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以馆阁——清代馆阁体书法展

 弘雅书房 2024-05-20 发布于美国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科举考试是古代士人步入仕途的主要途径,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始终。今天的高考,和科举考试相比,不再有面试等环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考定终身”。在古代,书法是科举之人的必备技能,甚至有时会对其仕途起到决定性作用。如今,书法水平也不再作为选拔人才的必要条件,但书写优美、卷面整洁的试卷依然为考官所青睐。

本期展览追溯清代馆阁体书家的书法成就,从“馆阁体之渊源与发展”“馆阁体之兴盛缘由”“馆阁体之代表书家”和“馆阁体之审美意义”等模块来帮助大家了解清代馆阁体书法。

<<  滑动查看

观榜图卷

作者:梁亯

大小:本幅30.7x430.8cm;隔水一12.6;隔水二12.7

材质:绢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一、“馆阁体”渊源

“馆阁”之“馆”一般指宾客居住的房屋,旧时指塾师教书的地方或收藏陈列文献、文物或进行文体等活动的场所。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最初应是负责保存、编撰、校勘图书的官方图书馆,并且兼带传授课业的职能。唐宋时期,功能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发展成培养人才和学术文化事业的中心,在国家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唐中叶以后设置三馆,到五代时期三馆合一,馆阁开始融于一体发挥出整体体统的功能。到北宋时期,三馆统称“崇文院”,并将秘阁合并,统称为“馆阁”,其执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实质就是国家代表的藏书、修书机构。明朝时期,馆阁归于翰林院所管,因此,“馆阁”有时指翰林院,清代沿袭了明朝之规章制度,“馆阁”也仍然沿用。

三希堂记意图轴

作者: 董邦达

大小:201.5cm x 154cm

材质:纸本水墨淡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任职于“馆阁”的官员所写的书法作品也就被称为了“馆阁体”,并且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审美风格,“馆阁体”便指此意。更直接一些说,馆阁体是清代朝廷办公文等官方使用的标准字样,多用于公开、正式场合的应制之作中。

“馆阁体”其实是楷书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功能性较强的文字,它的出现也有较早的历史,唐代的“干禄体”与宋代的“院体”以及明代的“台阁体”基本都是名异而质同,主要为了迎合官方的实用性而产生的一种应制书体。大体上“清代馆阁体萌生于康熙年间,定型于乾隆年间,而盛行嘉庆之后,异化于道光以降,绵延至晚清灭亡”,持续长达百年之久。

二、馆阁体兴盛

馆阁体之所以在清代形成主流书风的因素是多样的,一方面是由于清朝政权的建立者为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之初政治环境混乱,许多士大夫抱着不合作的态度而选择归隐。清统治者清楚地认识到武力虽可以夺得政权,但想要长治久安必须要注重文化的认同与建设。因此,清政权统治者多施行文治举措,推崇儒家正统思想,期待以此来收拢汉族士大夫,从而实现国家的稳定与长治久安。

另一方面,帝王的个人喜好,清政权的先任统治者都喜欢汉文化,尤其喜欢儒家正统文化。明末清初时期,书法的发展风格多样,由其以晚明狂狷、乖张的遗民书风为一大特色。清统治者为了加快其政权的稳定,对此采取打压政策。通过强调并推崇二王传统书风来矫正当时乖张的书风。徐渭就是明末清初狂狷书风之代表。从下面这幅徐渭的草书作品来看,其笔势酣畅,锐气十足,布局茂密遒劲,用笔纵肆淋漓,放浪开张,似奔蛇走虺,戈戟森然,满纸云烟,摄人心魄。

明代 徐渭 草书七律诗轴(局部)

作者: 徐渭

大小:163.7x43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清统治者继续将书法设置为科考的重要标准,并以“人如其书”“心正则笔正”等传统儒家观念来裹挟士大夫的思想,通过书法来强化文治,借文治来巩固政权的稳定与发展。归根结底,馆阁体书法实质上是清政权统治者为了稳定政治、推动国家长治久安的一种策略所衍生出来的实用性书法。

