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松学经穴】人体十四经之:膀胱经的临床运用

 xilianxilian 2024-05-20 发布于河南

足太阳膀胱经(67个穴)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于巅顶(百会)。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络脑,向下至项部,沿着肩胛内侧,夹脊柱,抵达腰部,进入体内,络肾,属膀胱。腰部的支脉,向下经过臀部,进入腘窝中。后项部的支脉,通过肩胛骨内侧缘下行,经臀部,沿着大腿外侧后缘,与腰部支脉在腘窝相合,从此向下,通过腓肠肌,经外踝后,沿着第5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交足少阴肾经。

编者按:

十二条正经,加上奇经八脉中最重要的任督二脉,构成了人体最重要的十四条经脉。


对于初学者,不管是用按揉刺激的手法,还是用针刺、艾灸,都需要了解这些经络穴位的基础性格,才能准确循经取穴。这个系列,就给大家好好捋一捋,使之尽可能成为初学者随时可以参考的工具书。

根据子午流注的概念,十二经脉的气血从肺经开始,肝经结束。前面讲了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今天我们进入膀胱经......

图片

膀胱经,能治疗与膀胱相关的疾病,以及膀胱小肠经循行线路上的痛症,如腰背、下肢疾病等。

本经共有67个穴位,其中有49个

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因此,它的治疗范围涵盖了头、项、目、背、腰、下肢部及神志病,同时也可治疗与其背部腧穴所主相关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可以说,从外感病,到颈肩腰腿痛,到脏腑病,到泌尿生殖系统,到神志类疾病,统统都是它的菜。

图片

一、头、项疾病:

眉棱骨痛、头痛、颈项强痛等。常用穴位天柱、昆仑、申脉、金门、京骨、至阴

眶上神经是三叉神经的第一支,从眉头的眶上神经孔发出。眶上神经痛主要表现为上眼眶疼痛,中医称之为“眉棱骨痛”。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行经过眉头,它的攒竹穴就位于眶上神经孔处。足太阳膀胱经的昆仑穴位于外踝与跟腱之间,是治疗眉棱骨痛的特效穴。还可以取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穴治疗本病,是“病在头取之足”的最好体现。

头痛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病因复杂,根据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在外感方面,无论太阳伤寒(表实),还是中风(表虚),都可见到头痛,且以头痛、项强不适为特点。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若膀胱腑病影响经气运行,不通则痛,可能表现为头部疼痛。如膀胱瘤患者,就可能表现为排尿时头痛、头晕。

临床上,一般将前额痛归属阳明,巅顶痛归属厥阴,后头痛归属太阳头痛,侧头痛归属少阳,治疗则选取相应经脉的穴位为主。然而,除了足阳明经仅到达额角、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外,足太阳、少阳经脉均从前额行至枕、项,所以此二经穴位可以治疗各个部位的头痛。如《甲乙经》记载至阴穴主治“头重”、“项痛”,临床上可以取至阴穴治疗多种头痛。

枕神经痛以枕骨下和后头部疼痛为主,疼痛自枕骨下区向后头皮放射,严重时常伴眼球后疼痛、偏头痛。申脉位于外踝尖直下的凹陷处,对神经痛效果显著。这里有取象比类的概念,踝骨下沿跟枕骨下沿可以类比。

二、目、鼻疾病:

目黄、迎风流泪、眼睑瞤动;鼻塞、鼻渊、鼻出血等。用穴位为睛明、通天、肺俞、肝俞、昆仑。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在经脉病候中有“泪出”,病因气虚,不能约束泪液,故见泪出,迎风加剧,故又称“迎风流泪”。

眼睑瞤动系由眼睑部肌肉痉挛所致,可能只是局部的,也可能发展为整个面部的痉挛。足太阳为“目上纲”,足阳明为“目下纲”,也就是说上下眼睑分别与足太阳、阳明经筋有关。申脉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跷脉,阴阳跷脉亦止于目内眦,针刺申脉穴治疗多例眼睑瞤动,效果显著。

根据藏象理论,肺开窍于鼻,但从经络循行分布看,手太阴肺经与鼻没有直接联系,反而手足阳明、足太阳及督脉与鼻的联系最密切。针灸治疗主要是以经络循行为基础的。在《甲乙经》中,足太阳膀胱经委中以下共14个穴位,其中9个穴位主治鼻病,如至阴主治“鼻衄”、京骨主治“鼽衄血不止”、昆仑主治“鼽衄”等。此外,通天穴位居头巅之上,鼻气通于天,本穴主治“鼻窒,鼽,衄,喘息不得通”,故名通天。临床,针刺或按摩通天穴,对急性鼻炎效果显著,常能立即使鼻气畅通。对慢性鼻炎可以延长留针时间,如数小时或1天,以增强刺激,提高疗效。

鼻衄除了见于多种鼻或全身性疾病外,有时也可见于感冒,特别是小儿或体质盛实之人,常常在鼻出血之后病情反而好转,热退身凉,这是因为血汗同源,出血相当于出汗,古人又称为“发红汗”。

三、腰背、下肢疾病:

