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钩沉】江月 | 一张永远无法送达的照片

 江月之声 2024-05-18 发布于河南

清风朗月  不期而遇

点击上方蓝色字

关注江月之声

一张永远无法送达的

照片

林州市,采桑镇,下川村,一家普通的小超市。

室内的光线有些昏暗,斑驳的墙面上,一张黑白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店主人,人称老刘,七十来岁,见我紧盯着照片看,就热情地迎了上来。

我一边看一边感慨:“这张老照片太有年代感了!衣服还是老式开襟的,背景是手绘的公园布景图,上面画着假山、怪石、湖水、亭台,这算是旧式照相馆里的标配了。这合影里面,有没有您啊?”

“有,最小的这个就是我,”老刘用手指着照片,对我一一介绍着,“这个年纪大的是我祖母,年纪轻的是我母亲,大一点的男孩是我哥哥。”

我仔细端详着照片中的人物:三代人同框,祖母裹过小脚,显然受过旧时代的束缚;母亲是天足,穿一双别致的绣花布鞋;祖母和母亲面色凝重地坐着,哥哥站在她们俩中间,好奇地注视着镜头;弟弟还小,紧贴着母亲坐在一侧,四个人中,也只有他穿着花色衣服。

“那时候您几岁?”

“三岁。”

“这是啥时候照的?”

“1951年。”

“那时候,村里面就有照相馆?”我感到惊讶。

“哪里有啊!”老刘摆摆手说,“这是我们一家人专门跑到林县县城去照的。那时候没有车,去县城得步行。路远,我年龄又小,家里人就给我找了个小毛驴骑上。”

说话间,有顾客来买东西,见我们正谈论着照片,顺口说道:“老刘的父亲是个革命烈士,他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了!”

闻听此言,我顿时肃然,同时油然而生敬意。

等顾客走了,老刘才慢慢打开了话匣子,谈起了这张照片的来历:“1951年3月,我父亲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5月,第五次战役打响,父亲知道战斗的残酷,所以随时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他给家里写信,要求寄一张全家福来。家里人接到信,就赶紧照了这张照片寄往了朝鲜。可惜的是,在5月21日这天,父亲在一场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4岁。他在牺牲的最后时刻,也没能看到家中寄来的照片。1951年寒冬,家里收到了部队寄来的牺牲证明,还有这张父亲未能看到的照片。

牺牲证明的纸张有些泛黄,上面用红色字体写着刘元勋烈士牺牲的概况。老刘接着说:“父亲牺牲时,我还小,听我母亲说,当时的村长是刘顺,县民政局通知刘顺去领回烈士证明,他回来后先告诉了我母亲音信,同时收到的,还有这张退回来的全家福照片。”

我心头一紧:“家里人听到消息后,一定很难过。”

“母亲知道消息后,最初是先瞒着祖母的。祖母那时候72岁,身体不大好,她只要一看到有穿军装的人,就会拉着人家的手问:'你认识我儿元勋不?他什么时候能回来?’后来家里人见瞒不住,就告诉了她实情,祖母为此常常痛哭。我母亲叫常七妞,共产党员。解放前就参加了秘密活动,斗地主,反封建,打仗时还组织妇女支援前线,纳鞋底,做军鞋。父亲在朝鲜战场上牺牲时,她才31岁。因为父亲葬在了朝鲜,母亲想念他的时候,就会去父亲的衣冠冢哭上一阵,然后擦干眼泪回家。有时也会在家里点炷香,摆上我父亲照片,祭奠祭奠。但她是坚强的!为了生活,她喂鸡养猪,卖鸡蛋换钱,供我们上学读书。大炼钢铁时,她还担任了村妇产院长。62年我祖母病逝后,母亲独自抚养我们长大。遗憾的是,由于操劳过度,她早早地离开了我们,她是66年去世的,只有45岁。”老刘一边叙说,一边轻轻地把墙上挂着的几张照片取下来给我们看。

“旁边这张照片,是谁家的大门?”

“我家的。老宅院还在,有时候我也会到那里走一走,看一看,它虽然很破旧,但毕竟是我们多年生活过的地方,心里亲!这老宅子的大门口上还挂过两块大匾呢!你看看,这一块匾是中华民国卅八年(即1949年——作者注)九月挂的,因为父亲在淮海战役中带领队伍歼敌五百人,俘敌一千二百人,荣立大功一次,牌匾上有'英风’二字。这次作战中他负了伤,部队安排他回家休养。林县县委、县政府还隆重地召开了杀敌英雄表彰大会呢!他披红戴花,骑马过街,父老乡亲闻讯,都敲锣打鼓地欢迎。另一块匾是1951年挂的,因为父亲在朝鲜战场上壮烈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四团追记他为特等功,所以牌匾上有'功上加功’几个字。除了牌匾,父亲还在49年后投入到了大西南的剿匪战斗中,他机智勇敢,指挥得当,屡立战功,受到了四十五师一三四团部党委的多次嘉奖。”

“您能讲讲您父亲的经历吗?”

“听家里长辈说,父亲幼年丧父,家境贫寒。43年家乡闹灾荒,父亲逃荒到了山西平顺县良马镇良马村。正赶上日寇扫荡,他亲眼目睹了亲人被日军杀害,就毅然于44年参加了八路军太行军区五十三团。由于作战勇敢,胆略过人,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升为排长。之后,他奉命转战于汤阴、新乡、安阳等地。淮海战役中,他大腿被打中,血流不止,被送到战地医院救治。家里人得知后,心急如焚,就去信要他转业回家,父亲随即给家人写了封回信,信中说:'全国尚未解放,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将革命进行到底。’父亲就是这样,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一直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听到这里,一段话突然闪现在脑海,又字字句句在我耳畔回响:“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我想说,刘元勋同志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的,是为了民族的独立与强盛而牺牲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我还想说,每一场艰难的胜利,都是我们的勇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拼尽全力地付出,就是为了让下一代比上一代过得更加幸福。

其实,我还想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任重而道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困境,要突围,要破局,任何形式的畏葸不前,都是对革命先烈的一种辜负!

告别老刘的时候,我再一次凝望着那张黑白照片,它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它见证了岁月的钩沉,它散发着别样的光泽。

走在下川村的街道上,一团团的云朵,在碧空中飘游,两旁的房屋鳞次栉比,红的屋顶,黄的墙面,把宁静的乡村,点染成了一幅斑斓的油画。

2024年5月18日

【备注】

文中图片由刘元勋烈士的儿子刘更有同志提供,深表感谢!

附录

刘元勋

刘元勋(1917-1951),又名刘元,林县采桑乡下川村人。

1944,参加八路军太行军区五十三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淮海战役中,刘元勋带队歼敌500多人,俘敌1200多人,身负重伤。

1949年,随军渡江投入西南边疆剿匪战斗,再次荣立战功,受到四十五师一三四团党委的表彰。

1950年6月,刘元勋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1年5月21日,在执行一项艰巨任务中献出了生命。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四团为他追认“特等功”。

——摘自《林县志》

江月 | 发现著名学者、红学家张之先生剧本遗稿

江月 | 遇见抗美援朝老兵

江月 | 烈士家属说:我们已经寻亲63年

江月 | 探寻忻口战役遗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