三、馆阁体之书家

清朝多位帝王都喜好并擅长书法,尤其是开国之初的康熙皇帝。不论是出于统治者个人的喜好或者是借书法宣扬其治国理念,康熙以帝王之力倡导了有清一代“儒家正统”书法一脉的发展,为清朝的整体书法风格与书坛走向奠定了总基调。在康熙的倡导与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清朝许多士大夫都纷纷追摹赵孟頫、董其昌等主流书家代表,也因擅长书法而受到帝王的青睐,由此诞生了一批声名显赫的馆阁体书家。

元代 赵孟頫 诗帖书册之一、二 康熙题跋

作者:爱新觉罗·玄烨

大小:36.6x57.2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三希堂法帖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有清一代著名的馆阁体书家来看一看清朝不同时期馆阁体的发展。馆阁体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康熙到雍正时期的馆阁体书家的书作中尚带有一些古意,取法对象也较为多样,代表人物沈荃、高士奇以及取法颜真卿的汪士鋐等人;到乾隆至嘉庆时期,朝廷在文书、教育、科举、编纂等文化活动中强化官方的书法审美标准,这使得馆阁体在官方实用中呈现固定样式。以张照、于敏中、汪由敦等书家书风为代表,呈现出“乌、黑、方、光”等明显特色。道光以后,科举考试特重书法,这导致诸多士大夫为科举之业陷入“趋时贵书”的习书风气之中,从而使清代应制书法走向更加僵化的道路。

沈荃,出生在明代晚期,年长著名的书画家朱耷两岁,享年六十一岁。沈荃二十五岁中举人,后在康熙朝政治生涯一路高升,康熙帝对其书法颇为欣赏,哪怕是康熙作书时也多要求沈荃在旁边讨论、交流,沈荃几乎充当了康熙皇帝的书法老师。作为康熙皇帝近臣并教授康熙书法,沈荃对清初书坛影响很大。

清代继续施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科举考试中对书法的要求很高,因此士人想要考取功名必须要自幼习书,这基本是每一位士人的必修课程。也正因此,他们书法功底深厚,对历朝历代的书法名家的书法也了然于心。沈荃在书法学习上也是取法名家,唐代的颜真卿、宋代的米芾和明代的董其昌等多是他取法的对象。

明代 董其昌 仿颜真卿书轴(夫上天垂象)

作者: 董其昌

大小:128.7x54.1cm

材质:纸本墨迹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石渠宝笈名画珍赏;三希堂法帖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例如他在三十九岁临摹了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送刘太冲叙》,临摹是任何艺术学习的重要基础,书法也不例外。沈荃留存后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临摹作品。比如他临摹米芾的诗帖,整体上看具有米书典型的欹侧之势但更加内敛,行与行之间气息贯通流畅,给人一种温润如云、谦谦君子之态,可谓形神兼备之作。

再来看一幅他的创作作品《桃李园序轴》与《行书浪淘沙词轴》,前者为行楷作品,字形端正典雅,大小均匀协调,用墨浓淡相宜,给人一种“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精神风貌。后者为其行书作品,在字形上有了明显的大小对比,用墨上浓淡对比也更加强烈,线条的粗细变化丰富,能够使人感受到其笔法的熟练与运用自如。

桃李园序轴

作者: 沈荃

大小:160cmx65.3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清代 沈荃 行书浪淘沙词轴

作者: 沈荃

大小:纵178.2cm,横44.3cm

材质:绫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从整体上看,沈荃的书法富含董其昌意蕴和米芾的结字体势,清劲秀雅,各具风神。沈荃还临摹了大量米芾的书作,存有《仿米芾苕溪诗》与《仿米芾天马赋》。康熙常常招其入内殿赐座,论古今书法。凡制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铭,辄命荃书之。每侍帝书,下笔即指其弊,兼析其由。圣帝深嘉其忠,所赐御宝不可胜记,名震天下。当时以能求到其书为荣。

