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风中医如何辨证和论治

 秋日618 2024-05-18 发布于贵州
痛风中医如何辨证
段军 主任医师
审核
中日友好医院
三甲
痛风在中医上多为本虚标实,以脏腑虚损为主,以湿为主的病理因素为标。目前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痰浊阻滞型、湿热蕴结(湿邪和热邪在体内互相结聚)型、瘀热阻滞型、肝肾阴虚型、脾虚湿阻型等。 痛风又称“痹证”“历节病”等。本病与先天不足、脏腑虚弱、饮食失节、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痰瘀等蓄积体内为标,导致四肢骨骼关节痹阻,不通则痛,发为痛风。目前对痛风的辨证分型缺乏统一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证型: 1.痰浊阻滞:关节肿胀,局部酸麻胀痛,硬结不红,伴胸脘痞闷,面浮足肿,舌质暗舌体胖,舌苔白腻,脉弦滑。 2.湿热蕴结:关节红肿疼痛拒按,局部灼热感,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
治疗痛风降尿酸中药
窦金金 主任医师
审核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痛风”、“降尿酸”都是西医的说法,根据痛风引起的关节疼痛、活动不利的症状,中医将其归于“痹症”的范畴,并认为痛风多与湿热、寒湿有关,多种中药及中成药都具有治疗痛风的效果。 1.中药:虎杖具有利湿退黄(祛除湿邪,消退黄疸),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的功效,能用于治疗湿热所致的多种病症,如黄疸,淋浊,带下,风湿痹痛等。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的作用,能用于改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等症状。 除此之外,将萆薢、威灵仙、白芷、白茅根等入药,也能起到缓解痛风症状,降低尿酸的作用。 2.中成药:如果没有条件开具中药汤剂口服,可直接服用中成药进行治疗。 四妙丸是临床常用的治痛风药物,由苍术
痛风中医辨证
王凤儒 副主任医师
审核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痛风的基本病机为正虚邪侵,气血痹阻,经络不通,中医辨证大致可以分为风湿热痹(常表现为关节肌肉灼热、疼痛、红肿等)、痰浊痹阻、脾肾阳虚(脾脏和肾脏的阳气亏虚)等类型。 1.风湿热痹:这种证型的痛风可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拒按,喜凉恶热,可伴随大便干燥,小便发黄,全身发热等症状。 2.痰浊痹阻:这种证型的痛风可表现为关节疼痛固定不移,呈现梭形肿胀,可在皮下触及硬结,可伴随面色暗滞,唇舌暗红等症状。 3.脾肾阳虚:这种证型的痛风可表现为持续关节肿痛,疼痛较轻,肢体面部浮肿,可伴随畏寒肢冷(怕冷,四肢冰凉),气短乏力等症状。 此外临床还可出现多种证候类型,患者痛风时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痛风中医怎样治疗
武常生 副主任医师
审核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三甲
痛风属中医“痹病”、“历节风”等范畴,可以通过口服中药、针灸等方法治疗。 口服中药:该病的基本病机是经络不通,气血痹阻,治疗该病以扶正祛邪(扶持体内正气并祛除体内邪气)、活血散结、清热化湿为主,可以选用独活、羌活、苍术、黄柏等药物进行治疗,专业医师可根据患者症状辨证用药。 针灸:针灸治疗本病以疏通经络、通痹止痛为主,以选取局部穴位为主,可在局部阿是穴施针使其出血或使用艾条艾灸局部阿是穴,针灸治疗时还可根据其症状辨证选取配伍其他穴位。 若有痛风症状及时就医,由医师辨证后对症治疗。
中医如何治疗痛风
李国政 副主任医师
审核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中医治疗痛风需要分期分型辨证论治,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 1.急性期 (1)湿热痹阻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躁等,方药为四妙散加减。 (2)寒湿痹阻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局部怕冷,遇热痛减,得寒痛增,关节屈伸不利,伴畏寒恶风,方药为大乌头煎合五苓散加减。 2.慢性期 (1)脾虚湿阻型: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肢体重着酸楚,胃脘痞满,不欲饮食,大便偏稀溏,方药为五苓散加减。 (2)痰瘀阻络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反复发作,肌肉关节肿胀刺痛,屈伸不利,肢体麻痹,或关节僵硬变形,多在关节附近形成黄白色、大小不一的皮下结节,初起质软,渐硬如石,眼睑水
中医如何治疗痛风症
李国政 副主任医师
