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跨越式成长的三种思维

 江边微影 2024-05-19 发布于湖南

涂玉霞 2024-05-18 05:30 新网师

教师跨越式成长的三种思维

好教师是什么样的?是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他人。

作为教师,不断成长才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学术界通常把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新手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后面两个阶段,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够抵达的。有些教师当一辈子教师,还是个门外汉;有些教师只干了几年,就能够实现升级。

为什么呢?这跟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曾提炼过一个公式:人生结果=思维方式×能力×热情。能力和热情,如果用数值来表示的话,可以是0到100。而思维方式则不同于能力和热情,它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如果你“想”错了,就好比“南辕北辙”,能力和热情数值越高,带来的结果就相差越远。

因此,只有拥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在能力和热情的加持之下,我们的事业才能实现跨越式成长,我们的人生才能收获幸福与美好。

01

创新思维

变“说教”为“赋能”,成就学生

教育家卢梭说,世界上最无用的三种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会遇到层出不穷的问题,有的老师因为思维僵化,成为无助派、敷衍派和模仿派,教育效果甚微。具有创新思维的老师能够直面难点和焦点问题,通过赋能的方式,成就学生。

创意1:教学助理

上课的时候,个别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而且屡教不改,怎么办?指责与批评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我们可以请他当教学助理,坐在讲台边,拿出教学助理日志,评发言最积极的小组、发言最精彩的同学,下课之前,请他公布名单,并进行课堂小结。

这样做的优势有三点:第一,避免冲突,赋予使命的方式,学生乐于接受;第二,辅助教学,其他同学因为教学助理的观察与评价,上课会更加投入;第三,审视自己,学生在关注优秀同学的时候,会获得正向影响,反思自己的不足,有利于从思想深处改正自己的错误。当然,我们也要经常请表现优秀的学生当教学助理,避免形成某种标签。

教师跨越式成长的三种思维

创意2:好朋友日

青少年的成长旅途需要同伴,与同伴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但是,有的孩子生活中缺乏朋友,对他人总抱有敌意,怎么办?我们除了经常开展集体活动进行正确引导外,还可以确定某一天为好朋友日。

比如9.19,代表着孩子们的友谊天长地久。这一天,班级可以组织“介绍我的好朋友”“猜猜ta是谁”“游戏大比拼”“认识新朋友”等活动,让孩子们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故事;衷心祝福,鼓励彼此更好地进步;伸出双手,去结交更多的新朋友。

“好朋友日”的诞生是为了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够结伴前行,优势有三点:注重仪式,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朋友在生活中的意义;创造机会,给孩子们结交新朋友、与好朋友分享成长故事的机会;形成期待,给平淡的生活带来一场精神的盛宴。

教师跨越式成长的三种思维

创意3:进化班级

学生学习动力不够怎么办?我们要不断进化自己的班级,为学生积淀成长的自信。

孝感市实验小学杨虹萍老师的班级叫作“幸福里”,她让学生自己设计班服,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奖状,给不同类型的学生搭建不同的成长舞台,真正意义上做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尊重个性的同时,力争让每个孩子都闪闪发光。

我在大学所带的优师计划班,模拟教师绩效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德能勤绩进行综合考核,每学期评选未来优秀教师。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把他们的基本功夯实,把岗前培训前移,培养“能教会研、能唱会跳、能做会写”的复合型教师。

教师跨越式成长的三种思维

只要你愿意,教育就会充满爱和创造。李希贵校长曾说过:不要像一般的人那样生活。这不是一种高调宣告,而是一种思维转换,打破常规,才能出奇制胜。教育创新,并不都是另起炉灶,翻天覆地,更多的是小步改进,温和改良。在有趣有效的改变中,让我们感受到教育是一种发现之旅,从听从到认可到吸引。

02

弹性思维

转危机为机遇,激活家长

我们曾经对100位教师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了解教师感到焦虑的事情有哪些。调查结果显示,害怕学生考不好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居然是担心家长找茬。家校关系紧张,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发展,也让教师心力交瘁。

