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兆凯 | 因体定教,把好“六要”——《说“木叶”》教学思考

 昵称503199 2024-05-21 发布于湖北
图片

《说“木叶”》教学思考

因体定教,把好“六要”

黄兆凯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分别出现在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和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在人教版的教材体系里,本文作为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选文,“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意蕴深厚,含蓄难懂。在统编版教材里作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文本单元篇章,“有的介绍科学发现的成果和过程,有的探讨建筑学问题,有的分析文学现象”,旁征博引,学术性强,关键概念和术语相似难辨,具体意蕴更是相去甚远。这些都为教育教学带来不小难度。

但是虽“教无定法”,却也有常法。其中“因体定教”“据篇施教”即是教学常法。本文根据《说“木叶”》体式体裁和在单元体系篇目中的独特性,尝试从六个角度入手,精雕细琢,以抓其主要,达到教学的事半功倍之效。

无论是人教版教材还是统编版教材,《说“木叶”》都属于灵活自由而又富有创新性、科学性的议论文体。为此,文本就有至少三个功能:一是增加认识力,即对文学通过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二是提高议论文体的理解力,即能够根据文体,通过文本提炼、提取观点要点,结合具体例子理解并阐发关键句,清晰把握文章的议论思路,理解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三是提升富有个性化的表达能力,单元提供的几篇文章内容各异,风格迥然,表达富有个性,对学生语言创造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除此之外,本文是通过诗歌现象来分析诗歌理论本质的,而诗歌的解读,重在关注意蕴的具体内涵,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鉴赏过程中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对艺术形象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长期的阅读实践,便能形成丰厚的审美心理积淀。为此,教学本文,可尝试从“六要”入手。

图片

CHAPTER 01

第一、设好思考题

——课前功课要做足

教师的课前功课包括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其中课前的预习作业是教师对学情最好的了解方式。在学生预习时设计好思考题,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示例:

1.根据文后的“学习提示”,理清文章思路,勾画出文中总括性、观点性句子。

2.整理文中引用的诗句(共19处),赏析你较喜欢的诗句(重点要理解、品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图片

CHAPTER 02

二、想好导入语

——探究欲望要激发

精心设计的导入语,要么诱发学习兴趣,要么勾连前后知识,要么提供文本鉴赏方法,要么刺激探究欲望,在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探究热情方面都必不可少。

示例:

同学们: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是诗人用心、用情、用血、用泪写出来的。只有用激情与想象去品味,“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才能读出来、品出来!读诗说到底是读一个人,通过走进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揣摩诗人心灵深处的幽情,林庚老人是怎么揣摩“木叶”的呢?

图片

CHAPTER 03

三、讲好关键句

——教学重点要抓牢

教学重点是一堂课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必须围绕这个重点精讲精练,让学生学透学深,做到能举一反三。

示例:

1.大家听杜甫的《登高》,喜欢颔联吗?景中含着什么情?思考“落木”为何不写成“落叶”“树叶”? 

讲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木(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这草木摇落的窸窣之声里,在这汹涌奔腾着的浩渺长江里,遮不住杜甫那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却垂垂老矣、沉郁悲凉的啜泣着的情怀!林老说:“'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因为'木’字'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了鲜明的形象’;木'单纯’'空阔’,'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因为'木’'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2.屈原最先吟唱的佳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为何不用“树叶”“落叶”“落木”?

讲析:微微的秋风轻轻拂来,吹皱那洞庭湖的碧波,吹落那岁月里凋零的叶子。林庚先生在第6段中说:“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3.比较分析曹植与吴均的诗句(读第4段,注意本文的比较分析法)。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诗句里“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其实,曹操病故后,曹丕继位,杀了曹植生活上的至交好友,政治上的左膀右臂丁仪、丁廙,曹植欲救不能,无能为力,用“高树”“海水”来曲折地反映宫廷政治的险恶、政治失意后的悲愤。

吴均《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诗句里“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这两句是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

4.“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黄叶”与“木叶”蕴味有何不同?

讲析:这里的“黄叶”,“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图片

CHAPTER 04

四、读好经典句

——诵读情感要掌握

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文字感受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古诗之美首先是在于它的音律美,古诗的押韵、平仄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所以学习古诗词必先诵读。讲析的关键句不用说,其余需提及的重点句也要美美地读、细细地品。

示例:

1.“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读得沉重)

2.“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读得平淡而轻快)

3.“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应读得恬淡、轻松、自然)

4.“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读得沉痛)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读得惆怅、相思)

6.“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读得昂扬、赞美)。

图片

CHAPTER 05

五、设计好板书

——板书要点要明晰

板书在本节课中至关重要,有画龙点睛之效,通过重要概念由表及里的对比,其中的不同处一目了然,学生也就明白古诗中很少见人用“树叶”,因为它单纯、稚嫩;“落叶”虽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因为它内蕴厚实;“落木”则是身世悲苦、身处困境、心境凄凉的诗人孤独的伴侣了。

图片

CHAPTER 06

六、做好结束语

——课堂结语要精辟

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仅总结本课所学知识,还要发散学生思维,开阔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继续进行研究的欲望和兴趣,从而达到“课虽结束、探究不止”的目的。

示例:

同学们:林老说“木叶”,没有说完,例句没有穷尽,也不可能穷尽,留给大家课外去搜集、整理。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物象具有多向性,不同物象,内涵情感往往不同;相似物象,寄寓的情感也有着微妙的差别。这是由诗歌语言的弹性、张力、含蓄决定的,就是文中所说暗示性;诗歌是内蕴丰厚的冰山,我们最初看到的是肤浅的表层,诗歌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只有咬文嚼字、细加品味,才能填补空白的空间,才能达到思想与自然的共鸣。

做到以上六个方面,教师在教读《说“木叶”》篇时难度将会大为降低。教师还可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诗句的拓展延伸上进一步挖掘,拓其深度,阔其广度。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黄兆凯,男,1977年2月生,2001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一直担任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曲靖市优秀教师。多次被评为校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参编多部教辅用书,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等各级刊物上发表教研论文和教学反思类文章数篇,参与三个省级教研课题结题。期待与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遇见,在遇见里互相成就。

图片
图片

总第52期

图文 |  黄兆凯

编排 |  曹雨璇

审核 |  龙润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