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士弘和他的楚国在隋唐之交扮演了什么角色?

 巴西太守 2024-05-19 发布于浙江

本文参考宋健《林楚(616—622)的疆域与政区》

熟悉隋唐小说的朋友们可能可以报出很多耳熟能详的反王,但是有的反王虽然起兵早,没有迅速收摊,也占据了比较大的地盘,却因为沦为众多陪衬者之一,不太会有人浓墨重彩地介绍他手下有哪些厉害的将领,也就导致他们没有太多的故事性,文人也懒得创作和他们有关的故事了。

鄱阳郡民变首领“元兴王”操师乞因为年号天成,曾被误写为操天成,据说因此就成为了小说里的左天成。但左天成是隋朝将领,人设定位相反。

当时,南海太守刘权因为路过鄱阳被叛军阻拦无法赴任,隋炀帝命他原地招募讨伐。刘权乘单舸说服叛军归顺,得到炀帝的嘉许,然后赴任南海。

但是显然刘权说服的叛军不包括操师乞这一支。后来天下愈发纷乱,也不是所有的叛军都吃刘权那一套,刘权终究不能幸免,本文不表。

当时,在丹阳留守刘子翊讨伐下,操师乞很快因为流矢谢幕,他的部众由大将军林士弘统领。按林士弘本传,彭蠡湖一战,林士弘当时就为老板报了仇。但刘子翊本传则记载他被反隋武装胁迫,但他不信炀帝已被杀,也不愿将炀帝死讯告知临川郡的隋军,于是被杀。这样刘子翊就应该死在彭蠡湖一战大约两年后,不可能是被林士弘所杀。

无论是否击杀了刘子翊,林士弘军威大振,一时间拥兵十余万,先占据鄱阳、豫章。

当时各地称帝的不少,林士弘也想进步,称帝,国号楚,年号太平(一作延康),任命王戎为司空。这个王戎也将是林士弘政权少有的重要人物。

这一年,侍御史郑大节以九江郡依附,庐陵土豪杀隋朝守将依附;太平二年(617年),楚国分豫章郡西建昌、龙安、永修三县设立的南昌州,临川、南康的土豪也都杀了隋朝守将依附。

南昌一名并非楚国首创,早在西汉高祖年间就有南昌县了。

史书记载林士弘的地盘时或将郡记载为州,如南康郡记载为虔州,那是因为林士弘把郡改为州了。其老家鄱阳郡,也就改作饶州;九江郡改江州,庐陵郡改吉州,临川郡改抚州。

但是建都豫章的林士弘其实从未掌握完整的豫章郡:高安县百姓应智顼自发募兵,就是要跟他对着干。

年末,方与县民变首领张善安袭破庐江郡,渡江到了林士弘的都城豫章。他倒不是去打架的,是去归附的。但是林士弘不敢轻易信任他,安排他去附近的南塘扎营。张善安因此怀恨,竟然直接对林士弘的都城发难,烧毁豫章外城而去。

一作张善安屯兵南康,顺江而下袭击林士弘,一作张善安事后退保南康,皆误。南康在豫章近千里外,而且事前事后都归林士弘管,不可能被张善安有效控制。

太平三年(618年),林士弘攻取了宜春郡,改袁州;汉阳太守冯盎以苍梧、高凉、珠崖、番禺等地归楚。冯盎顺便作为林士弘的代表,招揽交趾太守丘和。丘和不知道炀帝已经遇害、隋恭帝已经禅让给唐高祖,只当隋朝还在,拒绝一起反隋;等知道隋朝灭亡了,他选择的也是萧铣。

同样不买账的还有始安郡丞李袭志,他屡次被林士弘和萧铣攻打,哪怕已经知道炀帝遇害,就是不肯服软,直到城池被萧铣攻克,才做了萧铣的官员,仍然没有林士弘的事。

即便如此,林士弘巅峰期的疆域也北达九江,南达番禺

但是就在这一年,和林士弘接壤的梁帝萧铣派将苏胡儿袭取豫章。疆域广大的林士弘一下子连都城都失去了,退保饶州余干县,又退保虔州。

此时,他尚有南昌州、虔州、循州、潮州等地,但是其他州哪去了呢?

