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树某课】小说推演课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昵称503199 2024-05-20 发布于湖北

  +

+

半树某课

第5期 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图片

断文司

推演课-背景介绍

断文司:诞生于历史缝隙,致力于回归文本的正确性与真实性。保护文本的存在真实。

学生以断文司司工身份展开文本探索,确保文本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不受别有用心之人干扰与破坏。

图片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水浒传》

小说推演课第二集——林冲审判案

文本背景分析:

      本课文取自《水浒传(百回本)》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章回体小说一大特色是标题概括该回主要内容。这一回是造成林冲上梁山的直接导火索,于全书而言也是关键剧情,内容简单易懂,语言略有陌生,而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环境“风雪”“山神庙”的分析。

       本课思路源于毕飞宇《小说课》。

本课位于高教社《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本单元依然围绕小说阅读的基本知识展开,辅以人物与思想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小说解读能力。

因此,本课的重心基于小说三要素的“环境”展开,兼顾人物分析与思想传达。

故,本文的环境作用落脚于:人物形象塑造、营造氛围、推动情节以揭示思想主旨。

因此,“风雪”“山神庙”成为本课探索中心。

图片

1.学生能体会环境描写对小说情节、人物、思想的作用与影响,并进行分析。

2.学生能围绕小说环境的细节展开分析,掌握一定的小说鉴赏方法。

3.学生能抓住小说人物的转变,体会其中反映出的文本思想。

教学重点:学生能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学会分析小说环境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生能借助细节掌握一定的小说鉴赏方法,并正确判断本文的思想价值。

(一)审判开始——林冲被判死罪。

幻想情境设置。北宋末年,一场审判,高堂之下,跪坐的是林冲。主理人的背后,并非大宋朝廷,而是掌管文本公理的“元老监”。

这场审理的背后有与断文司所对立的组织“未名楼”的影子。“未名楼”主张文本可塑可解,人人有权质疑文本,以理确文。

审判内容:林冲犯了杀人罪,应以命偿命。而林冲死,则《水浒传》破损,将隐匿于文林。林冲活,需踏上梁山,才能保下《水浒传》。

目前,由于林冲杀人案关键证据缺失,“元老监”命“断文司”开展调查,限时40分钟。

(二)审判一寻——关键线索

出示三份“断文司”被人盗走不知下落的卷宗。

其中有部分文稿遗失,或有被涂抹痕迹。

依据现有卷宗资料,司工们需推断遗失信息。

①林冲,身高八尺,号豹子头,于(春季)看守工作失利,导致(……),逃匿(……),途中刺杀(……)等(……)人。

②此时,(驿站)前(暴雨)肆虐,竟令(……),追查痕迹丢失大半,然而,这到底是(……)还是(……),着实说不清楚。

③店主笔录:“当时来我这小店,他点了一壶热酒,我还给他炙了盘牛肉,别的也就没什么了。哦,对了,大人,我还记得个(……),他还问我来着……大人,该不会是……”

司工补足、修改卷宗填空发现。

卷宗内容即是对文章内容梳理。其中,草料场、风雪、官差都是其中的重要信息,却莫名丢失或被篡改了内容。

讨论:是谁掩盖了线索?为何要掩盖线索?

掩盖目的:掩盖放火烧草料场嫁祸林冲事件真相,掩盖风雪环境。

(掩盖者:未名楼?真凶?高衙内?学生开放讨论。)

深入讨论:前者掩盖阴谋可以理解,为何进一步掩盖风雪?风雪带来了什么?

图片

(三)审判二思——比较篡改要点,析环境。

1.学生分析原卷宗线索与修改后卷宗线索,在篡改环境部分最大的区别之处。

①更换季节:冬季-春季

②更换天气:暴雨-风雪

2.学生讨论:如何发现差错,为什么春季、雷雨无法带来文本正确?

暴雨:势必无法放火烧草料场,后续剧情无法推进。

深入思考:换为风雪有什么变化?

风雪:进一步增加草料场火势,让局势无法挽回。

3.学生思考:风雪还带来了什么?详读卷宗处对于山神庙杀人的详细过程。

请学生朗读寻找到的线索。

最终得到答案。

风雪-带来恶劣环境,需要寻找地方避难,而此处最近只有山神庙可以避难。风雪过大导致需要用石堵住庙门,令差役等人不得不在庙门前躲避风雪,以致讨论时被林冲所听见,暴起杀人。

获得完整作案细节与犯罪动机后,林冲确实符合所有杀人推断,确实是杀人凶手。

得到推演工具①:环境的部分作用。

环境作用①: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四)审判三定——是否执行林冲死刑?

情境延伸:“元老监”在得到相应卷宗情报后,请查案的“断文司”们继续进行心证推断。该心证推断将影响林冲的死刑推定。

两方讨论。正方,林冲应为杀人罪接受死刑;反方,林冲不应被判死刑。(如有他方则进一步说明观点与理由。)

推定由学生展开。教师适当围绕北宋末年背景予以引导。

正方:符合公理一说,属于社会普适价值公识。

反方:环境造就结果,并非林冲想杀人而是不得不杀。

教师引导1:杀人应有惩罚。

教师引导2:真相还有另一种可能。

获得推演工具②:环境的部分作用②。

环境作用②:交代背景、渲染气氛、配合文章内容体现思想主旨。

(教师强化:环境并非只指小说内自然环境,更有社会环境、小说外环境等。)

(五)审判四翻——林冲有罪裁定。

(预设:学生站在反方公理角度思考。如偏向正方,则需教师进一步引导回断文司的职责。)

保证林冲性命,才能让《水浒传》进一步续写,不然《水浒传》将隐匿于文林之中,永不见天日。

教师引导3:卷宗提示。既然被篡改了,那是否为另一种真实?只要结果合理,是否可以为另一种可能?(暴雨天,林冲未杀人,是其他人动的手,无法追查痕迹——引导提交另一份可能性卷宗)

教师引导4:林冲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关注《水浒传》在风雪山神庙一回的后续。

引导学生关注《水浒传》全书。

有罪推定。林冲有罪,但罪不至死。揭示最终林冲结局。

在司工们的努力下,林冲以另外一种形式得到了惩罚。他被绑了吊在门楼底下。预知后事如何,且自听《水浒》分解。

图片

  -Haiftree-  

半树之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