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十二)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5-19 发布于甘肃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

            第二章 里证类方

图片

      ……

      二、白虎汤及其类方

      (一)白虎汤

      白虎汤方:知母六钱,石膏一两至三两,炙甘草二钱,粳米一两半。煮米熟,汤成,温服。

      【方解】

      知母、生石膏解热除烦。甘草、粳米甘以安中,以免苦寒药伤胃。

      【仲景有关的论说】

      1.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附注]表有热里有寒,应该是表有寒里有热。即外感风寒,内有邪热之意,若表证已罢,则宜本方治其里热。

      2.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附注]三阳合病,指表里内外俱热之病,腹满以下,即此为病的见征,治以本方清热,不可汗、下。

      3.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

      [附注]脉浮滑而厥。厥为热厥,亦里有邪热的确候,以白虎汤主之。

      (二)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方:即白虎汤加人参三钱。水煎温服。

      【方解】

      热最伤津,白虎除热。若津已大伤,更须以人参益中养液,故加之。

      【仲景有关的论说】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附注]大烦渴不解,不但热盛而且津液已伤,故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附注]伤寒表证,误于吐下,则邪热内陷,故仍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为津伤热炽求欲自救之象,故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附注]无大热为外无大热。口燥渴心烦为里热津燥之象。里热盛反而感到外恶寒,故有背微恶寒。宜白虎加人参汤解热养液治之。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汤加人参主之。(170)

      [附注]脉浮发热无汗为麻黄汤证,则不可与白虎汤。若渴欲饮水,里热确现,并审无表证,仍可与本方。

      5.太阳中热者,喝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附注]身热而渴,因汗出而有征恶寒,实为里虚且热之征,宜本方主之。

图片

      三、四逆汤及其类方

      (一)四逆汤

      四逆汤方:炙甘草三钱,干姜二钱半,附子二钱。强人干姜、附子均可增其量,水煎温服。

      【方解】

      本方为甘草干姜汤加附子。甘草缓急迫,与干姜合用,温中健胃,扶胃气养津液以复其阳。附子偏于治下,温补下焦而治下利清谷,干姜偏于治上,用以治胃寒呕逆,二药同用,无处不温,附子得干姜而治沉寒痼疾。三药合用,温中回阳作用强。附子用量在二钱以下,可入方中同煮,不必先煎。

      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附注]详见桂枝汤条

      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方。(92)

      [附注]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为少阴表证。若不差,谓依法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而病犹不差之意。中气愈虚,则表阳愈振,此身体疼痛为中气虚外邪郁之证,故以本方救治其里。

      3.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225)

      [附注]脉浮而迟,为表热里寒之应。下利清谷为里虚且寒,故以四逆汤主之。

      4.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

      [附注]自利,口中和,而不渴,此为里寒之证,故谓此利属太阴病。宜于四逆汤类方中,选适其证者,以温之。

      5.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附注]少阴表证,而脉沉极者,应以四逆汤急温其里。

      按:此条或对上一条(322)少阴病三急下证而言。故略证而言脉。以脉论证亦有理。

      6.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

      [附注]病实胸中,气机闭塞,故手足寒。温温不解烦闷,欲吐而不得吐为瓜蒂散证。干呕为胃虚多寒,故宜温药和之。此为二方证的鉴别要点。食后即吐,亦似大黄甘草汤证。故一并举出以示鉴别。

      7.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3)

      [附注]大汗出而热犹不去,精却邪胜可知。内拘急则中气大虚。四肢疼为邪留之候。下利厥逆而恶寒,为中气已沉衰,故以四逆汤温补中气,精气有所继而邪自去。

      8.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54)

      [附注]大汗出则精伤于外,大下利又精伤于里。四肢厥冷则中气也并于衰沉,故以四逆汤救之。

      9.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

      [附注]详见桂枝汤条

      10.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377)

      [附注]呕而小便复利,津液亦难自守。脉弱见厥,生阳欲熄之候,身有微热,更属虚阳浮越之征,故为难治。欲存津回阳,唯有温中救里之一策,故四逆汤主之。

      11.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88)

      [附注]吐利又加汗出,津液亏竭危亡倾刻。四肢拘急亦即津伤之结果。手足厥冷,阳气已不能达至四末。此时,虽犹发热恶寒表邪未罢。亦宜四逆汤急救其里。

      12.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389)

