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写贾谊论,本以为是褒贬其人,其实是给不受重用的你一个忠告

 昵称503199 2024-05-21 发布于湖北

汉文帝时期,梁怀王骑马摔死以后,他年仅三十三岁的老师贾谊哭了一年,抑郁而死。几百年后的宋仁宗时期,有一个大文豪苏轼专门对贾谊这一行为进行了驳斥。他认为贾谊是不该死的,甚至他还搬出了孔孟两位圣贤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苏轼之所以驳斥贾谊,是因为贾谊的死另有因由。

图片

贾谊出生在洛阳,年纪轻轻就才华横溢,一眼就被汉文帝看上,一时之间汉文帝对他言听计从,他的官升得也很快。可是好景不长,他的宠爱遭到了位高权重的大臣妒忌,这些人一起到汉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汉文帝刚上位不久,还是个本来就是大臣们当傀儡用的皇帝,他威信也还不够,不敢跟大臣对抗,就只好“牺牲”并疏远贾谊,把他贬到长沙做长沙王太傅去了,后来他又被改做梁怀王太傅,职位并无升迁。

贾谊觉得怀才不遇,在梁怀王死后不久就郁郁而终。

其实后世很多人对于贾谊的怀才不遇存在争议,认为孝文帝是因为太爱惜贾谊,才暂时将恃才傲物锋芒毕露的贾谊远迁的。后来更是让贾谊做了自己最喜欢的儿子梁怀王的老师,而梁国又是个战略要地,可见孝文帝对贾谊是十分爱护的。但是贾谊看不明白,他只看到孝文帝因为谗言远离了自己,故而像个被抛弃的怨妇那样,整日唉声叹气,最终郁郁而终。

苏轼倒是没有明说这一点。但他认为贾谊错了

为什么错了呢?因为贾谊放弃得太过于轻易了。他用了两个人来做论据。一个是孔子,一个是孟子。

孔子周游列国,就是为了做官宣扬并实现他的主张,尽管从来没有人采纳他的主张,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放弃。因为他觉得总要试一试,万一真的有一个国君采纳他的主张他就算是得偿所愿了。

孟子在齐国做官,主张不被重用,他就气愤得离职不干了,但是还是在齐国自己的住处等了三天,想着万一齐王想通了,又想用他了却找不到人怎么办?

孟子离开齐国,有人问他是不是不开心?他说,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谁还能做这些事情呢?他不用我是他的损失!我为什么不开心?

图片

苏轼认为,孔子和孟子都是古今公认的圣人了,他们两个人一直在推行自己的主张也从来没有被重用过,可也并没有因为才能不被重用就郁郁寡欢什么的,也没有对国君有什么不满的。他们从来不愿意放弃,总是希望着那么一丝被重用的可能。而当他们尝试过一切可能之后自己的才能还是不被重用,他们只会觉得这些个国君果然都是脓包,却不会抑郁。

贾谊不同,贾谊第一次被贬到长沙,就嫌弃那个地方湿气重,感觉自己的死期快到了。看见一只猫头鹰飞到自己的座位上,又觉得是不好的兆头,感觉自己就快死了,还专门为此作了一篇赋,说什么”野鸟入处兮,主人将去。“意思是,有野鸟飞到了他的住处,他就要死了。

现在的心理学中有一种叫心理暗示,一个人常常暗示自己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贾谊的这种人之将死的认知使得他整个人从精神到肉体都是丧的,自然就比较容易体虚,慢慢终结自己的生命。

苏轼觉得他就算不受重用也应该内心豁达,一时不受重用不代表一辈子不受重用。况且,贾谊很多的主张最后都是被采纳了的。

比如他主张改变秦国天子以黑为主的衣服颜色,改用黄色。采用五行、创设官名、定制度、变礼法等。这些都是慢慢渗透到了后来的制度里面的东西可见都是真正实用的。而贾谊却因为一时不被重用就抑郁至死,白白浪费了自己一身的才华。

图片

其实苏轼不仅这么劝贾谊,他自己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苏轼一生都被贬来贬去,可他无论被贬到什么地方他都能安之若素,并且不管他被贬的地方环境多么恶劣都能立刻着手治理。

我们现在看到的海南是天涯海角、人间仙境,但是在苏轼那时候却是个鸡不生蛋,鸟不拉屎的贫瘠之地。苏轼到海南之后把那里当成自己的第二个故乡,直接就办起学堂来了,很多人都慕名而去。可以想见,苏轼一生都没有放弃过自己,他有才华但是从来不吝惜,走到哪里就把自己的才华播种到哪里。

苏轼的《贾谊论》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看似在惋惜贾谊,批判贾谊,其实就是在表达一个观点: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失去希望,要等要尝试也要忍。

在我看来,苏轼的观点到现在依然不会过时,很多人就常常抱怨在公司不受重用啦,一有不愉快就抱怨个不休啦。其实抱怨,是最要不得的,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不仅影响自己也容易影响身边人,这样无论对自己的精神还是身体都容易造成伤害,贾谊就是个很现实的例子。

像苏轼这样无论处在什么样的逆境之下都能泰然处之的话,就算一时不被重用至少开开心心的,多好!

图片

本文资料引用:

1、司马迁《史记-屈原贾谊列传》

2、苏轼《贾谊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