我们把一个玻璃杯摔在地上,大概率就碎了。把一个纸团扔在地上,它会呆呆地躺在地上。但如果扔一个乒乓球,它就弹起来了,因为它有反脆弱性。弹性思维,就是在面对棘手问题的时候,不逃避、不躺平、不摆烂,而是用乐观的态度去积极应对。教师要想跨越式成长,需要有弹性思维,在合作中凸显“三共”特征:采取平等友善的沟通方式,与家长形成共识;确定相互理解的信任基础,与家长获得共情;秉承达成目标的处事原则,与家长一起共事。我们可以选择多样策略,转危为机。

教师跨越式成长的三种思维

策略1:家长写漂流日记

家长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孩子没有教育好,家长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一味怪罪老师,怎么办?有时候老师直接跟家长沟通,可能会让家长有抵触情绪,不如采取这样一个办法:班级特制一本《家长漂流日记本》,让家长们轮流写日记,一个家庭每学期写一到两篇。

写什么内容呢?有趣的亲子活动、有效的育儿方法、孩子的成长足迹、家长的自我提升、合理的管理意见、真挚的联谊感想等等。家长们的日记,少则几百字,简短精悍表真情,多则两三千字,洋洋洒洒显智慧,还有老师和其他家长附在文章后的读后感言,犹如纸上的班级大讲堂。

这种做法优势有三点:第一,家长们在互助中成长,消极、抱怨、抵触这些负能量自然而然就越来越少;第二,家长在写日记的时候,往往会先看其他家长怎么写,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家长漂流日记本》成了一本鲜活的家庭教育教材;第三,教师在阅读的时候,充分了解到每一位家长的思想动态,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和引导。

策略2:家长成为合伙人

如何引导家长成为学校的合伙人,为了孩子的成长甘愿付出?我们请家长定期到学校的第二课堂上课,增加学习资源;请家长品尝早中餐、确定校服款式等,助力班级发展;考试的时候,除了学校派老师监考外,另外请家长来当巡视员,有利于学生端正考风,有利于家长了解学校管理状况;班级举行朗诵、声乐、武术操、规范字书写、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请家长来校当评委等等。

这样做的优势有三点:第一,因为家长的参与,学生就会认真准备,提高活动质量;第二,家长在当评委的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相关了解,就能更客观评价自家孩子;第三,家长参与班级活动,看到老师组织活动忙前忙后,会体谅到老师的不易,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更好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策略3:给家长发奖状

如何发现优秀家长,鼓励家长不断成长?我们可以每年评选一次开明家长。学年初,各班给全体家长确定一个清晰明了又容易做到的“五好”发展目标,只要家长达到了标准,学校就给他们发奖状,不设名额限制,所有家长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做好榜样。家长要注意个人修养,讲卫生、讲道德、讲纪律。家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爱读书、爱思考、爱实践,以此来影响孩子,塑造高尚品行。每晚填写好成长护照。

选好环境。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安静、整洁、优雅。要有专门的书桌和书柜,每年给孩子购买课外书籍应不少于20本。

定好规划。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有计划地培养好习惯和兴趣特长。挖掘优势潜能,积淀成长自信。不要盲目攀比,要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每学期有计划地带孩子参与实践活动或旅行不少于2次。

用好方法。家庭教育科学有效,家长成员之间保持一致。定期参加家长学校培训活动。撰写家长漂流日记,与老师、其他家长进行家教心得互动。

建好桥梁。平常积极与老师进行沟通,与教师一起做好孩子教育的黄金搭档。理解并支持学校各项有益活动。每年参加一次学校家长开放日活动,带领孩子参与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或活动不少于2次。

期末的时候,请孩子们给家长绘制个性化的奖状,送给爸爸妈妈,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孩子感恩之心,同时,对家长也是一种极大的肯定。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指出:“你必须把每一次人际交往,都看成是在他人情感账户内存款的一个机会。”事实上,在彼此交往中,你不是做存款的事情,就是做取款的事情。你无法控制别人是否存款,但是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行为,从而产生向对方账户存款的实质行动。随着你向对方账户持续地存款,你就能获得对方的理解和信任,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弹性思维帮助我们建立情感账户,在家校之间形成向心力,获得持续力,我们通过互通互助,看到教育是合作之旅,由疏离到共事到双赢。

