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盐铁论》第十一回合原、译文对照(论儒第十一)

 新用户3593sLmN 2024-05-20 发布于湖南

  接刺复第

    御史进曰:“太公相文、武以王天下,管仲相桓公以霸诸侯。故贤者得位,犹龙得水,腾蛇游雾也。公孙丞相以春秋说先帝,遽即三公,处周、邵之列,据万里之势,为天下准绳,衣不重彩,食不兼味,以先天下,而无益于治。博士褚泰、徐偃等,承明诏,建节驰传,巡省郡国,举孝、廉,劝元元,而流俗不改。招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超迁官爵,或至卿大夫,非燕昭之荐士,文王之广贤也?然而未睹功业所成。殆非龙蛇之才,而鹿鸣之所乐贤也。”
    御史上前一步说:姜太公辅助周文王和武王取得天下,管仲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故贤者得位,犹龙得水,腾蛇游雾也。公孙弘(汉武帝时的丞相)因向汉武帝讲述《春秋》,很快就做了丞相,处于周公、召公之列。掌握国家大权,为天下准绳,衣不重彩,食不兼味,以作为天下的表率。然而对治理国家却没有什么帮助。博士(汉朝官名,掌管书籍,作为皇帝顾问等)褚泰、徐偃等遵照皇帝的旨意,以特使身份被派遣到全国各地巡察,选拔孝廉,劝说百姓,但社会的风气并没有得到改变。(政府)招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提拔升迁他们的官爵,有的官至卿大夫,这难道不是像燕昭王那样选拔士人,像周文王那样广纳贤才吗?然而并没有看到他们建立什么功业。大概他们并没有什么非凡的才能,也不是《诗经·鹿鸣》里所说的贤人吧!

    文学曰:“冰炭不同器,日月不并明。当公孙弘之时,人主方设谋垂意于四夷,故权谲之谋进,荆、楚之士用,将帅或至封侯食邑,而勀获者咸蒙厚赏,是以奋击之士由此兴。其后,干戈不休,军旅相望,甲士糜弊,县官用不足,故设险兴利之臣起,磻溪熊罴之士隐。泾、渭造渠以通漕运,东郭咸阳、孔仅建盐、铁,策诸利,富者买爵贩官,免刑除罪,公用弥多而为者徇私,上下兼求,百姓不堪,抏弊而从法,故憯急之臣进,而见知、废格之法起。杜周、咸宣之属,以峻文决理贵,而王温舒之徒以鹰隼击杀显。其欲据仁义以道事君者寡,偷合取容者众。独以一公孙弘,如之何?”

    文学说:冰和炭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日月不能同时照明。公孙弘做丞相时,武帝正谋划攻打四夷,所以诡诈的计谋得到采纳。荆楚一带的兵士得到征用,将帅有的封侯食邑,而攻克敌城,俘获敌军的人都得到厚赏,也因此奋起杀敌的人就多了起来。其后,干戈不休,军队多的可以互相观望,穿盔甲的兵士疲惫不堪,而政府费用不足,所以设置险阻以使国家增加财利的臣子兴起,而姜太公那样的贤人却隐居起来。挖沟渠疏通泾水和渭水以通漕运,任用东郭咸阳、孔仅建立盐铁国营以为国谋利,富人可以用钱买官爵、免除刑罚、除去罪责。国家用钱的地方很多而官吏却徇私舞弊,上下兼求,百姓疲劳不堪,还不得不遵从法律。所以酷吏们得到重用,严酷的法律也建立起来了。杜周、咸宣之流以严峻的法律条文办理案件取得富贵,王温舒之徒像老鹰一样杀害罪犯而得以扬名。(文学举例出的三个人都是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这时想用仁义之道辅助君主的人就少了,而采取不正当手段迎合君主的人多了,仅仅公孙弘一人又有什么办法呢?

