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中国古建筑上的“明珠”:第二篇——斗拱的发展过程

 零壹贰012 2024-05-18 发布于湖北
图片
图片
图片

(探索时期)汉代以前

图片

“斗拱”形象首先出现于西周早期青铜器“矢令簋”的基座上

战国时期出土的四龙四凤铜方案上四角分别出现栌斗、抹角拱和斗子蜀柱。据此可以了解早起的斗拱形象

图片

图1  “矢令簋”及四龙四凤铜方案(图源:网络)

·

纵向拱的发展:当代建筑考古学家结合考古中发现的擎柱遗迹现象,推测斗纵向拱的形成过程是:擎檐立柱——落地斜撑——腰撑(撑拱)——曲撑——插拱

横拱的发展:一般认为脱胎于叫做“欂、枅”一类的短枋木

图片

图2 纵向拱形成过程(图源:网络)

图片

图3 横向拱形成过程(图源:网络)

图片

(发展时期)汉代至隋唐时期

图片

汉代斗拱承托柱梁和增大挑檐为主。在这一时期斗拱正处在积极的探索期,形成各种各样的斗拱形式。有一斗两升、一斗两升加蜀柱的做法等。

南北朝时期斗拱柱头铺作基本完善,补间铺作尚处在探索中,出现了人字拱、人字拱与一斗二升的组合。

隋唐时期:斗拱发展的重要时期,斗拱铺作基本成熟下昂的杠杆结构技能充分发挥,斗的形制已经完备,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斗拱系列。

图片

图6 唐代佛光寺东大殿斗拱(图源:网络)

图片

(成熟时期)宋元时期

图片

宋代时期斗拱完全成熟《营造法式》总结了以前的营造经验,并以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得斗拱有了制度、等级、名称、次序、尺寸、规定的做法,并得以推广。

辽、金时期:与北宋、南宋处于相互并行时期,基本上继承了唐代形制,开始在铺作中使用了45°和60°斜拱斜昂。

元代时期:承宋制,但斗尺寸日渐缩小

图片

图7 宋代晋祠圣母殿斗拱(图源:网络)

图片

(转变时期)明清时期

图片

明代时期:处于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其柱头铺作、转角铺作基本上继承了明以前的做法。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下昂变为直昂,即昂身由斜向变为平行;在柱头铺作中演化出一种新的斗拱“溜金斗拱”兼有平行的昂和斜行向上的昂的特点);上昂作为结构构件消失,昂首演化为六分头,昂脚演化为菊花头,华头子至明告终,淡出历史舞台。

清代时期:清雍正时期《工程做法则例》问世,斗拱从名称、构造外观、尺寸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名称变为柱头科、平身科、角科。平身科变化不大。柱头科上出现了桃尖梁,桃尖梁头较宽,以梁头宽度为准,其下的昂向上,渐次生宽。角科中出现了闹头昂,变化较大。

图片

图8 清代故宫太和殿檐下斗拱(图源:网络)

斗拱变化规律总结

斗拱由大变小

斗拱用材由雄壮而纤巧

斗拱分布由疏朗到繁密,形象由简到繁

斗拱的作用由结构而装饰

由真结构而成假刻

微信在线客服咨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