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垓下之战时,项羽为何没有重演彭城之战的力挽狂澜?有3个原因

 一国之君历史 2024-05-18 发布于湖北

垓下之战,项羽没能力挽狂澜,主要有三个原因:

1、主力受损不同

彭城之战时,项羽主力并没有受损

刘邦率领五诸侯军队合计56万攻打彭城,项羽用来防守彭城的,只是楚国的留守部队,非主力,所以刘邦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进了彭城。

项羽的主力正跟随项羽在齐国平叛,当听说刘邦攻入彭城之后,韩信带了3万骑兵精锐南下救援彭城,这同样是项羽主力的部分,他还把主力的另一部分继续留在齐国。

项羽就是用这3万骑兵精锐大败刘邦56万联军。

项羽留在齐地继续平叛的军队至少还有十几二十万人,这同样是楚军的主力之一。

垓下之战前,龙且的20万楚军在齐国被韩信击败,楚军几乎全军覆没,这是项羽楚军主力的一部分,项羽受损。

项羽

项羽自己率领的10万楚军主力,已经在楚汉战争中,跟随刘邦更扛了4年了,士卒疲惫,缺衣少食,所以项羽才愿意跟刘邦鸿沟议和。

结果双方刚议和,刘邦转眼撕毁协议不认帐,并发动军队继续攻打项羽。

项羽跟刘邦一路从广武打到垓下,项羽的军队极度疲惫,补给也成了问题,在垓下被汉军重重包围。

彭城之战是3万对56万,垓下之战是10万对60万。

彭城之战的差距虽然更大,但项羽主力没有受损,战斗意志强烈。

垓下之战的差距虽然更小,但项羽主力已经损失一半了,士卒极度疲惫,战斗意志微弱。

2、人心不同

彭城之战时,刘邦利用项羽深陷齐地战争泥潭之际,一路攻城掠地,先是还定三秦,然后东出函谷关,收复中原诸侯,接着一路打到了彭城。

垓下之战

看起来刘邦势如破竹,实际上危机重重。

刘邦的进展太顺利了,从汉国都城汉中打到西楚国都城彭城,刘邦就没遇到过像样的抵抗。

这是因为项羽主力始终没有参战的原因。

当时的天下,除了刘邦和项羽之外,还有很多靠反秦崛起的诸侯,比如三秦王、三齐王、魏王豹、殷王司马卬、燕王臧荼、赵王歇、九江王英布等。

这些诸侯王大多数是墙头草,刘邦和项羽谁更强,他们就投靠谁。

刘邦初攻彭城时,收复了五诸侯一起攻打彭城,战败后,这些诸侯全部背叛刘邦,说明他们只是墙头草,没有忠诚可言。

等到垓下之战前,刘邦在正面战场硬扛项羽,韩信开辟北方战线,依次攻下魏国、代国、赵国、齐国,整个天下臣服于项羽的诸侯已经没有了。

此时的天下,刘邦一人独占三分之二还要多,天下诸侯都归顺刘邦,这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包括项羽的部将,大多数也选择投靠刘邦,比如项羽的大司马周殷,周殷是被诱降的,还不是硬打下来投降,说明他有主动投降的愿望,还不是因为看到项羽快不行了。

所谓的树倒猕猴散就是如此,项羽在垓下之战时,已经处于极度的不利局面,都城彭城也被汉军攻破,手下将领或死或降,已经没多少人愿意跟随项羽继续打仗了。

项羽失败

3、战略不同

彭城之战是双方一次主力大会战,在此之前,双方主力还没有决战过。

尽管刘邦占据了彭城,但在战略上,优势并不大。

等到垓下之战时,刘邦已经对项羽形成了半包围,刘邦从北、南、西三个方向对项羽形成了战略包围,项羽能够控制的地盘只有鲁地和江东,其余的全部被刘邦控制。

打仗打的就是资源,即使垓下之战刘邦围而不打,项羽也无法继续跟刘邦对抗,整个天下,刘邦已经独占三分之二,人员、粮食、物资、补给源源不断供应到前线。

反观项羽,鲁地和江东是供养不了项羽的十万大军的,在战略上,项羽已经处于极度的劣势,而且还无法改变。

尽管项羽在军事上有着超乎异常的能力,但军事就是政治的延续,刘邦在政治上用大战略包围并打败了项羽,项羽军事能力通天也无法破解当前的政治困局,只能是自杀以谢天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