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莱芜的历史变迁

 悠哉乐哉 2024-05-19 发布于山东
Image
Image
    莱芜位于山东中部,泰山东麓,东径117度19分至117度58分,北纬36度02分至36度33分。东临淄博、沂源,南靠新泰,西接泰安,北依章丘,总面积为2,200平方公里。现有1,183个自然村,91万亩耕地,1,020,971人。

    据现有资料,莱芜之称,最早见于汉朝桑钦著《水经》(见《汉书》),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桑说:“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淄水》中说:“引旧志云:齐灵公灭莱(莱子国,在今黄县东南﹣-编者),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明《嘉靖莱芜县志也作了类似的记述)。但在同一段文字中郦又说:“太无、莱祚,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左传》曰:与之无山及莱祚是也。”应邵《从十三州记》曰:“泰山莱芜县鲁之莱祚

邑。”由此可见,莱芜之称,尚无定论。但倾向于“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者较多(未引王献唐先生莱牟音转说)。

    莱芜历史悠久,名称及疆域累经变迁。《续修莱芜县志》民国二十四年说:“昔之莱芜治原山(即禹王山﹣﹣编者)之阴,今之莱芜治原山之阳矣;昔之莱芜治淄水之流域,今之莱芜治汶水(发源于茶叶公社之汶水,即汇河﹣﹣编者)之流域矣。”又说:“莱之建置,若牟、若嬴、若平州、若莱芜,或析或合或省……。”这就是说,历史上的莱芜,其名称与疆域并不象现在的莱芜这样。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商、西周时,今莱芜为空白,没有城邑。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时有牟国及嬴、平州三个城的圈点。因此,今莱芜境内在春秋时期为牟国、嬴邑、平州所辖。

    《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只有嬴城,属鲁,嬴城南有梁父城(位于今新泰铁路线上﹣﹣编者)。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设嬴县,属济北郡。在此以前均无“莱芜”字样。

    汉高祖刘邦置莱芜县(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94年)为兖州泰山郡二十四县之一,同时有嬴、牟、平州等县城,并设有“莱芜长”、“平州候”、“莱芜令”等长官。据《春秋大事年表》载,“平州”即“梁父”。三国、西晋时期,因袭原建制不变。东晋、十六国时期,撤销县,只设有嬴郡。据《汉书》、《后汉书》,并《中国历史地图集》、《山东通志》、《青州府志》、《嘉靖莱芜县志》、《续修莱芜县志》、《嘉靖淄川县志》等古籍载,这时的莱芜位于淄水流域,嬴、牟及梁父(平州)、莱芜的一部分所辖。嬴故城在今羊里公社(今为街道)城子县,牟故城在今辛庄公社赵泉(明嘉靖年间仍叫牟城庄),莱芜故城在今常庄公社(今为苗山镇)东部“长峪道”中的城子庄,平州故城在今莱芜西境(具体地址待考)。

    南北朝、隋、唐、后周时期,莱芜名称及疆域或析或合或省,变迁比较频繁。刘宋时期(公元420年﹣-479年),撤销莱芜县划归嬴、牟、贝邱(今淄川﹣﹣编者)三县,属兖州泰山郡。后魏时期(公元534年﹣-577年),嬴移置莱芜故地,即今常庄公社文字县。高齐时期(公元550年﹣-577年)又撤销牟县并入博城(今泰安县旧县村﹣﹣编者),属兖州东平郡。北周时期没有变化。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又从博城将牟县划出来,与嬴县同属兖州鲁郡。隋炀帝大业初又撤销牟县并入嬴县。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销嬴县,并入博城,属河南道。武后(则天)长安四年(公元704年)撤销嬴县,复置莱芜县。此后再不见嬴、牟之说,代之以“莱芜”。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撤销莱芜县,并入乾封县(今泰安县﹣﹣编者)。唐文宗太和五年(公元831年)复置莱芜县。五代时期的后周太祖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以莱芜监(监城设在今莱城)置广利军(相当于前朝的州﹣﹣编者),六年仍为监。以上说明,自南北朝至五代这五百多年中,莱芜的名称时隐时现,但始终没有与嬴、牟脱离。这一时期的莱芜仅是现在莱芜的一部分,还不是莱芜的全境。

    宋、元、明、清时期,莱芜的名称及疆域比较稳定。宋初设京东西路袭庆府莱芜县。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增置“莱芜监”,专管冶铁,管一十八冶,县、监各不相统。金时(公元1115年﹣-1234年)撤销“莱芜监”,为山东西路泰安州莱芜县,县治也迁徙到现在的莱芜城址“定居”下来。县城系元顺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所建,此时为直隶都省山东泰安州莱芜县。