第十一 论儒

    御史曰:“文学祖述仲尼称诵其德以为自古及今未之有也然孔子修道鲁卫之间教化洙泗之上弟子不为变当世不为治鲁国之削滋甚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当此之时非一公孙弘也弱燕攻齐长驱至临淄愍王遁逃死于莒而不能救王建禽于秦与之俱虏而不能存若此儒者之安国尊君未始有效也。”
    御史说:文学效法你们的“祖先”孔丘,颂扬他的功德,自以为从古至今,他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孔子在鲁国、卫国一带宣讲儒道,在洙水、泗水一带实行教化,他的学生并未因此而变好,当时的天下也并未因此而治理好。鲁国反而衰弱得更厉害了。齐宣王奖励儒术,尊重游士,孟轲、淳于髡(稷下学宫元老)一类的人享受上大夫的俸禄,不担任具体职务而议论国事,当时在齐国稷下学宫的先生有千余人。那时,可不只是一个公孙弘那样的人。然而弱小的燕国攻打齐国,竟能长驱直入,直至国都临淄,齐愍王仓皇出逃,最后死在莒[jǔ]地而儒生却不能挽救;齐王建被秦国擒住,儒生们也和他一起当了秦国的俘虏而不能使齐国生存。像这样,儒生治理国家,巩固王位,从来是没有什么成效的。


    文学曰:“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无势位虽舜禹不能治万民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故轺车良马无以驰之圣德仁义无所施之齐威宣之时显贤进士国家富强威行敌国及愍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北幷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内无良臣故诸侯合谋而伐之王建听流说信反间用后胜之计不与诸侯从亲以亡国为秦所禽不亦宜乎?”

    文学说:没有赶马的鞭子,就是造父也不能驾驭四匹马。没有权势地位,就是舜、禹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孔子说:“凤鸟不至,黄河当中没有出现河图,我就完了啊!”所以,良马拉小车,没法跑得快;圣德仁义,也没办法施行。齐威王、宣王时,重视招揽贤人,国家富强,威震敌国。到齐愍王时,奋二世之余烈,向南占领楚淮,向北兼并强大的宋国,使十二个诸侯国归附,向西威逼三晋(韩、赵、魏),击退了强大的秦国,使其他五国都归顺齐国,邹鲁的国君和泗水一带的诸侯都向齐愍王称臣。由于齐愍王贪功无厌,不断征伐,老百姓难以忍受。许多儒生的进谏不被采纳,儒生各自走散。慎到(法家创始人之一)和捷子(稷下学宫大佬)逃亡而去,田骈(道家学派中坚人物)到了薛国,而孙卿(荀子)到了楚国。内无良臣,故诸侯合谋而伐之。齐王建(齐国末代君主)听流言,信了反间计,用后胜(齐国宰相)的计谋,不与诸侯亲近,所以亡了国,被秦国俘虏,不也是应该的吗?

    御史曰:“伊尹以割烹事汤百里以饭牛要穆公始为苟合信然与之霸王如此何言不从何道不行故商君以王道说孝公不用即以强国之道卒以就功邹子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故马效千里不必胡士贵成功不必文辞孟轲守旧术不知世务故困于梁宋孔子能方不能圆故饥于黎丘今晚世之儒勤德时有乏匮言以为非困此不行自周室以来千有余岁独有文如言必参一焉取所不能及而称之犹躄者能言远不能行也圣人异涂同归或行或止其趣一也商君虽革法改教志存于强国利民邹子之作变化之术亦归于仁义祭仲自贬损以行权时也故小枉大直君子为之今硁硁然守一道引尾生之意即晋文之谲诸侯以尊周室不足道而管仲蒙耻辱以存亡不足称也。”
    御史说:伊尹以厨师的身份侍奉商汤王,百里奚因养牛有方结交秦穆公,开始都是苟合,后来他们得到信任,才协助君主成就霸业。像这样(的人才),什么话不听从?什么办法不实行呢?所以,商鞅开始用王道劝说秦孝公,孝公不采纳,随即以强国之道(劝说),终于建立了功业。邹衍(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一开始用儒术游说各国国君,没有被采纳,后来用阴阳五行“五德始终”说,来说明国家兴衰,终于名声显著。所以,马只要能行走千里,就不一定非要胡、代的良马;士人贵在做事成功,而不在于能说会道。孟轲墨守成规,不知世务,所以受困于梁、宋。孔子能方不能圆,故在黎丘挨饿。现在你们这些后世的儒生,勤于修德,却时常缺吃少穿,口是心非,困在原地不愿向前行走。自从周朝建立以来,已经一千多年了,你们还只讲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每发议论,都要参照他们中的某一个,把办不到的事拿出来加以赞扬,这就好像瘸子,嘴上说走得远,而实际上却不能走一样。有才智的人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径取得同一的结果,不管他们做或不做某件事情,其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商鞅虽然变法改革教化,目的在于强国利民。邹衍运用“五德始终”学说,也是为了达到“仁义”的目的。祭仲(郑国权臣)牺牲自己的主张,采取权宜之计行事,是识时务啊。所以受点小委屈,得到大伸张,是君子的做法。如今你们见识浅薄而又固执,死守儒道,像尾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为情而死的青年)那样死不回头,在你们看来,就是晋文公用计谋使诸侯尊重周室,是不值得称道的,管仲蒙受耻辱辅佐齐桓公称霸,也是不值得称赞的。