腰骶痛、膝膑肿痛或屈伸不利、腓肠肌痉挛、足背肿痛,下肢痿痹等。常用穴位为天柱、委中、次髎、秩边、承山、昆仑、申脉、金门、京骨。

足太阳经覆盖了整个背部,若经气阻滞不通则腰背疼痛。腰痛的原因很多,如扭伤、劳损、坐卧湿地等。此外,外感病中也可见腰痛。

委中是治疗腰背痛及下肢痿痹的要穴,《四总穴歌》概括为“腰背委中求”。腘窝部位血管表浅且粗大,很容易放血。《内经》中就记载在腘窝部放血治疗多种病症,故又有“血郄”之称。

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它的路径与足太阳、少阳经脉在下肢的循行分布基本吻合。坐骨神经痛时,沿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部发生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这些症状在大腿拾高时会加重,治疗上可选取足太阳、少阳经脉穴位治疗,如大肠俞、秩边、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等。

四、外感病:

外感风寒、风热等表证。常用穴位为通天、风门、肺俞、委中、至阴。

感冒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咽喉肿痛、恶寒、发热、头痛等,,病程一般7~10天。但是,有些感冒病人可能没有任何上呼吸道的症状,而是表现为恶寒、无汗、头项强痛或周身疼痛、脉浮紧,或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张仲景《伤寒论》将上述外感病辨为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也就是说有些感冒类型与足太阳膀胱经有关。

背属阳,在十二经脉中只有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后背,并且有两条外行线,所以足太阳膀胱经又有“巨阳”之称。风为阳邪,无论风寒还是风热,一般都首先侵袭人体的上部,特别是上背部。邪气从后背侵袭,太阳首当其冲,感冒初期的最常见症状就是上背部怕冷、恶风,所以足太阳膀胱经又被称为六经的“藩篱”。因此,临床上治疗感冒时,不能拘泥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名,若辨证为太阳伤寒或中风,则应当从足太阳膀胱经论治,如金元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刘河间“治太阳中风,刺至阴出血”

五、膀胱、肾病:

癃闭、遗尿、肾绞痛等。常用穴位为肾俞、膀胱俞、委阳、委中、至阴。

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也能够治疗膀胱、肾的疾病。委中和委阳均位于腘窝处,分别是膀胱和三焦的下合穴,都可以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内经》谓“病在脏者取之井”,点刺至阴出血可以调节膀胱与肾脏的功能,能通利小便,治疗尿潴留。

前列腺增生为常见的男性老年病之一,临床表现为排尿困难和尿潴留,故属于中医学的“癃闭”范畴,多由老年肾气虚惫,命门火衰,不能鼓舞膀胱气化或因湿热下注膀胱,阻遏膀胱气机而致病。在辨证上,该病的病变部位多在肾与膀胱。

肾绞痛多为小结石向下移动引起肾盂、输尿管痉挛所致。临床表现是一种突发的刀割样剧烈疼痛,从腰部开始沿输尿管向两大腿内侧、外生殖器放射,疼痛呈阵发性,一般持续数分钟,亦可长达数小时,并伴有恶心、呕吐,有时病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呈虚脱状态。故肾绞痛发作时如何迅速止痛显得尤为重要。针刺委中可以理气止痛,治疗因结石刺激引发的肾绞痛,可以使疼痛即刻得到缓解,一般只需30秒~5分钟,且无任何副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排石作用。指压委中穴,也同样可以起到缓解绞痛的作用。

肾俞穴是治疗肾脏病的主要穴位。肾虚尿频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症,擦肾俞法治疗本病,简便易行。方法是在临睡之前,垂足坐于床上,松开腰带,平心静气,舌抵上腭,眼神注视头顶,提肛收腹(尾椎骨向前兜)。这时,用两手掌摩擦两侧肾俞穴各120次,多则效果更佳。

六、妇产科疾病:

难产、胎位不正等。常用穴位为至阴、昆仑。

在古代,难产是危及产妇及胎儿生命的主要因素。至阴穴位于足小趾的外侧端,它既是足太阳膀胱经的最后一个穴位,又是足少阴肾经的起始处。胞宫位于膀胱、肾之间,艾灸至阴穴通过激发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又可直接调整足少阴肾经之经气,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又可沿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传导至腹部胞宫,促进子宫收缩。

案例:有产妇宫缩出现12小时后,仍难以正常分娩,遂取如皂核大艾炷灸至阴穴,先左后右,各灸完7壮开始宫缩,胎位下降约三指,再继灸左至阴7壮,未及灸右脚即开始生产,胎儿顺利娩出,母子皆安。说明艾灸至阴穴确实能增强子宫收缩,促进分娩。

胎位不正是指妊娠30周后,胎儿在子宫腔内先露出的部分不是头部,而是胎儿的其他部分,以臀位最常见。现代科技手段能够很容易地发现胎位异常,并且适时地实施剖宫生产。剖宫产毕竟会对母婴造成一定的伤害,探寻安全有效的矫正胎位手段,促使孕妇自然分娩,才是治本之策。