仿米芾苕溪诗

作者: 沈荃

材质:纸本墨拓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艺术时期:清代

高士奇,与沈荃几乎同时,他生于顺治二年,小沈荃二十余岁,也是康熙朝颇负盛名的书法家,他精于赏鉴,凡是经他过目的书画作品往往会“声价十倍”。高士奇的书风也明显受到董其昌影响,以“气”化董,形成了“清秀简静、温怡可人”的书法风貌。如《东晋王羲之(传) 八十一行帖册》中收录其题跋作品,整幅作品有一种端庄、典雅、不可亵玩之态,结字法度严谨又轻松自然,书卷气跃然纸上。正如其在题跋中言:“纸墨古香。开卷可爱。时一取观。如论交于古人。胜对俗客。”古人书迹在他眼中十分可爱,而此时此刻,他亦成为我们眼中的“古人”。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正在于此,生生不息且历久弥新。

东晋 王羲之(传) 八十一行帖册(十一开)后副叶

作者: 王羲之 王文治 高士奇

大小:32.1x38.8cm

材质:纸本墨拓

作品类型:金石碑拓;中国书法;三希堂法帖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魏晋南北朝

他的另一幅行书作品《录张怀瓘论兰亭语页》,较前幅作品来看,更加生动活泼。这是张怀瓘的一则书论《用笔十法》之“随字变幻”,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例,阐述笔法贵在变化。此幅作品是高士奇55岁时所作,技法纯熟又颇具悠闲之态,婉转优美,为江村晚年精美小品之代表。

行书录张怀瓘论兰亭语页

作者: 高士奇

创作时间:1699年

大小:24x114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兰亭序》作为书圣王羲之的经典代表作,为历代书家所重视,有诸多版本存世,也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临摹本《兰亭序》流传。这则书论中论述《兰亭序》中的字形变化多端,全文从头到尾十八个“之”字各具特色,无一雷同。艺术的最大价值在于其不可复制性,也正因此《兰亭序》成为了后世书家心中的一座高峰。

玉枕兰亭序

作者: 赵孟頫

大小:14xcm34cm

材质:纸本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私人收藏

艺术时期:元代

汪士鋐在清初书坛中也颇负美誉,与姜宸英、笪重光、何焯并称“康熙间四大家”,也被看做是清康熙朝官样书风的代表。他在康熙三十六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汪士鋐少年时期读书十分刻苦且颇富才气,在书法的学习上注重临摹古代名书家法帖,后来主要取法褚遂良、赵孟頫等人,晚年开始学习篆隶。

行书鸥波片玉册-1

作者: 赵孟頫

大小:27.8x14.1cm不等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元代

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有一件《访颜鲁公八关碑近作轴》,是他的行书代表作,整篇看纵成行,布置疏朗有致,点画痩劲挺拔,粗细对比强烈,粗的线条不显臃肿,细的线条也富含力量。

行书访颜鲁公八关碑近作轴

作者: 汪士鋐

大小:134.5x44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另一件行书作品可以明显看出他取法褚遂良与赵孟頫,遒劲不失洒丽,有一种自然天成之姿。在《东坡评语轴》一作中,亦可见其取法褚遂良的痕迹,这幅行书作品较前两幅更加收放自如,浓淡对比相得益彰,空间分布亭匀得当。

行书东坡评语轴

作者: 汪士鋐

大小:91x50.9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汪士鋐的书法主要以行书与楷书见长,在其存世作品中行书较为多见。后人视其书为官样书体想必更多是指其楷书作品。在《明清名家书法楹联汇刊》中收录其楷书对联:“抚躬衔道义,接武在文章。”整副联上下字之间笔断而意连,气息贯通,甚至有些字还存在一些行书笔意,有一股君子正义之风。想必这也是汪士鋐在当时被推为“四大家”的原因,这就不难理解其书被视作清康熙朝官样书体的缘由。

