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一样的称呼, 不一样的情感。 ——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的人物

 昵称503199 2024-05-21 发布于湖北

    叶嘉莹说:“辛弃疾被称为最会读书的人。”他博览群书,作品中经常运用大量的典故,每个典故都是带着他的生命和感情,信手拈来,娴熟自然,天衣无缝。在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运用了五个典故。称呼的方式各有不同,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我们先看上阙。上阙出现了两个名字,一个是孙仲谋,一个是寄奴。我们都知道称呼一个人的字的时候,往往是对人表现一种尊敬。作者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作者称呼孙权为什么称呼孙仲谋呢?从《京口北固亭咏怀》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找出答案。“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羡慕的是人家年纪轻轻就可以带领千军万马,不断征伐,统一中国。东吴和南宋具有相同的情况,南宋王朝是一味的苟安求和,而东吴在孙权的领导下,坐断东南战未休。对于想打回老家的辛弃疾来讲,孙权的人生,就是一个昂扬激情的人生,那是心中的标杆儿,那是心中的榜样。

一般来讲,称呼小名儿往往是对别人的一种蔑视。许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在上阙中,作者对刘裕也是羡慕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那为什么不称呼武帝而称呼寄奴呢?谢章铤(清代诗人大学问家)在《赌棋山庄词话》中说:学稼轩要于豪迈之中见精致。这恰恰是作者匠心独运之所在。是作者从别人口中听到的,“人道是”点明玄机。可能此时此刻就有人站在辛弃疾的旁边,指着远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说那是寄奴曾住的地方,没有恭敬,在这些人眼中,只是说久远的故事,一切烟消云散,说是还有一点点遗迹,其实和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没有遗迹一样,这一精致的勾勒,道尽了辛弃疾内心深处无尽的苍凉:英雄不再,英雄落幕!

    下阙一共提到了三个人物:宋文帝刘义隆、北魏孝文帝拓跋焘、廉颇。作者称呼宋文帝刘义隆的时候,提到的是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作为当权者,不用心准备,就轻启战端,想建立像人家霍去病一样的不朽功绩,所带来的恶果,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理想未成的悲伤,更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烽火扬州路”,最繁华的春风十里扬州路,也变成了“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战场,给无数的家庭带来灭顶之灾。更可怕的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民族归属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失败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失败,作为当权者,一举一动皆关人命,皆关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不得不慎。北魏孝文帝拓跋焘,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但是在辛弃疾眼中,这些游牧民族,历史上不断的攻击中原民族,如金人,是外来政权。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厌恶和反感。称呼“佛狸”,就像三国演义中称呼曹操为曹阿瞒一样,语气中带有蔑视。至于廉颇,作者用廉颇自比。称呼名字就合情合理。虽然他已经65岁了,但是他还想像廉颇一样,为国效力,建功立业。与廉颇不同的是,廉颇有赵王记挂,而自己无人问津,语气中带有无尽的苍凉和落寞。

    品味这些小细节,我们好像才会慢慢的走进作者的内心,才会慢慢的读懂辛弃疾。不一样的称呼,不一样的情感,我们一起细细体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