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肿瘤治疗时,你会选择“输液”,还是“打针”?

 与癌共舞论坛 2024-05-17 发布于天津

作者:Tony

每当一款抗肿瘤创新药物上市,或者一种创新疗法被临床验证有效时,都足够令病友们雀跃。

但治疗上的创新并不仅限于此,对药物剂型的改良也是一种创新,它能够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带来别样的临床获益。

抗癌是一场漫长的战斗,不少病友应该都有过定期到医院接受特定药物治疗的经历,一般是以静脉输注的方式为主。试想,如果能将输液换成打针,且可以在就近的医院进行治疗,将往返医院+输液治疗动辄即折腾半天的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内,并且可能几分钟就完成了治疗,是不是更为方便,这不仅能减少患者奔波和体力消耗,还能帮助节省医疗费用支出。

近日,北京大学药学院史录文教授在接受CCTV《健康之路》栏目访谈时也表示,我们对用药,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能口服不要注射,能注射也不用输液。因为输液直接通过血液流动,迅速的带到全身,虽然对治病见效可能更快,但是它产生不良反应、副作用,也可能会更快,所以还是坚持这个原则为好。当然(患者)更应该听从专业医生和药师的指导,去合理使用药品。

1

通过“打针”的方式治疗肿瘤并不遥远

根据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最近,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JS001)皮下注射剂JS001sc,启动了一项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的III期研究,旨在评估一线治疗非鳞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这也是国产首款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PD-1皮下注射疗法。

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正在开发PD-(L)1皮下注射疗法,罗氏阿替利珠单抗皮下注射剂Tecentriq SC已率先在英国获批上市,与耗时30-60分钟的静脉输注相比,Tecentriq SC大约仅需7分钟;BMS纳武利尤单抗皮下注射剂已完成III期临床研究;默沙东K药皮下注射剂已于2023年2月开展了关键III期临床研究,预计将于2024年第3季度完成;此外,百济神州也在开发替雷利珠单抗皮下注射剂,目前处于I期研究阶段。

其实,皮下注射制剂凭借更优的依从性,已经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帮助患者提升就医感受。

众所周知,曲妥珠单抗的问世使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目前其在抗HER2治疗中的基石地位已不可撼动。2022年10月,我国批准了曲妥珠单抗注射液(皮下注射)剂型上市,既往患者接受传统静脉输注剂型,需要每3周到医院治疗1次,每次给药30~90分钟,而其皮下注射剂只需2~5分钟就可以完成治疗,对于需要长期接受抗HER2治疗的患者来说是截然不同的体验。

此外,用于治疗血液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CD20抗体利妥昔单抗,静脉输注时间一般为2.5小时,而其皮下注射剂仅需5分钟就可以完成给药。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全线治疗的CD38抗体达雷妥尤单抗,患者可以在3-5分钟内完成皮下注射,更加简单、便捷。

通常来说,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药品监管机构判断一款药物是否有价值并批准其上市的重点评估维度。不过,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对药物价值的评判维度将更多面,除安全性和有效性外,便利性、经济性、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2

为什么之前很少听说

治疗肿瘤还可以“打针”呢?

皮下注射制剂也被定义为高端制剂,一是因为注射给药后,药物分子需穿越细胞间质以进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其中,小分子药物易扩散,通常吸收较快,而大分子通常吸收较慢;二是大分子皮下制剂通过淋巴系统吸收,循环后间接进入血液,其相对生物利用度较高,药物在体内效果明显。

因此,在临床开发中,小分子皮下制剂研发较为容易,而大分子皮下制剂的研发存在天然屏障。此外,皮下给药量>2mL的皮下注射会导致患者疼痛,而单抗的溶解需要液体量较大,若将单抗浓缩以减少注射体量,可能会增加注射时间和给药期间的疼痛等问题,多年来临床一直在不断优化大容量(>2ml)和高剂量皮下给药技术。

2005年,重组人透明质酸酶(rHuPH20)获FDA批准用于皮下给药后,极大地增加其他注射药物的分散和吸收,使大分子单抗皮下制剂核心关键问题之一得以解决。也是在此背景下,2013年曲妥珠单抗皮下注射制剂才得以诞生,突破2ml给药量限制,扩大了皮下给药容量。