明清名家书法楹联汇刊(十六开).实木夹板册页.第一册—二十一

作者: 汪士鋐

大小:30cmx17cm

材质:纸本墨拓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金石碑拓

艺术时期:清代

张照,字得天,号泾南、天瓶居士,上海松江人。他是清代康、雍、乾时期最重要的书家之一,更是乾隆朝官样书风的代表。张照也是清代帖学书法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考察清代帖学发展绕不开的一个关键人物。他还与松江地区的沈荃、浙江钱塘的高士奇、山东曲阜的孔氏家族均有姻亲关系。这对张照书法的学习与书名的远扬都有积极地帮助,张照的书法受到了清代康雍乾多位帝王的赞赏,尤其是乾隆皇帝对其书法十分欣赏与推崇,并在其逝世后为其敕刻了他生前的书迹,即《天瓶斋法帖》。

福田花雨楷书

作者: 爱新觉罗·弘历

大小:30cm×106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艺术时期:清代

乾隆对他的推崇在乾隆的一首怀念五词臣中有所体现,论张照曰:“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即今观其迹,宛似成于昨。精神贯注深,非人所可学……”乾隆称赞其为“羲之后一人”,可以想见张照在当时的书法影响力怕是非常人所及。

张照在十九岁时考中进士并入值翰林院,自此开始为官生涯。在此期间他参与一些书籍的编工作。到二十五岁,入值南书房,开始了与康熙皇帝的密切接触。他经常扈从康熙帝参加一些活动,在此期间其为人与书艺也得到了康熙的肯定。后来康熙去世到了雍正朝,其职位获得了快速的升迁。张照在乾隆朝主持编纂了两大书画类著作,分别为《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这次整理汇编对中国书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世了解与研究中国书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直到现在也依然为研究者所参考。

张照一生留下了诸多的书迹,从这些传世作品来看,张照取法颇为广泛,包括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孙过庭、李邕、钟少京、徐浩、颜真卿、柳公权、怀素、杨凝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张雨、董其昌、文徵明等古代有名的书家。可以看出张照学书注重临古、宗法经典的书学观念。

书御制虚受箴轴

作者: 张照

大小:76x85.5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张照的书法作品百余件,形制十分丰富,以长卷、册页、立轴最为丰富。通过分析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张照擅长多种书体,这些作品基本涵盖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在风格上,既有清新淡雅的书风也有敦厚沉稳的书风,能够看出张照是一位博学多能的书家。

 临米芾拟古诗轴

作者: 张照

大小:43.8x58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天津博物馆收藏有张照临摹钟繇的楷书作品《宣示表》,在气息与字形上基本贴近原作,这不仅能证明张照重视临古,而且十分重视临摹能力的修炼。除此以外,张照也大量临摹二王的书法作品,例如《张照临王羲之蜀都帖》《孝女曹娥碑》《心经》《黄庭经》《圣教序》和《鸭头丸帖》《府君帖》《洛神赋十三行》等经典作品。

临董其昌书栖真志轴

作者: 张照

大小:72.6x91cm

材质:绢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四、馆阁体兴盛

通过对以上清代不同时期的代表书家进行考察后,可以发现他们的一些共同特征:首先,他们借助书法之长获得了帝王的信任与欣赏;其次,他们都很重视取法书法名家与书法经典作品;另外,还可以总结出他们的书法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共同的书法风格,也就是被后人称之为“馆阁体”的书法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明董其昌杂书册 张照跋

作者: 张照

大小:27.3x30.5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一)“体尚正方”

因馆阁体多用于官方性质的应制之作中,因此对书写的主要要求就是“字画端楷”,因为工整的楷书能够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提高上传下达的效率;并且这有利于维护官方机构的正规性与权威性,比较符合清朝统治者的政治需求。试想大臣们如果在向皇帝进呈奏折时采用草书的话,会是怎样一番场景?草书变幻万千,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草书写法,甚至不同的两个字草法有时却十分近似,如此一来,怕是要大大增加了皇帝或各级官员的负担了。此外更重要的是,臣子们采用端正的楷书进呈奏折能够体现他们对统治者的敬畏之心,这有利于加强皇权的统一。