审核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属中医“痹证”范畴,治疗需辨证论治。 湿热蕴结:清热祛湿,通络止痛。二妙散合五苓散加减:广金钱草、忍冬藤,制苍术、川黄柏、苦参、炒玄胡、徐长卿,川牛膝、薏苡仁、土茯苓、泽泻、山慈菇,生甘草。 瘀热阻滞:清热化瘀,逐湿通络。逐瘀龋痹汤加减,土茯苓、生薏该仁,制苍术、川黄柏、桃仁、红花、制胆星、川芎、广地龙,当归、威灵仙、赤芍、防己、炒玄胡等。 痰浊阻滞:化痰祛瘀,通络止痛。桃红饮合二陈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陈皮、制半夏、广地龙,当归,赤芍、生地、威灵仙、浙贝母,生牡蛎(先煎)。 肝肾阴虚: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生地、山萸肉、川黄柏、肥知母
中医痛风的方法有哪些
夏昆鹏 副主任医师
审核
浙江康复医疗中心
中医治痛风的方法有中药汤剂治疗和外用药物治疗。疾病急性期、迁延活动期、间歇期用药有所不同,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常用白虎通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 1.急性期:患者可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筋脉拘急,难以下床活动。多为湿热邪毒,痹阻关节,治疗应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为主,可使用白虎通痹汤加减。 2.迁延活动期:患者关节红肿疼痛等症状缓解,但血尿酸仍明显高于正常值。可能是脾虚运化湿浊功能下降,湿瘀相合,痹阻关节,出现关节畸形僵硬、活动失灵、疲乏厌食等症状。治疗应以补脾益气、化痰除湿为主。可以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运脾渗湿汤加减。 3.间歇期:痛风的各项症状缓解,但患者仍然腰酸膝冷、怕冷水肿。可能是脾肾不足引起的
中医治疗痛风的治法有哪些
王燕 主任医师
审核
中日友好医院
三甲
中医治疗痛风,应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祛痰、化瘀通络等治法相互兼顾,但根据证型的不同又各有重点。 痛风属中医的“痹证”范畴,系由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趾、指等关节红肿疼痛,或伴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久则痰瘀互结,留滞关节,损伤肝肾。本病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因邪气杂至,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祛痰、化瘀通络等治法应相互兼顾,因邪气有偏胜,祛邪通络又各有重点。正气不足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久病耗伤正气而虚实夹杂者,应扶正祛邪,且扶正有助祛邪。 风邪胜者或久病入络者,应佐养血之品,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寒邪胜者,应
二十年的痛风,用一张健脾方治好了,是真的吗
孔维萍 主任医师
审核
中日友好医院
三甲
痛风在中医中属于“痹症”范畴,应辨证论治,没有一张健脾方就能治好的说法。 痛风可分为湿热痹阻型、脾虚湿阻型、肝肾亏虚(肝脏和肾脏功能虚弱)型、寒湿痹阻型,不同证型的痛风,使用药物有所不同。患者应遵医嘱用药。 1.湿热痹阻型:症见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难以活动,可使用宣痹汤加减,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 2.脾虚湿阻型:症见关节酸楚疼痛,关节僵硬畸形,可使用运脾渗湿汤加减,以健脾祛湿(通过补脾来使湿气排出)。 3.肝肾亏虚型:症见痛风日久,关节畸形肿胀,劳累后症状加重。可使用独活寄生汤加减,以补益肝肾、除湿通络。 4.寒湿痹阻型:症见关节剧烈疼痛,屈伸不利,得热则减。可使用乌头汤加减,以温经散寒
痛风中医叫什么
郭雪峰 副主任医师
审核
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三甲
痛风中医叫痹症。 痹症多由禀赋不足(先天体质和功能不好)、外邪入侵、饮食不节、年老久病、劳逸不当等因素引起的。可分为以下证型。 风寒湿痹(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人体导致肢体麻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祛除风邪,驱散寒邪),可用薏苡仁汤等加减治疗。注意局部红肿、发热者忌服本方。 风湿热痹(常表现为关节肌肉灼热、疼痛、红肿等):症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等,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祛除体内风邪和湿气),可用白虎加桂枝汤等加减治疗。注意寒湿证慎用本方。 痰瘀痹阻:症见病程日久,肢体关节肿胀刺痛,肌肤紫暗等,治宜化痰祛瘀,除痹通络,可用双合汤等加减治疗
痛风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杨惠民 主任医师
