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松学中医系列——中医基础知识

 sdxy 2024-05-17 发布于山东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学最基本特点为:整体观与辨证论治。

1,整体观

整体观表现为两个方面:

1,机体自身的完整性

2,机体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是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气血的灌注,把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筋,脉,肉,皮毛,骨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神的作用,共同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在结构上不可分割,体现了五脏一体观

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彼此为用,体现了形神一体观

在病理上,各个部分间相互影响

在诊断上,强调四诊合参

在治疗时,强调辨证论治

例如肝失疏泄,会犯脾克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临床上除了肝气郁结的症状外,还可出现胃气不降所致的嗳气脘痞,呕恶纳减等肝胃不和症状,又可出现脾气不升所致的腹胀,便溏等肝脾不调的症状。治疗时需疏肝理脾和胃,整体调节。

中医学的整体观既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又注重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

季节气候的影响:

天气炎热,则气血运行加速,腠理开疏,汗大泄

天气寒冷,则气血运行迟缓,腠理固密,汗不出

表现为不同季节,多发病不同

春季多风邪为患,夏季多中暑,长夏多泻痢,秋季多燥邪,冬季多痹症

昼夜晨昏的影响:

《灵枢·顺气一日为四时》曰:“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人体的阳气随着昼夜阳气的朝始生,午最盛,夕始弱,夜半衰的波动而出现规律性的波动

在病理上,一般而言,大多白天病情较轻,傍晚加重,夜间最重,呈现出同期性的起伏变化。

地域的影响:

东南土地卑弱,气候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体格多瘦削

西北地处高原,气候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体格多壮实

2,辨证观

症状是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如头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 。

证,又称证候,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性,病位及邪正关系,如肝气郁结证。

病,又称疾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哮喘等。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例:

病:感冒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辨证分析:病因为感受外邪,恶寒重,发热轻,苔薄,脉浮可知病位在表,肌表属于肺;寒性收引,腠理闭塞,所以无汗;,寒性凝滞,主痛,故头痛,肢节酸痛;寒性清澈,所以流清涕,痰清稀;舌苔白,脉紧均主寒证。

证型:风寒表证。

主方:荆防败毒散

由此可见,中医学通过四诊合参,进行辨证论治,从理论指导到生理病理防治均体现了整体观、辨证观,这两个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始终。

阴阳学说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关系!

任何事物均包含阴阳两种属性。

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悔暗的都属于阴。

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都归于阳

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都归于阴

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交感

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二,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即相反,如天与地,上与下,内与外,动与静,升与降,出与入,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

阴阳对立导致阴阳相互制约

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水可以灭火,火可以使水沸腾化气。

只有维持动态平衡,事物才能正常发展变化,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否则事物的发展变化就会遭到破坏,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三,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是指阴阳双方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例如没有上,就无所谓下

互用只是指阴阳双方的某一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四,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消长变化着。

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动态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正常的运动规律。

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过了生理限度,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或偏哀,于是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失调,疾病就由此而生。

五,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相互转化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那么“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过程,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及生热,热及生寒”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阴阳学说对人体的部位,脏腑,经络,气血等都做了阴阳属性的划分。

按部位划分:

人体的上半身为阳,下半身属阴

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

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五脏之中,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

按脏腑功能特点划分: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心肺之中,心为阳,肺为阴

肝脾肾之间,肝为阳,脾肾为阴

每一脏之中又有阴阳之分

如:

心有心阴,心阳

肾有肾阴,肾阳

胃有胃阴,胃阳

另外,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基本规律不外乎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治疗即是纠正其盛衰,因此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阴阳偏盛

即阴盛,阳盛。是指阴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偏盛:阳盛则热,阳盛是病理变化中阳绝对亢盛而表现出来的热的病变。

常见症状:温热之邪侵犯人体,可见高热,烦躁,汗出,口渴,面赤,脉数等表现

病变性质:实热症

治法:热者寒之

阴偏盛:阴盛者寒,阴盛是病理变化中阴绝对亢盛而表现出来的寒的病变。

常见症状:寒邪直中太阴,可见面白形寒,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的表现

病变性质:实寒症

治法: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

即阴虚,阳虚。是指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偏衰:阳虚则寒,阳虚不能制约阴,则导致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

相常见症状: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倦卧,自汗,脉微等表现

病变性质:虚寒症

治法:温补阳气,以驱散虚寒

阴偏衰:阴虚则热,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

常见症状: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脉细数等表现。

病变性质:虚热症

治法:滋阴以制约虚热

中医五行学说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

行,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

其特点:

五脏中的肝属木

“木曰曲直”曲直,即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能屈能伸,柔和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人“木”