(二)经典化

通过对以上馆阁体书家书法作品的分析后,可以发现这些书法作品不论是在书写内容上还是书法风格的取法上,都明显呈现出向经典化靠近的的特征。他们所选择的书写内容多是儒家正统的内容。例如沈荃的作品中多为皇帝书写的应制诗、朱熹或程颐等理学家的经典之作;在风格的取法上也多是临摹晋唐名家的书法作品。高士奇在创作时直接选取的《张怀瓘用笔十法》更加说明他们对经典的师法。张照的书法作品中多御制诗作,例如《御制九日登高诗》《御制秋日泛舟西海是》《御制虚受箴》《御制芝兰曲》等。张照在书法临摹上更是能够凸显其取法经典化的路径,其临摹对象有魏晋钟、王,宋代苏、黄、米以及元代赵孟頫和明代董其昌等。

<<  滑动查看

书御制读陶诗卷

作者: 张照

大小:45x264.5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御制插秧吟轴

作者: 张照

大小:343.6x134.9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三)庙堂气
“庙堂气”一开始并不是专门用来形容书法作品的,而是儒家文化塑造的一种士人气质。“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的这种士大夫精神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庙堂气”。古代对文人的评判标准有三类:深沉厚重为第一,磊落豪雄为第二,聪明才辩为第三。第一资质才是庙堂之气,才可入阁拜相,后两种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杰出者,但缺少了稳定性、规范性、秩序性而不能成为第一等的行列。可见,庙堂之气更多的是一种伦理的、道德的指向。后来,“庙堂气”引入了书法审美的评价系统中,主要用来对正书做出褒誉,但也有许多行草书具有这种气象。书法中尤其以颜真卿为代表的雄强刚正为“庙堂气”之典型代表。

临唐宋元人书册(十开)之二 临唐颜真卿帖

作者: 张照

大小:21.2x28.1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具体可以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件作品中的“庙堂气”:一用笔中锋为主,法度严谨,骨力洞达,主笔坚实挺拔,点画沉着厚重、墨色饱满,充满力量感;二结构茂密、不偏不斜、不拘不散,有不可撼动之威。犹如一人,满腹经纶而不露形色,体不妄动、目不旁视、正襟危坐、不怒而威。三气象威严。指的是书法作品的整体章法像军队排兵布阵形成的一种威严、肃穆之气,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之感。

馆阁体书家的作品中不乏此类特征的作品,这主要是因其用途所决定的。他们往往表现出一种厚重、丰润之姿态,尤其是到了清代中期,书法作品开始普遍具有“黑、方、光”的书写特征。乌黑透亮的墨色、方整敦厚的字形与平滑光亮的线条共同构成清代馆阁体的主要特征。

关于清代馆阁体书法,多位学者认为它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限制了书家的个性。但受到时代的局限,学子们为了能够在科举中获得好成绩,只能顺应时代风气,采用考官们喜好的书体与风格。近些年来,关于馆阁体的实用价值开始被肯定,出现了一些较为客观的评价。有人认为馆阁体的兴盛对于书法的普及和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助于文献的保存与文化的传播。

我们不能站在现代化的视野批判当时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应该以客观眼光重新审视清代的馆阁体书法。进一步而言,也正是因为有清一代馆阁体的极端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清末民初书家的反思,出现了诸多书家向碑刻取法的倾向。在清朝政府严格的制度要求下,应试者就像带着一副副枷锁,但在枷锁之下,依然有人凭借着这副枷锁舞出了自己的精彩绝伦的舞蹈。

再过月余,便要迎来一年一度的高考盛况。遥想当年孟郊在登科及第后的飒爽英姿:“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是何等激动人心。数十年的积累与坚持全部倾注在这一场考试中。如今,书写的好坏虽不能从本质上决定考生的分数,但每每看到高考后所公布的各科状元之试卷,多是工整娟秀的卷面,实在令人心仪。


弘雅书房公众号长期接受投稿,

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明溪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