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修集丨154.站桩:得气与化光

 潜真道人 2024-05-18

共修集丨154.站桩:得气与化光

乘云女士跟我学了一个多月,其实也没教啥特别的东西。因为她在外地,所以还是在葛洪山的时候,开始教她站无极桩。至于能站成什么样,我也不知道。一样的教法,有人站得好,有人没什么反应。当老师的,也是无奈。

乘云女士也不年轻了,所以,我特意叮嘱:“别累着,循序渐进。”

没想到的是,乘云女士越站越好,从一开始有点累,到现在一天站二次桩,一次1小时20分钟。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更重要的是,如果站桩时间还不能说明问题,那么站桩中的这两个感受,可是货真价实的收获。这两个感受,可以概括为:得气、化光。

首先看一看乘云在5月5号那天发来的报告:“老师好,最近早上出去活动时感觉自己想跳一跳,就试着蹦哒几下。跳的时候身体比以前轻,我的体重没有变化,我是怎样判断身体轻了呢?因为前几年想锻炼身体就故意去跳,发现身体重,跳不动,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跳的想法。近几天感觉腿和胳膊比以前有劲些,以前站桩身体外面像有个白色罩子,身体像个实心柱子,今天站桩身体内像是空的。”

当时看到这里,我很高兴。我说,这个觉受,叫“得气”。何谓得气,就像是一个篮球,中间有了气一样。练太极拳,站无极桩,一般都会有这种感受,身上气足了,推手的时候才能蹦得起来。如果说,我们原来的先天之气、元气是满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六根在漏,六尘在扰,元气就在逐渐消耗。就像一个打足了气的篮球,你放在那里不动,里面的气也会逐渐消耗。你动得越多,消耗越快。“人之生,动而皆之于死地”。

而我们炼功,就是要补足营卫之气、先天之气。随着身上气血逐渐充盈,就会有这种“得气”的感受。

当然,这种感受因人而异。有人站桩一辈子也没这个感受,可能是方法不对,也可能是身体不敏感。得气的感受也各不相同,有人感觉轻盈,那是气机上行;有人感觉沉重,那是气机下行;有人感觉高大,有人感觉身躯缩小,这些都是气机的开合变化,不一而足。但是,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感觉和应验。有的感觉舒服,有的感觉难受。这些需要自己留心观察。

“得气”,仅仅是第一步,虽然不错,但还不至于惊艳。但能达到“化光”,这一步就不简单了。

很快,十天后,乘云的报告就带来了这个惊喜:“老师好,我现在一天站二次桩,一次1小时20分钟。今天下午刚站,隔壁装修屋子发出电切割机声。我想,考验我的时候来了。大概过了10多分钟,身体没完全静下来,但也没有烦燥,又过了几分钟静下来了。时间大概过了一半,突然脑门前斜上方有一束光照着我,光慢慢地移动到我头上方,照进我的体内。光亮移动的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快到后小腿时,手机定时铃响了。我没管铃声,继续观注光的流向。光从后面向下,流动到后脚跟时变成弱光,我才收功。”(公众号:潜真堂)

从她的感受来看,这个光,应该是真气凝聚的表现。光是气(炁)的高级形态。一般而言,气是看不到的,但可以感觉到,能看到的时候,它就是光,经过凝练、凝聚成了光。这说明,真气的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无形到有形,从无质到有质。

这是好事,但也容易导致修炼的人产生各种妄想和幻觉,因为你一动心,他就可能随着你的心意而变化。这个时候要注意,要观察,但不要指挥它。不离不弃,静静观察。就像看着小孩子在玩一样,看着它,但别参与,别干涉。也可以说,识神退位,元神做主。

我注意到,她在写报告的时候,用了一个词——观注。“我没管铃声,继续观注光的流向”,乍一看,我还以为是个错别字,“不应该是关注”吗?但忽然一动,这个词用得好!“观注”者,观察、注目、留心、存神之意,比之“关注”多了一层观察的意味,正是暗合了炼功心法,十分神妙。

20240517

部分专辑链接

《大唐搜神记》《侯门拾遗记》

《南湖传习录》《推手践习录》正式版

《南湖传习录》番外篇《太极杂谈》

《憨山大师传》《太极七篇》等

《潜修集》 、 《笃学记》 

《事问集》 、 《共修集》

《读史札记》 《月影集》《水云笺》

 《论语漫言》《诗经新唱》

《刘十二的香》《中医医案》

视频专辑:

打坐与动功太极推手人在旅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