五脏中的心属火

“火曰炎上”火,炬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茂盛性质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五脏中的脾属土

“土爱稼墙”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冷能的食物或现象,皆归属于“土”。

五脏中的肺属金

“金曰以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金”

五脏中的肾属水

“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趋下,闭藏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水”。

五行归类

如方位配五行,旭日东升,与木之升发特性相类似,故东方归属于木。

南方炎热,与火之炎上特性相类,故南方归属于火

又如五脏配五行,脾主运化而类于土之化物,故脾归属于土

肺主肃降而类于金之肃杀,故肺归属于金。

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即凡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弄,化育特性则统属于土,具有清净,肃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趋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

中医学以五行学说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以系统的观点阐明生命,健康和疾病。

五行相生相克,指五行之间逆向相生,又逆向相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二者相辅相成,从而维持其相对平衡和正常的协调关系。

五行相生,五行间依次存在着递相滋生,促进,助长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五行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病变的相生,相克关系的传变。指导脏腑用药,控制疾病传变,确定治则治法,指导针灸取穴,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调节机制-母子相及,相乘相侮!

五行学说以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着自己所属的五体,五官,五志,五液等。从而把机体各部分联结一起,形成了中医学的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体系,体现了人体内部的整体观,与自然界的五气,五位,五季等联系起来,完整地表述了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基本观念。

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中医学以五行学说来阐释五脏疾病的关系。

在相生关系的传变中——五行母子相及:是指五行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的相生现象。包括有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

母病及子:

比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肾为肝母

例临床上肾精,肾水不足,累及肝脏,就叫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比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心母。

例心血虚,心火旺影响到肝,形成心肝血虚或心肝火旺,就叫子病及母。

在相克关系的传变中——五行之间的相乘:是指正常的相克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的现象。五行之间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但被克者更加虚弱。

乘,是以强凌弱的意思。相乘现象可分两个方面:

1,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不足,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乘虚侵袭,而使它更加不足。

如以木为例,木本身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

2,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过度亢盛,而原来受它克制的那一行仍处于正常水平,出现过度相克的现象。

如以木为例,木过于强盛,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

在相克关系的传变中——五行之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制约自己的一行的反向克制,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相侮现象也表现为两个方面:

1,五行中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也称反克。

如以木为例,木本受金克。当木过度亢盛时,金原是克木的。但木过度强盛,则金不仅不能去克木,反而被木所克,使金受损,这是一种反侮,叫木反悔金。

2,五行中某一行本身虚弱,不仅不能对另一行进行克制,反而受到其所胜的一行克制。

如以木为例,木本受金克。当木过度虚弱时,金原是克木,木又克土,但由于木的过度虚弱,则,不仅金来乘木,而且土亦乘木之虚弱而反侮之。

相乘和相侮,都是在破坏了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协调平衡情况下的异常相克的现象。两者都可有木,火,土,金,水中任何一行的“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的原因。

主要区别是:

“相乘”是顺着五行之间相克的次序所出现的异常现象。

“相侮”是逆着五行之间相克的次序所出现的反克现象。

如木有余而金不能对木加以克制,木便过度去克制其所胜之土,这叫作“乘”,同时,木还因自己的强盛反去克制其“所不胜”的金。这叫作“侮”。

反之,木要是不足,则,不仅金来乘木,而且其所胜之土也会乘木的虚弱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五行的这两种调节机制,形成并保障了五行结构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

在中医学中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和归纳人体的形体结构及其功能,以及外界环境各种要素的五行属性。

运用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来阐述人体五脏系统之间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运用五行乘侮胜复规律来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

五行学说对中医学不仅具有理论的意义,同是还有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养生康复的实际意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内脏有病则必有其外在表现。

而各脏腑系统之间相互影响使病变复杂化,对于这种变化,中医学运用五行相生相克规律进行分析与治疗,用以解释病理与传变,并总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根据相生关系的治法:

以补法较多。主要有益木助火法,即补肝养心法,适用于心阳不足一类的病证,有赖于肝木的向荣,以补心火的不足。

1,滋水涵木法

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即对肝木之过亢源于肾水之亏者,徒平木之亢,多无济于事,必须滋肾水为先,方能平抑过亢的肝木。

主要用于肾阴亏虚而致肝阴不足,肝阳偏亢之证。

临床可见头目眩晕,眼目干涩,颧红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弦而细而数等症。

2,培土生金法

又称补养脾肺法,本法多适用于肺病患者,由于肺脏本身受到损害,需依靠脾气的支援,所以用补脾益气达到治疗肺虚不足的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脾胃不足,生化减少,肺气失养的肺脾气虚证。