审核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甲
痛风辨证分型既有肾阴虚证也有肾阳虚证,分为发作期和稳定期,建议患者要辨证用药。 痛风发作期分为风寒湿痹(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人体导致肢体麻痹)证和风湿热痹证。风寒湿痹证治宜祛风除痹,温阳散寒(温补阳气,驱散寒邪),选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风湿热痹证治宜祛风通络(祛除风邪,疏通经络),清热利湿(去除体内的热邪和湿邪),选方用宣痹汤四妙散加减。 稳定期分为肝肾阴虚(肝脏和肾脏的阴液不足)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气机和阴液都亏虚)证等。肝肾阴虚证治宜补益肝肾,清热养阴,选方用归芍地黄汤加减。 脾肾气虚证,气虚易导致阳虚所以治宜补脾益肾,温阳益气,选方用保元汤加减。气阴两虚证,治宜养阴益气,选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如何辨证论治
肖烨 主治医师
审核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三甲
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痹证中医证型分为风寒湿痹(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人体导致肢体麻痹)、风湿热痹(常表现为关节肌肉灼热、疼痛、红肿等)等。 1.风寒湿痹 行痹:肢体关节疼痛,游窜不定,苔薄白,脉浮,治则为祛风散寒(祛除风邪,驱散寒邪)、祛湿通络,代表方剂为防风汤加减。 痛痹: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得热痛减,遇寒加重,苔薄白,脉弦紧,治则为温经散寒(温煦人体经络,祛除体内寒邪)、祛风除湿(祛除体内风邪和湿气),代表方剂:乌头汤加减。 着痹:肢体关节重着,四肢沉重,苔白腻,脉濡缓,治则为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代表方剂为薏苡仁汤加减。 2.风湿热痹:关节发热疼痛,得冷痛减,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痛风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脾还是肾
窦金金 主任医师
审核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痛风属中医“痹证”,痛风患者中,根据辨证,实证多见湿热、痰浊、痰瘀,虚证以肝肾、脾肾亏虚为主。由于痛风患者病因不同,故若没有经过专业中医师的辨证,不能断定痛风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脾还是肾。若诊断为痛风,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1.湿热蕴结(湿邪和热邪在体内互相结聚)证: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等。 2.脾虚湿阻证:无症状期,或仅有轻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腹部感觉胀气不舒服),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3.寒湿痹阻证:关节疼痛,肿胀不甚,局部不热,痛有定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辨证论治是什么
夏昆鹏 副主任医师
审核
浙江康复医疗中心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辨证论治可以根据症状按痹证来治疗,包括风寒湿痹(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人体导致肢体麻痹)、风湿热痹(常表现为关节肌肉灼热、疼痛、红肿等)、痰瘀痹阻、肝肾两虚几种证型 风寒湿痹证包括行痹、痛痹、着痹。行痹表现是关节酸痛,痛无定处,需祛风通络(祛除风邪,疏通经络),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加减。 痛痹表现是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需温经散寒(温煦人体经络,祛除体内寒邪),祛风除湿(祛除体内风邪和湿气),方用乌头汤加减。 着痹表现是肢体关节重着,手足沉重,需除湿通络,祛风散寒(祛除风邪,驱散寒邪),方用薏苡仁汤加减。 风湿热痹证表现是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需清热通络
中医如何调理痛风
武常生 副主任医师
审核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三甲