近年来,在已上市抗肿瘤输注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皮下注射制剂也是药企们发力的方向,罗氏、GSK、武田、强生等制药巨头纷纷入局。同时,从获批时间上来看,皮下注射制剂的推出间隔越来越短,这也进一步说明大分子药物皮下注射剂的开发技术日趋成熟

除此之外,传统的静脉注射制剂,一般需要根据患者身高、体重等情况定制剂量,患者一次治疗可能会用不完一支药物,这种情况下,有储存条件的医院会将剩下的药储存起来下次再用,没条件的医院会先给其他患者用上,这就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也可能增加院内感染风险。皮下注射制剂一般为固定剂量,不需要根据患者高矮胖瘦每次进行剂量测算,大大方便了患者及医护人员,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和用药依从性。

3

“打针”治疗肿瘤还有哪些优势?

1

节约时间,减少痛感

皮下注射制剂通过快速、便捷的给药方式,减少患者用药痛苦和频繁往返医院的不便,大幅缩短患者及家属的在院时间,避免患者体力方面的损耗。此外,皮下注射制剂创伤小,也不会出现找静脉注射部位困难等问题,减少患者的痛感,提升用药接受度。

2

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目前,传统抗肿瘤药物的静脉输注因技术要求高而需要住院治疗,意味着患者除了药费外,还需要支付床位费、诊疗费、护理费,以及建立静脉通路等费用。使用皮下注射制剂则可节省这些费用,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

3

避免静脉输注的副作用

部分静脉通路不良患者因无法建立静脉通路而丧失治疗机会,但皮下注射制剂可以避免这个问题,而且不会发生长期静脉输注的副作用,如空气栓塞、静脉炎、循环负荷过重反应等。另外,还有静脉输注中不可避免的不溶性微粒,这些不溶性微粒进入体内很难代谢出去,并会在特定部位叠加堆积,引起组织损伤、器官病理改变等问题。

4

助力患者下沉基层

皮下注射制剂与静脉注射剂疗效相当,且具备“空间不受限、时间不耽误、固定剂量+即用配方”等特点,降低了临床管理难度,患者可以就近选择医疗机构享受同等质量、标准的治疗,推动了抗肿瘤治疗模式向门诊化、社区化、家庭化发展。

4

未来可期,全面赋能肿瘤诊疗新生态

肿瘤患者是个特殊群体,治疗周期长、心理压力大且体质相对较弱,更需要充分休息和舒适的诊疗体验。皮下注射制剂打破了现有静脉治疗局限,不仅肿瘤治疗过程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被降至更小,而且优化了肿瘤全程管理格局。

当前,随着更多疗效更优的创新药品/解决方案出现,恶性肿瘤正在逐渐向慢病化发展,未来门诊形式的抗肿瘤治疗也将成为常规。基于此,抗肿瘤药从静脉注射剂向皮下注射制剂的转变和优化,也正是迎合了这一需求,助力肿瘤患者更便捷的疾病管理。

此外,秉承“能口服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用药原则,能够口服的免疫治疗药物也即将登场!贝达药业、歌礼制药、红日药业等多家药企目前已开始研发口服剂型的免疫治疗药物,相信未来病友们会有更多新的选择,肿瘤治疗也将迎来新的生态。

不过最后还需要提醒大家,对于尚没有口服药物或皮下注射制剂的抗肿瘤治疗,或是出现病情进展期等特殊情况,还是应该遵医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我们提倡不滥用“输液”而不是不用,希望大家做一个合理用药者,而不是极端用药者,请相信你的医生!

参考文献

[1] 守护针尖上的安全:中国输液安全与防护研究蓝皮书:2016年版/赵志刚主编.—北京:出版社人民卫生,2016

[2] DOI:10.1371/journal.pone.0157957

[3] Shpilberg O,et al.Br J Cancer . 2013 Sep17;109(6):1556-61.

[4] Jackisch C,et al.Geburtshilfe Frauenheilkd . 2015 Jun;75(6):566-573.

[5] Tan AR,et al. Lancet Oncol. 2021 Jan;22(1):85-97.

5月福利

与癌共舞论坛联手吉因加,推出“吉爱3000”惠民检项目,最低3000可及的基因检测专属福利,详情点击低至3000元的肿瘤基因检测,用好了提高抗癌成功率!了解,或微信扫码联系下方小助手进行免费咨询。

星标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

与癌共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