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检验结果不准,竟然是?

 基层检验网 2024-05-17 发布于重庆

血常规检测在许多疾病诊疗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需要做好全方位质量控制,不仅包括分析中、分析后环节,而且在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运送、前处理等多种非疾病因素也可能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5月4日早晨,审核报告时,突然发现一个异常的结果,出现危急值HGB 43g/L,当天质控在控,仪器运行正常。

住院手术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同时出现下降,几乎是同比例的下降。检查样本,发现血液稀薄颜色鲜红,未发现凝集。

查看患者两天前的血常规结果,三系均在正常范围内,血红蛋白115g/L。

立即打电话与临床沟通,告知患者出现危急值,三日内两次结果差异大,询问术中出血量,采血时是否有进行输液。临床回复,患者术中出血量正常,早上查房看状态很好,因患者血管不好,在输液同侧抽的血

嘱咐临床重新正确采集血样后上机检测,血常规结果如下:

患者的血常规数值明显同比例增高。

两次检测结果如图:

重新正确采集后送的血样:

第二天拍的照,左侧是第1管血,在输液同侧抽的,血浆几乎是无色清亮的。右侧是第2次抽的血,血浆淡黄色(正常)。

血常规复检规则,Delta值超限是指同一患者连续两次检测结果间的差异,WBC三天内增减50%、HGB十天内增减50%、PLT五天内增减100%,用于判断因标本等错误引起结果偶然误差(结合患者病情排除生理因素)。还有一条是针对输液污染的MCHC<300g/L同时MCV>80fl时,应寻找可能因静脉输液污染或其它标本原因。血红蛋白在有失血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大量补液也会导致血常规结果普遍下降。输液同侧抽血导致检验结果错误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血液被稀释,加之输注成分的干扰,常影响血标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采血。紧急情况必须在输液时采血时,宜在输液的对侧肢体,或在输液结束3h后采血。对于输注成份代谢缓慢且严重影响检测结果(如脂肪乳剂)的宜在下次输注前采血。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遇到的不合格标本主要有,溶血、凝集、污染、采集量不足或过多,标识错误、输液同侧采血等。由于对分析前因素不够重视或者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导致不合格标本的出现,必然会出现错误的结果,在平时工作中加强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规范、正确的标本采集,才能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为临床对疾病的诊疗提供有效的检测指标。

作为一名临床检验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检验技能,更要充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在审核报告前,不能盲目的复查标本,需把检测数据、仪器报警信息、直方图散点图、疾病诊断以及历史数据综合分析,严格按照血常规复检规则执行,快速查找并判断存在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办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

作者:甲鱼 (韩城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