    由以上史料可以看出,从武后四年开始,莱芜虽一度撤销,但已结束几县并立的局面。至后周设莱芜监,这便是今天莱芜县的开始,也是今天莱芜县城草创的开始。至金改监为县,这是今天莱芜县确立的阶段。

    但《续修莱芜县志》又说:“考元至元十七年,王天挺宣圣庙(孔庙﹣﹣编者)碑云:县治经废已久,复立者仅十余稔(稔同年﹣﹣编者),民居官寺,一切草创。又云:谒文宣庙(孔庙﹣﹣编者)故址于荆榛瓦砾之间,一似金以前莱芜曾徙于此,而又转徙于他处者。不然,何以云复立耶。又考,旧治学宫建自宋崇宁间(公元1102年﹣1103年)金大定(公元1170年)、元至元十年(公元1208年)均重修。地非县治,学何由建;既云重修,即今(民国二十四年﹣﹣编者)之学即宋之学之故址也。疑不能明,姑存此说以俟考。或监本有文宣庙亦未可知”。以上说明,宋、元以前莱城可能作过县治。因现在文字中所记之'王天挺'、'宣圣庙碑'、'文宣庙故址'、'学宫'等尚无充分资料可考,所以莱城之设立,究竟何时,尚有争议。但倾向于后周草创、金时定居、元朝兴建者较多。

    明初为山东布政司济南府泰安州莱芜县,洪武二年直隶济南府,三年仍属州。清朝为山东布政司泰安府莱芜县。清世宗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新设博山县,把莱芜东北部的桃花泉庄、崔家庄、牛角庄、胡老公庄、阎家峪庄、乐町庄、焦岭前庄划归博山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国民政府将清之四十二保改为十区,即:城区(一)、口子区(二)、汶南区(三)、颜庄区(四)、铁车区(五)、石马区(六)、雪野区(七)、寨里区(八)、水北区(九)、鲁西区(十),国民党的莱芜政权一直延续到一九四八年春。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泰山特委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将泰莱公路以南的三、四、五区及一、十区各一部分和新泰县的二、三、四区划为泰山特委直属县,同年八月对外称南部行署。十月,鲁南区党委指示,撤销直属县委与南部行署,所辖各区仍归原县。同年八月八日,经各界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莱芜县政府,这是莱芜的第一届民主政权。一九四○年十一月,建立中共莱芜县委南部办事处。十二月,鉴于日本侵略军在泰莱、博莱、章莱公路沿线安设据点,为便于开展对敌斗争,我上级党组织决定将汶河以北、博莱公路以西,当时的七、八、九区和二、十区各一部,即现在的口镇、羊里、方下、寨里、杨庄、上游、茶叶、大王庄等公社,划为莱北,仍称莱芜县;将汶河以南,当时的三、四区和十区的一部,即现在的高庄、颜庄、牛泉等公社划为莱南;称之莱南行署,不久又与新泰一部分合并,改称新甫县;将博莱公路以东,当时的一、五、六区全部和二区的一部,即现在的城关、常庄、苗山、辛庄等公社(镇),划为莱东,称莱东行署。莱芜县辖:水北、寨里、张里、方下、香山、华山、山口、雪野、羊里、抬头、茶叶十一个区;莱东县辖:镇里、石马、常庄、苗山、杓山、铁车、辛庄、白龙、孝义、鹏山、矿山十一个区;新甫县辖:鲁西、圣井、野店、汶南、南冶、清泥、黄花、碁山、寨子、羊流、翟镇十一个区。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八日,莱芜县与博山一部分地区合并,改称博莱县,始称博莱行署,十月改称博莱县政府。同年,为帮助淄川县坚持对敌斗争,将莱芜县的茶叶、抬头两区划归淄川县,将莱东县镇里区划归莱芜。一九四三年春,新甫县所辖原新泰的三个区划归新泰,旋又将新甫县与新泰西部的一、二、三、四区合并,仍称新甫县。一九四四年七月,博莱县新辖原博山的部分地区归回博山,博莱县改称莱东县。一九四五年十月,新甫县所辖原新泰县的一、二、三、四区回归新泰,仍叫莱芜县。县政府设在莱城,划为十三个区,即矿山、口镇、雪野、香山、水北、鲁西、圣井、汶南、颜庄、辛庄、苗山、常庄、茶叶。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八日,经泰安专署批准,又将颜庄、辛庄、矿山、汶南四个区的各一部分划为汶阳区,将口镇、雪野、水北、鲁西、香山五个区的各一部分划为仪封区,将水北、圣井、鲁西区的各一部划为杨庄区,全县为十六个区。

     建国初,县委、县政府驻口镇,一九五三年秋迁至莱城。建国以来,疆域及县内区划曾几经变更。

(县志办公室1983年整理)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