如前所述,至阴穴有催产作用,在过去几十年,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一般以横位成功率最高,臀位次之,足位较差。

灸治方法:用艾条温和灸双侧至阴,每次20~30分钟。灸时取靠背坐位或仰卧位,松解腰带,排空小便,早晚各1次。如温度适当,被灸者可感到有热气沿小趾循足上行,部分病人可感觉到胎位有转动感,一般1~5次即可矫正胎位。最理想的纠正时期是孕28~33周,复位后不易复发,但亦有在临产前成功矫正胎位者。

除了艾灸外,人们也尝试使用其他一些方法刺激至阴穴矫正胎位,如针刺、激光照射、王不留行按压等,均可矫正胎位。在至阴穴贴敷生姜泥也是一种简便实用的矫正胎位手段,方法:取新鲜老姜捣成泥状,,睡前贴敷双侧至阴穴,然后用塑料纸包好,防止干燥,每晚可更换1~2次,使姜泥保持潮湿状态,治疗第2天到门诊复查,直到胎位转正为止,疗程最长7天。治疗期间,病人除感到局部烧灼及胎动增加外,无其他不适症状。

七、五脏六腑病:

常用穴位为十二背俞穴。

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分布着十二个背俞穴。它们的位置与相应内脏的位置大致相水平,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殊部位。这些穴位不但主治相应脏腑的病症,还主治与脏腑相关联的组织器官的病症。如肝开窍于目,所以肝俞既主治胁肋胀痛、黄疸等肝脏病症,也主治目赤肿痛、目视不明、夜盲等眼病。

背俞穴是一组十分重要的特定穴,,临床应用的难点在于如何准确定位。要想对每个穴位进行精确定位,还必须结合穴位诊断。因为当胸腹腔脏器发生病变时,经常会在相应的背部穴位上出现压痛、结节等阳性反应点。通过对这些反应点的探查,既有助于诊断疾病,更是精确定位背部穴位的最佳方法。

比如当肺脏发生病变时,由于病灶在肺的上、中、下位置的不同,在后背部出现阳性反应的部位也就会有所不同,而不是仅仅局限肺俞穴。因此,在治疗肺脏疾病时,必须结合症状部位、胸片检查等,在背部的相应部位查找最敏感的反应点,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此外,还可以将各脏腑的背俞穴配合应用,加强刺激,提高疗效。如通过将肺、心、肝、脾、肾的背俞穴同时应用,不是着眼于针对某一脏,而是整体调节五脏气机。由于针刺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因此五脏之背俞穴合用,可以使五脏气机趋于平衡,提高机体功能。比如:膈俞为血会,有活血养血之功,主治血分的诸多病症。将膈俞与五脏俞合用可以起到气血双调的作用,这种配穴处方阴阳双调,气血并治,其作用更全面,特别适合于多个脏器同时发生病变以及虚实错杂的情况。

在治疗方法上,由于背部距离内脏很近,即使斜刺也有风险,加之背部的腧穴位置不容易准确定位,因此以灸、贴敷、拔罐、刮痧、按摩(如捏脊疗法)等大面积刺激方法更加适宜。有报道采用“大灸疗法”,即在后背督脉及膀胱经穴位上施行大面积的间接灸疗,治疗虚弱久病,沉疴痼疾,效果显著。

八、神志病:

癫、狂、痫、失眠等。常用穴位为五脏背俞穴、昆仑、申脉、京骨。

人体的神志活动主要与脑、心有关,脑为元神之府,心藏神。足太阳膀胱经入络脑,其经别散之心,因此,足太阳膀胱经的许多穴位都主治狂、癫等神志病。根据《甲乙经》记载,足太阳膀胱经委中以下的14个穴位中,有12个穴位主治癫、狂、痫病,特别是申脉、金门、京骨等穴位。

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跷脉,阴、阳跷脉亦入脑中,《甲乙经》说:“癫狂,互引僵仆,申脉主之,先取阴跷(照海穴),后取京骨。”就是将阴、阳晓脉的交会穴及京骨配合应用,达到协调阴阳,宁心安神的目的。

九、肛门疾病:

痔疮、肛裂、肛门湿疹、肛门手术后疼痛等,常用穴位为大肠俞、八髎、秩边、承山、飞扬。

痔疮是最常见的肛门部疾病,痔核生于肛门内的为内痔,生于肛门外的为外痔,内外兼有的为混合痔,一般以外痔多见。

足太阳膀胱经之经别“别入于肛”,是十二经脉之中唯一与肛门有联系的经脉。《灵枢·经脉》则把“痔”列为足太阳膀胱经是主所生病的第一症

除了肛门附近的八髎、会阳、秩边等穴位外,承山是循经远取治疗肛门疾病的最主要穴位之一,许多古代歌诀都有所提及。现代临床上也有许多独取承山穴治疗痔疮的报道。



如果想从脏腑的角度,了解更多膀胱的知识,可以参考阅读:

膀胱是实实在在的小弟,咱就是排水管道 (学辩证之:脏腑辩证. 膀胱篇)



文章部分内容参考自《经络入门》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