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锁国”还是“开放”?中国近代的落后的罪责要追到明朝朱元璋

 遇事明言 2024-05-20 发布于广东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传统的陆权大国,但中国人和海洋的接触自原始社会就有了。来自闽浙的南岛人是中原的华夏人的近亲,他们在大约7000年前渡过台湾海峡到达台湾,之后在数千年时间扩散到南洋和太平洋诸岛,成为今日马来人、波利尼西亚人、毛利人的祖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政策。仅管如此,中国人于东汉还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积极与海外往来。东汉时中国人到达斯里兰卡,到唐朝时进一步到达波斯,如下图。

      中国自唐末五代以来,由于中央权力的相对削弱,加上北方人口大量迁往江南造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了起来。到宋元时期,中国的商人和船只广泛活动在南洋、印度洋海面上。中国人和阿拉伯人各自承担了旧航路的东西两端。下图是宋代中国商人的贸易线路图。

       元代的汪大渊甚至去过澳大利亚和南非,后来他写了一本叫《岛夷志》的书,成为100多年后郑和下西洋的参考书。下图是汪大渊的航海线路图。宋元时的中国人大量移民南洋,东南亚甚至出现了若干华人国家。但另一方面,东亚大陆上南北长期分裂造成了南北对应,使中华文明有终结大一统,撕裂成若干子文明的趋势

       明朝建国以后,由于朱元璋的农民出身,头脑中的小农思维极重,他统治下的明帝国迅速从宋元以来的自由开放转向保守封闭。明朝开始的海禁,到清朝被进一步发扬,使中华文明丧失了走向海洋的可能,最终导致近代的落后挨打

      明初的中国实际面临着两条道路,两种命运的选择:一种是迁都北京,将国家重心转向内亚大陆,以重兵布置长城防线,做到“天子守国门”。对于南方,应付沿海人民通倭或者通洋,则是海禁和闭关锁国,以避免南方因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而壮大,威胁朝廷的统治。结果是维持了中国的大一统政治,但却使中国错失大航海和中华文明向海外的拓展,最终导致近代的落后。第二种是首都留在南方,如南宋一般采取重商主义,积极鼓励海外贸易,民间可以延续宋元以来的商业纷围,慢慢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南洋、澳大利亚、甚至印度半岛南部会出现一批华人移民国家,中国的大一统不复存在,但中华文明将成为一个海洋型文明。坏处是北方很有可能脱离朝廷,或者草原游牧民族南下,最好的情况是宋金对立再现,最坏的情况是清朝提前200年出现。如下图是华人在南洋建立的兰芳共和国,这还是明清闭关锁国限制华人下南洋。

      明太祖朱元璋的想法应该是天子坐镇大后方,诸王是朱家子孙,他们领兵分布在长城一线,逐步蚕食草原。对南方,则采取海禁政策,不准人民下海私自贸易。准确讲,是把全国变成一个四周用墙和军队围起来的大监狱,这样朱家江山才能万万年。而且朱元璋显然对定都南京不满意,他先是在安徽凤阳建中都,继而又命太子朱标考察迁都西安的可能性。总之,朱元璋的政策是偏向陆权的,中国后来的历史也确实按老朱的方向在走。如下图是明初政局图。

      朱元璋死后,国都还是留在南京,明朝的政治逐渐回归两宋传统。如果长此以往,中国的发展将延续宋元以来的大方向。

       但是靖难之变证明了南方在武力上是打不过北方的,宋金局面复现几乎不可能。土木堡之变进一步证明了,明朝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内亚民族上。于是,明初草草几次下西洋后,中国便关上了开放的大门,朱元璋的政策被一直执行下去。

      到了明中后期,中国又一次有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的机遇。一是倭乱平定,二是北方鞑靼被招抚,三是西欧人开启的大航海使美洲巨量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在这时开放,于是有了历史上的隆庆开关,开关后明朝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白银帝国”,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好景不长,紧接着满清壮大、西洋骚扰,海盗不止,明政府又把国门关上了。这次关国门没多久,清朝入关,然后清朝做为内亚民族建立的王朝,加大力度闭关锁国。中间康熙时开过一次关,雍正时又关了,然后乾隆变本加厉锁国,历经嘉庆、道光,最后被轰开国门,于是近代才落后挨打。

      很多人把中国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的罪责只归清朝,这是不公平的。中国自宋元以来开放趋势和资本主义化趋势被打断应该追到明太祖朱元璋,中间虽然在开放和封闭之间反复,但锁国是大势,只不过清政府执行朱元璋的祖制最认真、最一丝不苟。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封建统治者在国家前途和当前的统治利益前,总会选择后者。开放是国家太穷了,不发展会逼反百姓,比如隆庆开关和康熙开关都是为了和海外贸易搞钱。但开放后发展起来人心思变,江山不稳就必须刹车封闭了。

      中国人是极富有探索精神的,元代汪大渊历二十年随船去过南洋、印度半岛、波斯、阿拉伯、东非,甚至去过澳大利亚和南非。洪武年间的《大明混一图》便有标注南非好望角。汪大渊晚年写过一本《岛夷志》,成为后来郑和的必看书。关于中国人的大航海和近代西方人掀起的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推荐下面这本《透过地理看历史》系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