太平五年(620年),广州和新州民变首领高法澄、宝彻杀死隋朝地方官,以此二州归附林士弘,却被冯盎击破;宝彻的兄子智臣再聚兵于新州,又被冯盎引兵攻打。才交兵,冯盎就脱下甲胄大呼:“你们认得我吗?”冯盎是当地女杰冼夫人的孙子,本就自带威望。结果对方多丢了武器,肉袒下拜,仗也不用打了,宝彻、智臣等都被活捉,地方被冯盎安定。

看官听说,这个冯盎不是依附了林士弘吗,咋去打归附林士弘的势力了呢?当然是因为,冯盎叛变了,不跟林士弘混了,不久的将来就跟唐朝混了。

当时张善安已经从萧铣手中夺取豫章。当时林士弘北有张善安,东有杜伏威,南有萧铣。

大概林士弘手下没有特别出色的智囊,引导他如何团结周边,导致林士弘的发展出现了瓶颈;过早称王称帝,也就过早蒙受了隋军的重点照顾;虽然能够靠他人归附得到大量地盘,却无法有效治理和消化,甚至还惨遭归附者反制,张善安、冯盎都是典型的例子。

林士弘和历史上的其他农民首领大同小异——眼界有限,缺乏长远规划。

大家都知道最后的赢家是谁,在强者面前,弱者如果不能有效抱团,只能被逐一收割。

太平六年(621年),唐朝灭梁,萧铣的余众大部分投靠了林士弘,林士弘得以重振。

但是唐朝接收的梁国地盘,却包括了原属于林士弘的袁州和江州。显然这都是萧铣攻打林士弘所得;早已不再被记载为楚国领土的吉、抚二州恐怕也在劫难逃,从后续发展来看,恐怕是被张善安所得。

甚至林士弘的老家饶州,也落入了另一民变首领汪华手里。

——所以隋炀帝被害时,抚州即临川郡已非隋朝控制,又有什么隋朝守军需要刘子翊劝降呢?也许刘子翊本传是错的,他真的死在了林士弘手里,或者当时是被俘,但拒绝传播炀帝被害的假消息才遇害。

林士弘打萧铣都费劲,甚至都不能打下被普通百姓割据的高安县,更不具备和唐朝掰手腕的能力。正是因为疆域严重缩水,他都不称楚帝了,改称南越王。

然而人一旦倒霉,连割据岭南都是奢望。冯盎翻脸不认人之余,唐朝荆州总管赵王李孝恭又派遣使者,兵不血刃就招抚得了俚族酋长杨世略占据的循、潮二州,杨世略原地转为唐朝的循州总管,林士弘在岭南最后的势力化为乌有,南越王成了空架子!

次年(622年),林士弘派弟弟鄱阳王林药师率兵二万围攻循州讨伐叛将杨世略,结果不仅林药师败亡,楚国的重要人物南昌州总管王戎也以州降唐了。南昌州总管府不仅管南昌州,还管两个当年新设立的州,一个是楚国自己设立的米州,一个是张善安设立后被王戎攻占的孙州,以及本属于袁州的西吴州。

也就在这一年,张善安以洪、吉、抚州等地归唐,唐朝当即命他为洪州总管;高安县被唐朝接收,设立靖州,应智顼成了功臣,原地受任刺史;杜伏威入朝唐朝,去了就不用走了。

张善安这个总管,共管辖洪、饶、抚、吉、虔、南平六州,其中虔州是林士弘的都城,他不能实控;饶州是同年汪华归唐时送的;南平州是唐朝从吉州分出来的。

靖州则加入了王戎的总管府。应智顼一直对抗楚国,最后却被楚国大将做了顶头上司,不知作何感想。

林士弘失去了资本,失去了一切可能团结的对象,也就失去了勇气,便也请求降唐。唐朝同时也要对付其他的众多反王,既然林士弘有意投降,当然安抚为上。

但很快林士弘又跑到了安成(今江西安福东南)山洞,老部下王戎也不忘旧主,召林士弘藏在家中,帮他招揽旧兵,袁州百姓也自发聚集响应。

林士弘在创业之初就得到了百姓的响应,如今一度衰落,仍然有百姓响应。

唐朝的洪州总管当然不会坐看,派兵打败了他们。洪州即豫章,楚国曾经的都城已经物是人非了。这个总管一作之前说的老朋友张善安,一作应该是代任而来的新总管若干则。

和同时期的其他反王相比,林士弘还算有个不错的结局:在被唐朝彻底消灭乃至俘虏处决以前,他自己病死了。

林士弘一死,部众便散去,楚国就此灭亡。王戎还在孙州自称总管,直到武德六年(623年)被张善安破城活捉,此后下落不明,南昌州总管府也不复存在。

后来清朝的方志界学者曾评价林士弘:“赵佗、李庶乎近之,但享国未久耳。然崛起一方,得保首领,而紫阳纲目无贬辞,视项羽、陈友谅有加焉。”

相比之下,张善安后来也叛了唐,又归唐,结果没落得一个好的下场;而当唐朝建立稳定的秩序后,楚国设立的州也多被取消了。

林士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林姓皇帝;他和楚国存在过的痕迹也许会消失,但他和它,真的曾经来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