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红螺

 chh71 2024-05-20 发布于吉林

/Thomas's rppa whelk/
条目作者张素萍

张素萍

最后更新 2023-06-21
浏览 64次

新腹足目骨螺科红螺属的一种。又称红皱岩螺、强棘红螺、角皱岩螺。

  • 英文名称

  • Thomas's rppa whelk

  • 拉丁文名称

  • Rapana venosa

  • 又称

  • 红皱岩螺、强棘红螺、角皱岩螺

  • 新腹足目

  • 骨螺科

  • 红螺属

  • 所属学科

  • 生物学

地理分布

中国分布于从辽宁至福建沿海地区,南限为福建厦门,但数量较少。国际上分布于日本北部、朝鲜半岛、俄罗斯、红海及黑海等地。

形态特征

贝壳大,拳头形,个体较大者壳长可达170~180毫米,壳质坚厚。表面常有紫褐色螺带、花纹或斑点。螺旋部低,稍高起,占贝壳长度的1/4,体螺层特宽大,基部收缩。壳面有粗细略均匀的螺肋。在各螺层的中部和体螺层的上部具有明显的肩角,肩角上有结节或棘状突起,棘和结节突起的强弱在不同个体中常有变化。体螺层上有4条较粗壮的螺肋,以肩部的1列最强大,肋上具有结节突起,不同个体突起大小同样也有变化。贝壳呈黄褐色,通常具有紫褐色或红棕色花纹或斑点。壳口大,内部橘黄色或杏红色。外唇边缘有棱角,内缘有褶襞;内唇弧形,滑层厚并向外扩展,与发达的绷带共同形成假脐。前水管沟宽短。厣角质,褐色,核位于外侧(图1)。

图1 脉红螺形态图图1 脉红螺形态图

生物学习性

暖温性种类。生活在数米或二十余米的浅海泥沙、软泥或碎贝壳质海底中,幼体时常见于潮间带的岩礁间。外形有变化,贝壳肩角的棘和结节突起的强弱在不同个体中常有变化,通过观察发现湾内生长的个体棘较强,外海生长的个体棘弱。为肉食性动物,对滩涂贝壳养殖有害。

生活史特征

通常5~8月产卵,卵子包裹于卵鞘内,许多卵鞘粘连在一起,形似菊花状,附着在岩石或其他物体上。

经济价值

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中国北方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螺类。足部肌肉肥大,味鲜美,不但可食用,且有清热明目等药用价值。贝壳可化痰软坚,还可作为贝雕工艺的原材料。厣可清热解毒(图2)。

图2 市场上销售的脉红螺图2 市场上销售的脉红螺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齐钟彦,马绣同,王祯瑞, 等.黄渤海的软体动物.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

  • 齐钟彦.中国经济软体动物.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 齐钟彦,马绣同,楼子康,等.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