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瓷之美

 京爷说事儿 2024-05-18 发布于北京

公元三至六世纪,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相继在南京建都,当时的建康城(现南京)是世界上首座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与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历史上,六朝上承大一统的两汉王朝,下为大唐盛世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在这300多年中,她突破了汉代独尊儒术的思想禁锢,显示出自由奔放、鲜活生动的风采。

从出土的青瓷、陶俑、石刻等文物中,可以看出六朝时期的艺术创作特别重视人的审美感受,特别是青瓷艺术,她以青莹的釉色和丰富的造型给人们带来视觉的享受。同时,也为隋唐"类玉"、"似冰"的青瓷鼎盛期奠定了基础。从此青色成为了中国瓷器的主色调,流传了近两千年。

南京六朝博物馆是一座系统展示六朝历史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馆藏文物近 4 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 200 余件,二级文物 1000 余件。馆里有 2 件青瓷文物,被称为“国宝”。

青瓷莲花尊

青瓷莲花尊,1972年出土于南京东郊麒麟门外灵山南朝墓。同时出土的是一对儿,是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且最精美者。莲花尊高85厘米,造型端庄大气,堪称"青瓷之王"。通体以莲花瓣为主要装饰图案,造型古朴大方,典雅华贵,充满着浓厚的佛教色彩,是罕见的佛教艺术珍品,更是六朝青瓷艺术中的瑰宝。
青瓷莲花尊,长颈直口,外沿饰有一对桥形耳,颈、肩部有六个双环耳饰;在颈部贴塑六团花,六面兽纹;顶部有僧帽形盖子,整个器物将绘画、浮雕、堆塑、模印等多种技法施于一身,纹饰繁缛,釉色莹润。
盖子为僧帽形,盖顶有方形钮,在盖的四周雕饰有仰莲瓣纹。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在佛教艺术中,莲花也代表“净土”,寓意吉祥,象征“自性清净”。因此,莲瓣或莲花纹便被广泛运用于器物装饰。
由于现存的莲花尊大多是发现于墓葬之中,所以它们是带有宗教意义的随葬品。青瓷莲花尊是替代亡者灵魂的寄托物,而且加入了浓郁的佛教色彩。人们相信莲花尊能超度死者的亡魂,使灵魂免受轮回之苦。可以说,莲花尊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也是国宝级文物之一。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中,就包括这件文物。
它出自东吴时期,通体描绘了羽人、仙草、比翼鸟、云气、神禽、佛像、铺首等多种奇特的艺术形象,绘制纹饰,笔墨流畅,气韵生动,是迄今所见以绘画手法美化瓷器的最早器物,堪称早期瓷器中的艺术珍品。
更为重要的是,这件釉下彩盘口壶的出土,改变了已知对釉下彩工艺始于唐代的认识,证明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具备了烧制釉下彩瓷器的先进工艺,将釉下彩绘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500年。
盘口壶通体纹饰由上至下分为盖、领、肩、腹四个部分。盘口,束颈,溜肩,圆腹,平底,通高32.1厘米,青釉泛黄,口径12.6厘米,底径13.6厘米。胎色灰白厚薄均匀,透明度强。
顶部塑一回首鸟为盖钮, 盖面绘一 对人首鸟身的神禽,相对一株仙草翩翩起舞。
颈部绘七只异兽,异兽头似虎,颈后鬃毛飘拂,身体不长,尾较长,似虎身,外形柔韧雄健。
肩部装饰三组贴塑,分别是衔环铺首、两尊佛像和一对双首连体的比翼鸟。
壶腹部绘两排持节羽人,上排十一人,下排为十人,高低错落,两两相对,羽人背脊生毛,头有双角,腹部纤细,双手持节,画面空隙处还穿插点缀着疏密有致、飘忽欲动的仙草和云气纹。盘口壶下腹部近底处绘一圈仰莲纹。
六朝青瓷以典雅的青色为时尚,并以此作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尚青"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合。六朝青瓷的釉色因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不同,以及烧制时窑内温度和还原气氛的影响,呈现出的青色并不一致,给人的感觉好像不是很纯正,这是正常现象。这些不同色阶的青色,由浅入深、由暖到冷,浅绿如春,深绿如夏,青中泛黄者如秋,青中灰白者如冬,仿佛自然界的四季变化。
釉下彩,也叫“窑彩”,是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简单说来,就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


必须要赞一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