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公式

 风声之家 2024-05-17 发布于江苏

众 e 品 2024-05-17 19:11  听全文

中医诊断基础公式 

阳虚=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舌淡+疲劳没精神+脉沉弱无力

阴虚=长期容易发热+睡觉爱出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气虚=精神不振+疲之无力+面色不好+稍微劳作后就加重

血虚=面色发白+口唇颜色淡+头晕眼花+舌淡+脉细+女性经少

气滞=有胀痛感+憋闷+喘不上气+反气+情绪激动加重+时轻时重

血瘀=疼痛有定处+发热位置固定+像针扎一样疼+青紫+有包

津亏=身形瘦弱+干瘪+经常口渴+脉细

血寒=身体发冷+疼痛+麻木+暖和之后会减轻+脸色和嘴唇颜色泛紫

内湿=胸闷+胀闷不适+食欲不振+苔白腻+疲倦乏力+大便不成形

心火亢盛=精神亢奋+情志亢盛+口舌生疮+爆热+易心烦失眠


望神法:
看目光+气色+神情+体态=望神
精神好+双眼有神+对答自如=得神
疲倦+迟钝+萎靡+不爱说话=少神
呆滞+郑声+意识模糊=失神
狂乱+昏倒=失神
久病+好转现象+面色红妆+索食=假神→临终
表证:
恶寒+发热+类感冒象=表证
苔薄白+脉浮+清涕+白痰+病程短+恶寒=风寒
苔薄黄+脉数+黄痰+稠涕+咽痛=风热
畏风+多汗+头痛=伤风
“中”证:
中老年+高血压+突然昏倒=中风→半身不遂
既往病史+突然倒地+抽搐+双目上视=痫
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
渐进发病+中老年+麻木+手脚失灵+神志尚可=中经络
突然昏倒+中老年+醒后手脚失灵=中脏腑
阴阳:
肢冷+冷汗+神色淡漠+气微+脉微=亡阳
身热+油汗+脉疾+烦躁+皮肤瘪=亡阴
畏寒+肢冷+舌淡+神疲+长病程+脉迟=阳虚
潮热+盗汗+舌红+苔少+长病程=阴虚
气血:
神疲+面色少华+乏力+劳后加重+脉虚无力=气虚
呼吸节律不规+口张+大汗+瘫软+脉微=气脱
胀痛+憋闷+嗳气+受情绪影响大+按之无形+时轻时重=气滞
突然昏倒+剧痛+口闭+窒息感=气闭
面唇色淡+头晕眼花+月经少+舌淡+脉细=血虚
疼痛或发热固定+针刺样痛+青紫+异常包块=血瘀
出血+舌绛+脉数+紫疹=血热
冷痛+麻木+暖后减轻++局部青紫+面唇淡紫=血寒
气虚+血虚=气血两虚
气虚+血瘀=气虚血瘀
气虚+出血=气不摄血
急性大出血+气虚+休克征=气随血脱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
气虚+失水=气不固津
急性大失水+气虚=气随津脱
内湿+气虚=气滞津停
干燥+血虚+长病程=津血两亏
中医临床多象辨证法公式篇
津液:
+渴+瘦+脉细=津亏
凹陷性水肿+腹水征+小便不利+苔滑腻=水停
痰清+痰多+振水音+胸水征+肠鸣音强+桶状胸=饮证
+胀+食欲不振+苔白腻+倦+稀便=内湿
痰证+瘀证+长病程=痰瘀互结
久咳+寒水征+喘息=寒饮阻肺
高烧+喘咳+黄色痰涕=痰热壅肺
心与小肠:
心悸+气虚=心气虚
心悸+阳虚+气虚=心阳虚
亡阳+心阳虚病史+急性发作=心阳暴脱
血虚+心悸=心血虚
阴虚+心悸=心阴虚
心悸+胸闷+血瘀+急性心痛病史=心脉痹阻
+闷+郁+痰+昏=痰蒙心窍
神志亢盛+口舌生疮+火热征=心火亢盛
狂躁+心火亢盛前兆+气郁病史=痰火扰心
心火亢盛征病史+尿路刺激征=小肠实热
+漓+涩+痛=尿路刺激征
肺与大肠:
低声咳嗽+气虚+易感冒=肺气虚
干咳+咯血+阴虚+长病程=肺阴虚
干咳+痰少+痰不易排出+短病程+感冒征=风燥犯肺