痛风属于中医“痹证”,患者可以通过辨证应用中药、针灸等调理治疗。 1.辨证应用中药:湿热阻痹者治疗用四妙散合宣痹汤加减。风寒湿痹者治疗用乌头汤加减。痰瘀阻滞者治疗用身痛逐瘀汤加减。肝肾阴虚者治疗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中药外敷可选择消肿止痛膏或风火软膏。 2.针灸:针刺治疗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主穴取肾俞、气海俞、膀胱俞、关元、三阴交等穴位。 以上药物不良反应及禁忌尚不明确。如有相关病情,建议在专业医师辨证指导下治疗,不可盲目自行用药或操作。
痛风中药治疗
黎金庆 副主任医师
审核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甲
痛风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一般可分为寒湿、湿热、痰瘀、肝肾亏虚(肝脏和肾脏功能虚弱)等证,给予防风汤、白虎桂枝汤、双合汤、独活寄生汤等方药加减治疗。 1.寒湿证痛风使用疏风散寒、除湿通络的方药,常用防风汤加减,例如防风、桂枝、茯苓、麻黄、葛根、当归等,具体用药依个人病情调整。 2.湿热证痛风多采用清热除湿、祛风通络(祛除风邪,疏通经络)的方药,可用白虎桂枝汤为基础方,包括石膏、知母、黄柏、防己、杏仁、薏苡仁、赤小豆等。 3.痰瘀证痛风则需要化痰散瘀,通络除痹,治疗以双合汤打底,用药以桃仁、红花、川芎、白芍、竹沥、姜汁等。 4.肝肾亏虚证痛风则需补益肝肾和止痛。病情较久,可用独活寄生汤为基础,例
痹症治好
刘丽波 主任医师
审核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痹证可分为风寒湿痹(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人体导致肢体麻痹)、风湿热痹(常表现为关节肌肉灼热、疼痛、红肿等)、肝肾亏虚(肝脏和肾脏功能虚弱)等证型,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或逐渐恢复,也有少部分患者可能转变为慢性病。 痹证指的是患者正气不足,风、寒、湿等邪气入侵经络之后,导致经络痹阻不通,从而出现关节屈伸不利(关节伸展弯曲的功能异常)变形、肌肉酸痛等症状。痹证可根据病因分为多种证型,需根据不同的证型,使用不同的药物。 比如风寒湿痹中的行痹,可用防风汤治疗;风寒湿痹中的着痹,可用薏苡仁汤治疗;风湿热痹者,可用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治疗。 本病能否治好,与感受邪气的轻重、患者的体质等多种因
痛风湿气有关吗
白雪 副主任医师
审核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痛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中医认为痛风与湿气有一定的关系,但具体还应由专业医师进行辨证。 本病主要由于人体正气虚弱,再感受风、寒、湿等邪气,造成邪气痹阻于关节、肌肉、经络等处,从而出现疼痛等表现。临床多表现为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灼热,或疼痛游走,或刺痛等表现。 临床上本病根据中医辨证多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常表现为关节肌肉灼热、疼痛、红肿等)、痰瘀互结、肝肾不足等证型,其中前三种证型均与湿气关系密切。但具体属于哪种原因导致的痛风,还应由专业医师进行辨证。 临床上患者如果痛风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用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痛风属于中医湿热体质还是寒湿体质
痛风在中医里不能简单地归属湿热体质或寒湿体质。痛风是以脾肾失调、浊毒阻络为基本病机,以湿热、痰浊、瘀毒痹阻为关键病机,病性总属本虚标实,脾肾两虚为本,风寒湿热、痰湿浊瘀毒邪为标。病位以骨节、肾、目为主,与脾、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 痛风病因病机: 1.先天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正气虚损,脾失健运,肾失气化,痰浊湿毒蕴结,壅塞经络,滞留关节,而发痛风。 2.外邪侵袭久居湿地、贪凉露宿或夜卧当风,风寒湿热乘虚而入,内郁生毒,侵袭肌腠,闭阻经脉,凝结气血,毒邪留恋,食骨损肌,导致关节红肿、疼痛及骨缺损。 3.脾虚湿阻脾主升清运化,脾旺则输布精微,运化水液,脾虚则痰饮湿浊内生,阻碍气机,蕴久化热
如何辨别寒湿痛风与湿热痛风?
刘丽波 主任医师
审核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可以通过发病机制以及症状辨别寒湿痛风和湿热痛风。 1.寒湿痛风: 寒湿痛风主要是由于外邪侵袭久居湿地、贪凉露宿(在较为寒凉的地方露宿)、夜卧当风(夜间睡觉的时候不避贼风),风寒乘虚而入。 以至患者内郁生毒、凝结气血、侵袭肌腠、闭阻经脉、毒邪留恋、食骨损肌,会导致关节红肿、疼痛及骨缺损。当遇到寒冷后,疼痛的感觉会加重。 2.湿热痛风: 湿热痛风主要是由于脾虚湿阻脾主升清运化,脾旺则输布精微,而脾虚则痰饮(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湿浊内生、阻碍气机、蕴久化热成毒,窜流体内。 以至患者可出现局部疼痛、红肿等症状,且伴有口渴、烦躁。 若患者想明确是寒湿痛风还是湿热痛风,建议前往正规医院,查明病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