      [附注]吐利溲数而大汗出,津液重伤。内寒外热者,谓邪热未除。里寒大虚,故下利清谷,脉微欲绝,应以四逆汤主之。

      按:甘草补中益气,伍以姜附祛寒逐饮,振兴胃阳,促进代谢。此实救里之要药,留得一分胃气,即保住一分生机。较之后世,一遇危笃重证,即先求救于人参者,大不一样。

      (二)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加人参汤方:即四逆汤原方加人参三钱。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

      人参健胃生津。有四逆汤证,胃虚而津少者,故加人参。

      【仲景有关的论说】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385)

      [附注]霍乱吐利甚剧,伤人津液亦迅速。体液已竭,无可吐利则利止。亡津则夺血,故谓亡血。此宜四逆加人参汤,振兴代谢,速复津血。

      (三)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方:即四逆汤增加干姜用量为三钱至四钱。

      【方解】

      增量温中健胃的干姜。故治四逆汤胃气更为衰沉,津血大虚而不充脉络时用之,名为通脉其义可见。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脉之不出,必须于此根本源头下手。后世滋阴复脉之法,失之远矣。

      【仲景有关的论说】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附注]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为里寒。身反不恶寒,面赤,为外热,此为生阳之将亡,浮阳外越之象。此即后世所谓真寒假热之证,病为最属危笃,不应误于其假象,而以本方主之。

      (四)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钱,干姜二钱。水煎温服。

      【方解】

      此即四逆汤去附子,增加甘草用量,缓急养液之力强,而温中复阳之力则不及。

      【仲景有关的论说】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29)

      [附注]脉浮,自汗出,微恶寒,颇似桂枝汤证。然小便数为中气既虚,脚挛急则津液欲竭,恶寒无热乃少阴在表的确候,正宜桂枝加附子汤服之。而反以治太阳中风的桂枝汤攻其表,故得之便厥。中

伤津耗,故有咽中干、烦躁吐逆的变证。以本方复其阳者,胃阳复,水谷行而津液充,则厥自复。

      2.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附注]肺痿,吐涎沫,不渴,遗尿,皆由胃虚停饮。肺虚则水乘之,故谓肺中冷。必眩,为水气上冲的必然证。甘草干姜汤温中以逐饮,服后有口渴者,则知已非肺痿,而转为消渴病矣。

      (五)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三钱,附子二钱。水煎温服。

      【方解】

      此即四逆汤去甘草,当属四逆汤证而无急迫之候的治方。

      【仲景有关的论说】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1)

      [附注]夜而安静与瘀血无关,不呕不关于少阳,不渴不关于阳明,又身无大热而无表证。脉沉微,则此烦躁为虚寒在里之证可知,故以干姜附子汤主之。

      (六)白通汤

      白通汤方:葱白三茎,干姜二钱,附子二钱。水煎温服。

      【方解】

      此即四逆汤以葱白易甘草,缓急迫之力减,通阳行气之力健。

      【仲景有关的论说】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附注]少阴病下利。脉不仅沉而且更微者,可与白通汤。若利仍不止,并且厥逆无脉,则宜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七)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即白通汤加猪胆汁与人尿。上三味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去滓,纳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服。

      【方解】

      猪胆汁为苦味有力的亢奋药,有健胃止泻作用,不难理解。然所用人尿甚不可解,但此物却有刺激作用,乡间产妇昏迷,每以童便灌之即可苏醒。本方或借用之,兴奋胃神经,以促进其一时的兴奋,俾余药得以发挥温补之作用乎,期待有科学的证明。

      (八)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即前之通脉四逆汤合胆汁温服。

      【方解】

      加猪胆汁于通脉四逆汤中,当更能亢进胃气,化谷生津,以速复脉。

      【仲景有关的论说】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390)

      [附注]病至无可吐、下,故谓吐已下断。若更汗出,津液又复外越,气不达于四末故厥。四肢拘急亦中虚津枯之结果。脉微欲绝,更为液少血亡之征象。故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九)大头煎

      大头煎方: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去滓,纳蜜二杯,煎令水气尽,取二杯,分三次服,不可一日再服。

      【方解】

      此为温中养液的重剂,温而不燥,补而不峻,真是好方。

      【仲景有关的论说】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鸟头煎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附注]里虚多寒则腹痛,中虚则卫气不行即恶寒,而脉应为弦。中寒则不欲食而脉为紧。中气既虚且寒留之不去,故为绕脐痛之寒疝证。宜大乌头煎主之。

            刀子在说话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

                          2024.5.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