出中共干部的视野、分析力、领导艺术及向下伸展的程度。

(正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