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位中医名家谈胃溃疡的治疗效方

 华华YHBH0207 2024-05-21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图片

岐黄国医在国学中具有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地位,乃国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华夏儿女的智慧,在上下五千年的进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各个时代历史进程中保驾护航,抵御和战胜灾害,才使得华夏民族繁衍昌盛至今。在这漫长的历史洪流中也积累且沉淀了大量的医学文明而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每天分享岐黄国医国术,为其传承发扬光大,更好的造福人类。

图片

祝谌予:钟乳石方治胃溃疡
作者/祝谌予

钟乳石方对治溃疡病有良好的疗效,临床上经过反复的摸索,得出钟乳石方的适应证,对寒热错综,虚实挟杂,脾胃不和的溃疡病,确有良效。

钟乳石方:钟乳石30克,黄柏10克,肉桂5克,蒲公英30克,甘草6克。

方中钟乳石甘温入肾,温阳以暖脾,安五脏、补虚损。肉桂辛甘大热,入脾肾两经,温肾阳,暖脾土,除冷积,通血脉。

现代药理研究,肉桂皮油可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功能,并可缓解胃肠痉挛,起到止痛的作用,黄柏苦寒入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滋肾降火。蒲公英苦甘寒,入肝胃二经,清热解毒且有健胃作用,临床报导有用单味蒲公英治疗溃疡病,有促进溃疡面愈合的效用。甘草味甘平,补中健脾,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五药合用,苦寒泻热,辛甘散寒,寒热并调,补虚扶正,以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

临床遇到一位干部患胃溃疡十余年,胃脘痛反复发作,喜冷饮但饮冷即痛。请我诊治,给予钟乳石方治疗,一个月后欣然告云:“您老为我治疗溃疡病,何以连同我阳萎之疾一并治愈了呢?”可见其方,机理可究。

章次公:治胃治肠,独创一格

整理/缪正来

独创方:

功能治疗溃疡病,药用凤凰衣、玉蝴蝶各30克,轻马勃、象贝母各20克,血余炭、琥珀粉各15克,共研细末,每服2克,一日3次,食前服。

这张验方之制,既不效仿古人,又不同于流俗。

凤凰衣可用于治疗淋巴结核、溃疡不敛,它是先生治疗溃疡病的常用之药。玉蝴蝶善治肝胃气痛、疮口不敛,还有补虚、宽中、促进食欲之功,其与凤凰衣同用,起协同作用。马勃既能止血,又能疗疮。象贝母具有清热泄降、医疮散结之功,对于溃疡病之胃痛吞酸,尤为适当。琥珀不仅为镇惊安神药,而且有化瘀止血疗疮治痈作用。血余主要有消瘀止血作用,与琥珀同用,治溃疡病出血极佳。

消化性溃疡论治

作者/姜春华等

姜春华论

我对消化性溃疡之疼痛剧烈,遇寒而发者,常用制川乌6克,肉桂3克,乳香9克,九香虫9克,高良姜6克,常可应手取效。

有的病人脘痛彻背,背痛彻胸,可用全瓜蒌15克,薤白头9克,太子参9克,我体会太子参补的作用不大,对胸膈痞闷效佳。

消化性溃疡见有腹胀者,轻的用藿苏梗,重的用大腹皮和子各9克,我体会川朴用于腹胀效不佳,只好用于胸闷。

吞酸者,常用煅瓦愣12克,煅牡蛎15克,一定要打碎用,用整个的效不佳。应用中药抗酸,药量不宜过大,不然反使胃酸过多,我曾遇有些人因服抗酸剂过多(各60克),而致通宵不寐,以后予以减量即好。另,白螺蛳壳抗酸作用也佳,最好用农村土墙上之白螺蛳壳,因年久松脆,易于捣碎溶解而起效。

口苦内热者加黄芩9克,川连3克,山栀9克。有舌紫、痛处拒按、黑粪等瘀血见症者,常用生川军9克,刺猬皮9克,䗪虫6克。

对有嘈杂者,可用白扁豆、山药、麦冬以养胃为主。噫气不除者加旋覆花、梗各9克,藿苏梗各9克;便秘加望江南15克,瓜蒌仁9克。

消化性溃疡处于缓解期,我以扶脾养胃、和中理气之六君子汤加减为主。

脾胃虚寒加黄芪12克,高良姜6克;中气不足加升麻6克,柴胡9克;肝气郁结者加柴胡6克,白芍9克,广郁金9克。

以往曾治一张姓农民,宿有胃溃疡,因天热饮冷,遂致胃寒剧痛,曾注射杜冷丁亦少效,余用制川乌6克,肉桂3克,高良姜6克,乌药9克,一剂而愈。

又治一教师,胃痛持续年余,再药罔效,钡餐检查诊为胃溃疡及胃粘膜脱垂症。痛有定处,如锥刺刀割,胃部坚硬拒按,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脉弦涩。久病入络,瘀血内停,药用丹参、当归、桃仁、三棱、莪术、九香虫、刺猬皮、五灵脂、生大黄各9克,红花6克,乳香、没药各15克,全瓜蒌12克。药后得畅便3次,胃部坚硬感消失,服5剂后胃痛已止,大便转黄,原方去大黄,续服七剂而愈。