腹痛+脓血+稀便+暴泻+便后肛灼=大肠湿热
高烧+口渴+便秘+急性加重+腹胀痛+烦躁=肠热腑实
长病程+便秘+失水病史=肠燥津亏
久泻+阳虚+水样便=大肠虚寒
脾气虚+心血虚=心脾两虚
心阳虚+肾阳虚=心肾阳虚
心气虚+肺气虚=心肺气虚
心血虚+肝血虚=心肝血虚
脾胃:
食欲减退+腹胀+大便干稀不调+气虚+长病程=脾(胃)气虚
脾胃气虚+长病程+阳虚征=脾(胃)阳虚
坠胀感+内脏下垂+气虚征=脾虚气陷
出血+气虚+慢性加重=脾不统血
内湿+食欲不振+轻微阳虚征=寒湿困脾
胀闷+口苦+湿热征=湿热蕴脾
胃隐痛+干呕+胃不爽+时轻时重+饥不多食+食后缓解=胃阴虚
胃剧痛+蜷缩+暖后缓解+受寒史+拒按=寒凝胃脘
胃灼痛+辛辣食物史+口臭+龈痛史=胃火炽盛
赴宴史+嗳气酸腐+胀痛+恶心+多屁+排后缓解=食滞胃脘
胃腹胀痛+走窜痛+排气缓解+受情绪影响=胃脘气滞
脾气虚+喘咳无力+长病程=肺脾气虚
肝胆:
筋手目失养+血虚+月经少=肝血虚
筋目失养+阴虚+热病后期=肝阴虚
+喜怒无常+气滞征+经期不按时=肝郁气滞
肝郁病史+火热征=久郁化火
头晕+胀痛+急躁+胁痛+火热征=肝火炽盛
肝阴虚+眩晕+胀痛+中老年+轻微肝火炽盛象=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病史+肌肉神经症状=肝阳化风
高烧+小儿+抽风样症状=热极生风
肝阴虚病史+手足震颤=阴虚生风
肝血虚病史+肌肉震颤+麻木=血虚生风
小腹痛+睾丸痛+得暖缓解+脉紧=寒凝肝脉
外阴湿热征+口苦厌油+发黄=肝胆湿热
易惊+失眠+眩晕+口苦=胆郁痰扰
肝火炽盛病史+肺热咳喘=肝火犯肺
肝郁病史+脾虚征=肝郁乘脾
气滞+胀痛+胃不适+情绪影响=肝胃不和
肾与膀胱:
腰膝冷痛+性功能下降+阳虚=肾阳虚
酸软+头晕+性功能亢进+阴虚+月经少=肾阴虚
先天发育障碍+性功能下降=肾精不足
肾虚征+肾系滑遗(遗精遗尿滑精滑胎)=肾气不固
肾阳虚+水停+下身=肾虚水泛
喘咳+肾虚+长期慢性病史=肾不纳气
+漓+涩+痛+湿热=膀胱湿热
肺阴虚+肾阴虚=肺肾阴虚
肾阴虚+心阴虚-心悸=心肾不交
肝阴虚+肾阴虚=肝肾阴虚
脾阳虚+肾阳虚=脾肾阳虚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这种特色靠的是中医的思维。
辨证之首,注意主症
辨证之首,首先应抓其主症,因为主症是辨证的要点、治疗的重心。抓主症应从几方面着手。一是主症多在一般问讯病人何处不适时的第一句回答中出现,既是病人希望你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常见疾病的主要问题,如胃痛、头痛;二是在证中找主症,如病人反映心烦、心慌、头晕、耳鸣、入睡难,显然失眠是其主症;三是病人不知道什么是主症,医者多费心思,尽量找出主症与主因。
辨证之性,注意兼症
辨证,既要辨病位,又要辨病性。而辨别疾病的性质,实际上就是辨疾病的寒热虚实。而辨证之性,主要是辨兼症之性质。如胃脘痛者,病位在胃,其兼症中喜温为寒,喜按为虚,合而辨之,谓之虚寒。当然,辨疾病之性,也可辨舌苔和脉象。如脉沉迟无力,其沉主里,其迟主寒,无力主虚,合而辨之,谓里虚寒证。需要注意的是,临床有主症与兼症病性不一致或相反的情况,这就要求医者仔细琢磨,既要主兼分明,真伪分明,又要辨清病位与病性。
辨证中证,注意联系
辨证之中,多见证中有证。如胃肠不适病人,既有寒凝气滞型胃脘痛,又有肾阳虚之五更泻。一为新病,一为久病;一为实证,一为虚证;一在上腹,一在下腹;一以温散,一以温补。故选方既选良附丸主治胃痛,又选四神丸兼顾泄泻。待胃脘痛愈,又在主选四神丸的基础上合理中汤治疗五更泻。故辨证之中,一定要注意证中之证。只有掌握好两个证型之间的联系,才能抓好主治、兼治、合治、先治、后治之机。