教师跨越式成长的三种思维

03

迭代思维

从职业到创业 ,实现自我

潘懋元先生是跨越式成长的楷模,他被公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103岁的他拥有传奇的从教经历——从小学老师到厦门大学副校长。他从15岁开始教书,100岁还上了网课。潘懋元先生曾说自己长寿的秘诀就在于“多动脑”。“身体健康要运动,脑运动比身体运动更重要,因为脑是控制身体的神经中枢,要多动脑,有事情做,不断实现自己的价值。”

所有卓越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热爱自己的工作,永不放弃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这是迭代思维。你想去远方,需要无数步,每一步都可以称之为一次迭代,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每一次迭代都是为了逼近目标。我们可以通过三大平台,不断迭代,用创业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所在。

平台1:研究公司

如何从经验型教师走向研究型教师,必须要用研究的方式做教育。你不妨给自己建一个“研究公司”,发明“教学专利”,也就是你的教学主张,它是你教育思想的精华。教学主张切忌人云亦云、哗众取宠和闭门造车,它的形成是个性化实践的自然呈现,要站在儿童的立场、教育的立场和学科的立场系统构建。

2011年我提出了“原汁数学”这个教学主张。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们发现,一些教师把数学学习异化为“反复练习”,这样势必会带来“学生思考时空被挤占、思维指导被教师忽视、思维发展目标被矮化、高层次能力表现无优势”等问题。如何把以“会做题、不粗心、得高分”为目标的假数学课,变成以“解决实际问题、完善思维模式、带来精神愉悦”为宗旨的真数学课?我倡导要让教师原汁原味地教,学生有滋有味地学,变“刷题”为“启智”。

平台2:精神小屋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摒弃浮躁?老师们可以给自己构筑一间宁静的精神空间,在这儿潜心读写。文字可以成为你的精神支柱,开拓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够称得上是事业的东西,构建起生命可以依托的精神世界。新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为了鼓励教师不断成长,曾发了一份“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开业启事。

教师跨越式成长的三种思维

这份亦庄亦谐、令人耳目一新的启事是在告诉我们,写作是教师跨越式成长的密码。有老师可能会说:我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哪有那么多时间写作?

三个小技巧很管用。

第一,用好边角料。欧阳修曾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我白天工作较忙,就把每晚睡前的半个小时用来写日记,美其名曰“自己的第四餐饭”。我出版了4本专著,发表了100多篇文章,这与“挤出来”的时间密不可分。

第二,邀伴一起写。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校长班上有个“道德长跑”,要求学生写“谈学习是享受”的日记,在三年中要写1000篇。为了给学生做好示范,魏校长带头写,师生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第三,断掉后退路。浙江省特级教师刘善娜坚持天天写博客,并请家长和同事监督,让自己过上半透明的教育生活,她的文章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好评。

教师跨越式成长的三种思维

平台3:活力空间

活力空间指的是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与外界的连接,把自己培养成π型人才。原来追求的“T型人才”,“—”代表着知识广博,“丨”代表着专业竞争力。而“π型人才”指至少拥有两种专业技能,并能将多门知识融会贯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组建阳光教师俱乐部,每周定期开展书法、舞蹈、古筝、乒乓球、阅读等教师社团活动,培养立体、多元、丰富的教师。

对于人生,画家丰子恺总结了三重境界: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作为教师,要想有一种超越物质满足、追求精神愉悦的生命体验,就要在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中,打开眼界、提升境界、打破边界,而不能将自己格式化。迭代思维,让我们领悟到教育是成长之旅,由自知到自觉到自由。

《思辨与立场》有一个词叫认知坚毅,认知坚毅所对应的词叫认知惰性。“这么复杂,算了算了,这太难了,一天到晚活得累不累”,有这种想法的就是认知的惰性。

认知坚毅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模式,立足于问题的解决、自我的成长。我们想获得某样东西,就让自己配得上它。我们若想获得事业的幸福感、价值感和尊严感,就要具有认知坚毅,在破局、共振与升级中,成就学生、激活家长和实现自己,从而实现跨越式成长,告别低水平重复。

04

总结

由普通走向卓越,是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教师应该建立起创新思维、弹性思维、迭代思维”,转换角度,当解题高手,击破教育中的难点、焦点和痛点问题,实现生命自觉和教育自主,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他人。

教师跨越式成长的三种思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