另一干部,患胃及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脘痛近2月加剧,食后胀满,嘈杂灼热,泛恶吞酸,口苦便秘,舌苔黄厚腻,脉数,用藿香、佩兰、黄芩、枳壳各9克,苍术、茯苓各12克,川朴花、川连各3克,苡仁、瓦愣子、白螺蛳壳各15克,望江南30克。7剂后胃痛吞酸大减,大便得通,原方去佩兰加蔻仁。续服14剂,诸症消失。

从前陈嘉庚先生取经验方良附丸赠送病人(香附子、高良姜水泛为丸),用之颇验。我下农村时所见胃痛多为虚寒型,亦用此丸,颇获良效。

何任论

消化性溃疡在许多情况下,可归属中医肝气犯胃范畴。其临床症状可见胃中嘈杂、灼热而痛,伴两胁痛或胀、性情暴躁、不思饮食、嗳气吞酸、口干咽燥、口渴心烦、干呕呃逆、唇红、舌红少苔甚则光剥、脉细数等。

肝气之所以能犯胃,往往与肝阴不足有关。导致肝阴不足常见有几种情况:其一,肝气郁而化火伤阴;其二,过食辛燥之品;其三,肝血虚进一步发展;其四,肾阴亏损引起,即水不涵木。由此而肝失柔和之性,疏泄不调,从而横逆犯胃,造成胃脘疼痛。

临床上这种胃痛也往往受情志刺激和过度劳累而发作。可见其病本为肝体失涵而肝用失调。

在施治上不同于肝胆实火犯胃,肝胆实火犯胃宜用辛散和苦辛药物。然而肝阴不足,肝气、虚火犯胃不能用此法,否则更伤阴液,倍伐肝气,必须柔其体而制其刚,一贯煎为其理想方剂,方中生地、杞子补肾,即“虚则补其母”;肝体不足,肝用偏颇,当清金以制肝,用沙参、麦冬;当归补血;川楝子以制肝气之有余,使肝体得柔,肝用不悖,胃腑即安。搜索关注国学髓公众号了解更多内容。

然而,由于肝体不足,肝之疏泄功能被损,故疏肝之品亦当随证加之。疏肝之品往往易劫肝阴,所以应选择既疏肝又不伤阴,既理气又和胃之品,如绿梅花、生麦芽、佛手片之类。处方时常用生地黄24克,北沙参9克,杞子12克,当归9克,麦冬9克,川楝子9克,玫瑰花3克,绿萼梅4.5克,治肝胃阴虚,肝气犯胃型消化性溃疡,收效颇为理想。

若有吐酸加海螵蛸9克,煅瓦愣子12克,若脘胀、纳差者又加砂蔻仁各2克。蒲公英一味,据我临床体会,既能清热,又能养阴,也常可加入。

痛虽责之胃,病机却不能不涉及肝脾,论治自需从肝脾胃着眼。

临床体会,胃脘痛迁延经年,每有蕴热,辛燥之品万难合辙。然痛必气滞,肆意寒凉,气机更碍,且肝失疏泄,脾胃升降乖常,清无所归,浊无所降,是以脘腹胀满与噫嗳酸苦等症并见。太仓热扰,甚至耗阴损络,或嘈杂,或燔灼,或便血,虚中夹实,病变蜂起。

余于斯证,独宗吴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说,主张寒温相适,升降并调,营阴兼顾,虚实同理。适寒温,恒取苏梗之辛香微温,“敛木气横逆,散肝经郁滞”,配黄芩、连翘之苦寒清热,“入胃以和胃阳而与脾阴表里”;调升降,恒取柴胡之轻举畅达,“引脾胃清气行于阳道”,配旋覆、代赭之和胃降逆,“雜其阴气,宣发胃阳”;顾营阴,恒取丹参之和营活血,配芍药、甘草之甘酸化阴,缓急止痛,“行营气而泻肝木……和逆气而补脾土”;理虚实,恒取孩儿参之健脾安中,配香附、枳壳之理气除满,“气顺则胸膈利”。

上列药物,分之似嫌支离无序,合成汤剂,实为芍药甘草汤、旋覆代赭汤、香苏散、柴胡疏肝散诸方之复合,温凉通补,堪符衡平之旨,庶几缓缓图功。

此外,忆昔参加农村卫生工作时,尝拟订一方,采用炒白术30克,炒白芍30克,水炙甘草6克,浙贝母30克,制香附20克,炒枳壳15克,川楝子30克,砂仁15克,凤凰衣9克,食盐30克,十味共研细末为散。搜索关注国学髓公众号了解更多内容。遇胃溃疡、疼痛泛酸病人,嘱依方配制,日服二次,每次一汤匙,温开水调送。止痛颇灵速,屡试屡验,供医者参考。

张羹梅论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比较复杂,临床证型可分很多,但简而言之,从整体论,消化性溃疡病久必虚,一般以补为主。我常用下方治疗,党参12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白芍15克,甘草15克,姜川连3克,吴萸1.5克,瓦楞子30克,苔腻加半夏9克,陈皮6克。

