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课札记:《念奴娇·过洞庭》与“庄周梦蝶”

 毕生谈 2024-05-20 发布于北京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个“庄周梦蝶”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对于“道”的观照,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一个人达到了“心斋”“坐忘”的境界,就达到了“无已”、“丧我”的境界。只有这种境界,能实现对“道”的观照,因此“至美至乐”的境界,是高度自出的境界。
“庄周梦蝶”这个故事中,庄子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还是胡蝶,这就是所谓的“物我两忘”,达到了“无已”、“丧我”的境界,实现了对“道”的观照,这便是庄子追求的“至美至乐”的境界。
庄子美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张孝祥此词与庄子所追求的境界便基本是一致的。《念奴娇·过洞庭》一词的特色,用儒家的话说是“天人合一”,用道家的话说便是“物我两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该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写的景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是突出环境的“静”;“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是突出环境的“阔”;“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是突出其“清”,“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是总体评价“妙”。下片的抒的情中,“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是写因环境之静之清引发内心之孤之冷;“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是因环境之阔引起内心的“阔”之豁达;“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则是扣“妙”字而来,“不知今夕何夕”正是“坐忘”的表现,张孝祥在洞庭湖的美景中,达到了“无已”、“丧我”的境界,此时,他观的不再是单纯的景了,而是实现了对“道”的观照,故而此词达到了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这种境界与“庄周梦蝶”的境界是极为类似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