    文学曰:“伊尹之干汤知圣主也百里之归秦知明君也二君之能知霸主其册素形于己非暗而以冥冥决事也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何其苟合而以成霸王也君子执德秉义而行故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孟子曰:'居今之朝不易其俗而成千乘之势不能一朝居也。’宁穷饥居于陋巷安能变己而从俗化阖庐杀僚公子札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鲁公杀子赤叔眄退而隐处不食其禄亏义得尊枉道取容效死不为也闻正道不行释事而退未闻枉道以求容也。”
    文学说:伊尹辅助商汤,是因为知道他是个圣主。百里奚归附秦穆公,是因为知道他是个贤君。这两个人知道商汤王和秦穆公能够成就王、霸功业,是因为他们的谋略平素在自己身上表现得清楚,而不是不明事理糊里糊涂地决断事务。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怎么可能苟合在一起就能成就霸业呢?君子遵行仁德,秉持礼义,仓促匆忙时必须这样,颠沛流离时也必须这样。孟子说:“处在现在的时代,不改变现在的风俗习惯,即使发展成千乘之势,我也是不能和他同处一个早晨的。”宁可挨饥受饿住在简陋的小巷里,怎么能改变自己的主张而去顺从恶习呢?过去因为阖闾杀了吴王僚,公子季扎就离开吴国而去延陵,终身不入吴国。鲁宣公杀了公子子赤,叔眄因此就隐退,再也不接受鲁国的俸禄。损害礼义而获得尊位,违背道义而取得(君主)容纳,是至死也不能那样做的。只听说自己的正直主张得不到实行就放弃职位隐退,没听说过可以违背道义而去求得(君主)相容纳的。
  

    御史曰:“论语:'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有是言而行不足从也。季氏为无道,逐其君,夺其政,而冉求、仲由臣焉。礼:'男女不授受,不交爵。’孔子适卫,因嬖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子路不说。子瑕,佞臣也,夫子因之,非正也。男女不交,孔子见南子,非礼也。礼义由孔氏,且贬道以求容,恶在其释事而退也?”
    御史说:《论语》上说:“亲自干了坏事的人,君子是不会到他那里去的。”孔子嘴上这样说,实际却没有那样做。鲁国的季孙氏(鲁国权臣,“三桓”之一)行为无道,赶走了鲁昭公,夺取了鲁国的政权,可是冉求和仲由却做了他的家臣。《礼记》上规定:“男女不授受,不相互敬酒。”可是孔子到了卫国,通过宠臣弥子瑕(卫灵公男宠)晋见卫夫人南子,子路为此而不高兴。弥子瑕是个佞臣,孔子通过他去晋见卫夫人,走的不是正道。男女之间不应交往,孔子去见南子,就是背离了礼义。礼义是由孔子那里宣传出来的,他尚且违背道义以求得(君主)容纳,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正直的主张得不到实行就放弃爵位而隐退呢?


    文学曰:“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王之忧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烦乱贤圣之忧也是以尧忧洪水伊尹忧民管仲束缚孔子周流忧百姓之祸而欲安其危也是以负鼎俎囚拘匍匐以救之故追亡者趋拯溺者濡今民陷沟壑虽欲无濡岂得已哉?”
    文学说:天下不太平,诸国不安宁,这是英明的君王所忧虑的。上无天子,下无地方官,天下混乱,这是贤圣所忧虑的。所以尧为洪水泛滥忧虑,伊尹为百姓忧虑,管仲遭到囚禁,孔子周游列国,都是忧虑百姓遭受祸害而想使他们脱离危险啊。因此他们不惜做厨师、遭囚禁,四处奔走以拯救百姓。追赶逃亡的人,自己就要快跑,拯救溺水的人,自己一定会沾湿。现在百姓陷入沟壑,想要救助他们又想不沾湿,这怎么可能呢?
  御史默不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