如舌红脉数,有阴虚表现,以养胃阴为主,方用石斛15克,太子参12克,冬术9克,茯苓12克,川连3克,吴萸1.5克,白芍15克,甘草4.5克,痛加川楝子9克,元胡9克。

有时痛处拒按,属于实痛,以五香丸主之;寒痛者,畏寒,按之较舒,以良附丸为治;热痛,痛有定处,按之更甚,以左金丸、金铃子散主之。

对消化性溃疡并发呕吐,轻者用左金丸;稍重加二陈汤;再重加旋覆代赭汤;若仍不效,再加乌梅。无效应疑及肿瘤,需详加检査。

颜亦鲁论

消化性溃疡脘痛日久,不可俱谓虚证,临床上属实者也复不少。其实证大致有两类:一类为日久化热。朱丹溪云:“治心胃痛当分新久,若初起因寒因食,宜温散;久则郁而生热,热久必生火,若用温剂,不助火添邪乎?”故古方治久胃痛多以山栀为向导,旨意深远。民间单方用生山栀子15只,连翘炒焦,与川芎3克,生姜汁5滴,水煎服,可使胃痛迅速缓解。

另一类为久痛必瘀,余习用小瓜蒌1只,红花4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治疗。方中瓜蒌、红花宣化瘀浊,辅以甘草缓中止痛,临床用之颇验。疼痛顽固者,加上醋炒五灵脂以增强活血止痛之功,效果更佳。有时还配合散剂止痛,如五香粉(沉香、降香、木香、檀香、乳香等分,共研细末)3克,日2~3次。吞酸虽有寒热夹杂之分,皆以左金丸、乌贼骨为主治之。

陈树森论

我对消化性溃疡属于中焦虚寒者,治以温中健胃法,常用黄芪建中汤加减:炙黄芪15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炙甘草9克,煅瓦愣15克,高良姜9克,红枣6个,饴糖(冲服)30克。每天1剂,煎2次和匀,分3次,于食前1小时服或痛发前服。搜索关注国学髓公众号了解更多内容。

痛甚不解者上方加元胡粉(分冲)6克、白屈菜10克、罂粟壳9克、荜茇6克、天仙子粉3克(上药选用1〜2味即可)。

此外,用二甘散或和胃散亦佳。

二甘散:甘草150克,甘松90克,煅牡蛎300克,曼陀罗花4.5克。共研细末,每服3〜6克,日3次,食前服。

和胃散:乌贼骨粉85克,浙贝母粉15克,甘草50克,曼陀罗花1.5克。共研细末,每服3〜6克,日3次,食前服。

不服汤剂者,可用溃疡1号片:黄芪300克,甘草300克,云苓300克,肉桂30克,煅瓦愣100克。以前三味制成浸膏,后两味研细末纳入其中,和匀压片。每片0.5克,每服5〜6片,日3次,食前服。

如为肝郁气滞或肝气犯胃,治以疏肝和胃,理气降逆。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而疼痛自止,溃疡可愈,用疏肝和胃汤加减:沉香粉(分冲)3克,广木香6克,甘草9克,炒白芍15克,清半夏10克,柴胡10克,甘松10克,煅瓦愣15克,元胡粉(分冲)6克。每天1剂,煎2次和匀,日3次,食前服。

有食积加焦三仙各10克、炙鸡内金9克以消导之;泛吐酸水带苦味、舌红苔黄者为肝火犯胃,加川连5克、吴茱萸1克、蒲公英15克,以清肝和胃;大便秘结加大黄粉(分冲)1〜2克或番泻叶3〜5克开水泡饮之;痛其不解加白屈菜10克。

周次清论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寒和湿热中阻两大类型。搜索关注国学髓公众号了解更多内容。

脾胃虚寒性溃疡病宜补气温中、养血止痛。偏于气虚者用黄芪建中汤加党参;有血虚现象者用当归建中汤加阿胶;阳虚有寒者用《千金翼方》的芍药黄芪汤(芍药、黄芪、桂心、甘草、白芷、生姜、大枣)加炮姜、熟附子。

湿热中阻性溃疡病全身情况一般较好,治宜化湿清热、解郁止痛。《寿世保元》中的清郁二陈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黄连、栀子、香附、枳实、神曲、川芎、白芍)和茱连丸(苍术、半夏、茯苓、黄连、陈皮、吴茱萸)均为有效方剂。

在具体运用中,必须区别偏湿、偏热和肝气犯胃的轻重,遣方用药要有重点。

偏于湿者,用药应以苍术、二陈、吴茱萸为主;偏于热者,用药应以黄连、栀子为主;肝气犯胃者,用药应以芍药、吴茱萸、香附、枳实、神曲为主。治疗湿热互结的病证,用药较难,燥湿易助热,寒凉则碍湿。一般应以燥湿为主,清热为次,理气为佐,使湿袪热孤、郁解火降。切勿过用寒凉,以致损伤脾阳,贻误病机。

另外,在溃疡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的现象,临床务必细心体察。搜索关注国学髓公众号了解更多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