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苏饮:治年老体弱之人的感冒良方(二)

 清新书屋y 2024-05-19 发布于广东

方剂学中对气虚外感有两张方子,都出自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一个是败毒散,又叫人参败毒散,另一个是参苏饮,两个方子虽然都是益气解表,但还是有区别,败毒散针对的是外感风寒湿邪兼有气虚,所以用了羌活、独活既能散寒解表,又能祛湿,而参苏饮针对的是气虚比较明显,气虚基础上产生了痰,出现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治里的药物偏多。以人参扶正,苏叶解表散寒,葛根解肌,二陈汤加前胡、桔梗化痰,枳壳、木香理气,生姜、大枣补脾和胃。

败毒散和参苏饮两方相同的药物较多,败毒散用了柴胡和川芎来解表,柴胡解肌退热,川芎祛风邪止头痛,兼能活血,薄荷清利头目利咽喉,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羌活和独活的使用,针对风寒湿邪。对于气虚外感,临床上参苏饮可能应用的机会更多,气虚最常见的是脾气虚和肺气虚,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之后会导致肺气也虚,所以有培土生金的治法,即培脾土以生肺金,治疗的关键在于脾胃。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对于脾气虚常选用人参,而肺气虚一般选用黄芪,虽然说人参能补五脏之元气,但黄芪益卫固表的作用更突出,像玉屏风散就用了黄芪。

曾用参苏饮合麻杏石甘汤随证加减,抢救了一名腹部大手术后,高热不退,呕血,便血,咳嗽,胸闷,经X线胸部拍片证实有两侧肺炎,经用多种抗菌素均无效而生命垂危的患者。

当时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咳嗽,吐黄痰,心烦口渴,但不引饮,时有呕逆、吐血,便血每日六、七次,不进饮食,小便淡黄,精神衰惫,身体消瘦,气短息微,说话无声,面部虚浮,萎黄无华,舌质淡,苔黄腻,脉象数而濡软。化验白细胞总数41700/mm³,分类:中性90%,淋巴10%。

辨证为正虚邪盛,内热郁闭,肺失宣肃。治法:益气清解,标本同治。参苏饮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处方:生晒白人参9克(另煎兑入),苏叶10克(后下),桔梗6克,生麻黄6克,生石膏20克(先下),葛根9克,杏仁10克,生甘草5克,生藕节20克,白芨9克,茯苓15克,川黄连6克,生白术9克,荆芥9克。两剂。

另:犀黄丸12克,分4次随汤药服;西洋参每日6克,煎水频服。

次日,因大便次多,便血亦多,又用诃子肉10克、芡实10克、赤石脂15克、禹余粮20克、藿香10克、土炒白术10克、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煎好后兑入前汤药内服。嘱病人服药后温覆取微汗。停用一切西药,输液亦停。

两天后复诊,病情减轻,精神好转,能喝些稀米汤,扭转了垂危的局面,再以此方加减进之,病情日渐好转。

后来,一直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调治3个多月而痊愈。

此方为虚人外感者常用,方中用人参很巧妙。中医治外感病,必须先用表药发汗,以驱邪外出,正气旺盛者,抗邪力盛,外邪乘药气而出。若正气素弱之人,虽然药气向外发表,但正气内馁,无抗邪之力,轻者邪气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邪气随正气馁弱而内侵,则发热无休,变症百出。所以虚人外感,在发散药中加用人参以扶正气,增强抗邪外出之力,使邪气随药气发散而出,一表即尽。可根据情况而定用过,扶正是为了祛邪,并非为补养而设。

在遇年老体弱之人,患外感风寒证者,常斟酌情况,在表散药中稍加扶正之品,如人参、党参、附子、沙参、白术、当归、地黄等各随证加入。故古人立有扶正解表法,其中又分益气解表、助阳解表、滋阴解表等不同的治法。对虚劳病人患外感者,古人还有“补托”法,以托邪外出,也就是“补托”解表法。例如益营内托散:柴胡、葛根、熟地、当归、人参、秦艽、川断、甘草、生姜、大枣(《不居集》)可资参考。

参苏饮证的感冒是偏于风寒性质的,此类人群主要是平时就有气虚的体质,很容易感冒,怕冷怕风,肤白瘦弱,容易疲劳,语音低微,脉细弱。关于参苏饮要与桂枝汤证相鉴别,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伤寒表虚证,主要表现是汗出,恶风,参苏饮证为无汗,为表实证,但因为有正气不足,又不能用麻黄剂发汗,所以选用了解表力量平和的苏叶。参苏饮体现的是一种治法,为气虚外感风寒的代表方,是对经方的一种补充和完善。虽然伤寒论中有扶正祛邪的小柴胡汤,但,小柴胡汤治疗的是伤寒邪入少阳,主要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参苏饮治疗的是外感风寒表实证兼有气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