临床可见久咳,痰多清稀,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症。

3,金水相生法

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是一种滋补肺肾阴虚的治疗方法。

主要适用于肾虚水亏因上源不充者。即用于肺虚不能布津以滋肾,或肾阴亏虚,精不能上荣于肺,而致肺肾阴虚的病证。

临床可见咳嗽气逆,干咳少痰或咯血,音哑,潮热盗汗,腰膝酸软,遗精,体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4,益火补土法

火,在此是指命门之火,益火,是指补益命门之火,也就是补益肾阳,又称温肾健脾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的病证。

临床可见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腹泻,完谷不化,或五更泄泻,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滑,脉沉无力等症。

根据相克关系的治法:

主要以祛邪为主,通常把主要力量放在增强其不够强的一方,加强祛邪作用。

1,抑木扶土法

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是以疏肝泻肝,健脾和胃来治疗肝脾不调或肝气犯胃病症的治法。

主要针对肝旺脾虚而设(即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对木旺乘土时,以抑制木为主,扶土为辅;对土虚木乘时,以扶土为主,抑木为辅)使木与土的关系平衡协调。

2,培土制水法

又称敦土利水法,这是的水,是指脾肾阳虚,水湿泛滥之邪气的水。培土是补益脾气,促进其运化水湿的功能,以消除水湿的滞留。

主要在于温阳健脾,健脾则水湿自消,肾阳可发挥蒸腾气化的功能。

3,佐金平木法

又称滋肺清肝法。是滋肺阴和清泻肝火相结合的治法。

主要用于肺阴不足,肝火上逆,则以滋肺阴为主,清肝火为辅,清金的目的,是加强其清肃之力,而助其平抑肝木之风。

若肝火太过,损耗肺阴,则要清肝火为主,兼以滋肺降气。

4,壮水制火法

又称泻南补北法,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是指泻心火,补肾水,适用于心火偏旺,水火不济,肾阴不足的心肾不交之症。

火之盛,源于水之不足,必须“以壮肾水用以抑制心火”

若以心火偏亢于上而不能下交于肾,应以泻心火为主。

若以肾水亏虚而不能上奉于心,则应以滋补肾水为主。

另在相克关系的一些以攻邪为主的治法,如攻土救水法,适用于土克水的病症,即在胃实的情况下攻下通便以救其阴。

补火制金法:这里所制之金,是外来的燥金之邪,可用温热通经的药物给予治疗。如叶天士治疝气每取辛通合温养的药,以助正火而制金邪。

逐水益火法:当邪水泛滥无制,阳气衰弱时,运用逐水峻剂,以驱逐邪水,使阴霾散而真阳复。

泻火保金法:泻去邪火而保肺金之阴。

削金护木法:以外来的燥金之邪,治以苦温,以护肝阳。

利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确定治法,其最终目的还是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去邪扶正,以达到新的平衡。并要根据具体的病情,辨证施治,不能机械的套用,盲目的照搬。

藏象学说-人体五脏六腑的秘密

藏,隐藏于体内的脏器

象,指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

因此“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两者结合起来就叫做“藏象”。中医学据此作为判断人体健康状态并诊断,诊治疾病

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的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旨在通过人体外部的征象来探索内脏活动规律,进而有效地指导养生防病,疾病诊治与康复。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所构成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这五个系统不仅受天地四时阴阳的影响,同时互相之间也紧密联系,从而使人体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形成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

五脏(心,肺,脾,肝,肾)

共同的生理功能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多为内部组织较充实的脏器。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共同的生理功能特点,是受盛,腐熟,传导水谷,为多中空有腔的脏器。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

这其中,胆既是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府,这是因胆排泄的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所以胆为六腑之一。但胆本身并没有受盛和传化水谷的生理功能且藏“精汁”,与胃,肠等腑不同,所以又属奇恒之府。

五体:皮,肉,筋,骨,脉五种组织结构

五官七窍:(耳,目,口,舌,鼻)合称五官;(眼二,耳二,鼻孔二,口)合称七窍。

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奇者异者,恒者常也。奇恒之腑,形多中空,与腑相近,内藏精气,又类于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之。

五脏,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其具体的系统结构:

肝系统:肝,胆,筋,目,爪。

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

脾系统:脾,胃,肉,口,唇。

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

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

这五个系统相互之间通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相互关联。五脏功能的协调共济,相互为用,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

此外,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灵枢》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这说明人的精神活动由五脏精气化生和充养。

《素问》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说明人的喜,怒,忧,思,恐分别与人的心,肝,肺,脾,肾五脏相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