辨证外之证,注意夹杂
所谓证外之证,是指临床表现中有两个系统以上的疾病证候群。如内科证候、妇科证候、五官科证候同时并存。怎么辨?其辨证原则是在先治某一系统疾病的证候时,一定要兼顾其他疾病的证候,尤其是在主辨证候与兼顾证候病性不一致或相反时,更要注意其错杂、繁杂的特点。如胃脘为虚寒、肠道为湿热、咽喉为实火,在多证并存、证外有证的情况下,一定要统筹兼顾,主次分明,千万不能顾此失彼。
辨静态之证,注意守法
静态之证,是指疾病的病位、病性表现为恒态时期,或为气虚,或为血寒,或为肝经湿热……此期病位、病性已定,一旦辨证准确,疗效可以,就效不更方,可守法守方。
辨动态之证,注意灵活
动态之证,是指经过治疗后临床表现出现了变化。如湿热带下,应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后,带量减少,带色由黄变白,带质由稠变稀,带味已轻,瘙痒已除,说明湿热病邪已轻。此时是效不更方,守方守法,继续按肝经湿热巩固治疗,还是根据现有的带白、质稀症状,按肝虚带下论治,改用健脾利湿之剂呢?如何定夺,要靠医生的经验,要行方圆智,胆大心细,临证需灵活掌握。
辨无证之证,注意隐症
临床有无证可辨之证。如乙肝无症状的“小三阳”、“大三阳”,糖尿病无症状的血糖偏高,化验提示的尿中潜血,B超提示的无自觉症状的结石、积水和各种肿瘤的早期阶段,因其无证可辨,皆属无证之证。临床要根据个体的病史、体质、个性,结合临床经验,借助现代各种理化检验手段,寻找蛛丝马迹,找到隐症所在,由无证可辨为有证可辨。
辨错杂之证,注意调平
慢性胃炎,临证每见寒热、错杂证候,既见胃脘痞满、喜温喜按之虚寒象,又有口干、口苦、苔黄腻之热象,或见口腔溃疡,或见大便偏干,对此寒热错杂之证,我多选半夏泻心汤,用温清并用之法,以平衡胃腑调节功能,临证用之,疗效满意。同样治疗虚实错杂、升降错杂之证,总以平调为要。
辨有效之证,注意病程
对于药后有效的病人,要注意其服药疗程。如感冒、暑热之证,病程短,疗程亦应短,多服药3剂而愈,不必继服。对于慢性病人,临证或效不更方、或做些微调,使渐治渐佳。可1日1剂,亦可隔日1剂,或连服2剂停1天,亦可1周服2剂。对于滑胎病人,其疗程多间服至病人上次流产后的1月以上。对于颤证病人,多长期间隔服用,取减西药毒副作用之效,以增止颤之功。
辨无效之证,注意审查
药后无效的病人,临证要细心审查。属于辨证用药无差误者,多系病程长、邪气未被制服,应坚持原方,不要轻易改方,否则越改越乱。而对于辨证用药不妥者,应细审其因,当机立断,及时纠正。
辨先效后无效之证,注意演变
临床有先效后不效之证,即先服数剂疗效很好,再服则效果不理想。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药应变而未变之故,当责之于医,如胃脘痞满中的寒热错杂证型,应用半夏泻心汤后,黄苔已退,口苦已止,表明热象已除,虚寒证成为主要矛盾,而继服半夏泻心汤,其药性偏寒,故而不效,当改用黄芪建中汤、理中汤、四君汤即可;第二种可能是病人自身因素,如饮食、起居、情志变化等影响所致,医者当帮助病人查找原因,指导病人服药,并注意服药期间的调理方法。
辨药后加重之证,注意审因
对于服药后病情加重的病人,除用药失当外,还有药性与病情相争较剧而出现病情加重之象。临证必须区别对待,慎重而定。用药失当者,要及时更方。药病相争者,在服药前就应告知病人。对于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者,要查找其因,或减少服药剂量,或改变服药时间,或增减方中药物,或停药观察。总之要认真对待,不可粗枝大叶。
阅读 106
众 e 品

人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