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5年一老人看十大元帅授衔,感叹道:若跟对人,我就是元帅之首

 皇家书库319 2024-05-21 发布于湖北

1955年9月27日,我军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全军授衔仪式。

在这场全国亿万人瞩目的授衔仪式上,诞生了一千多名开国将帅。

其中,更以“十大开国元帅”最为出名。

由于这是新中国建国之后的第一次授衔仪式,海内外大批媒体前来采访报道,到了第二天,将军们的英姿展现在了各大报纸的封面之上。

这个时候,远在香港的一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也在报纸上看到了这则消息。

在拿起报纸左看右看,翻来覆去将里面的内容看了好几遍之后,老人说了一句令旁边的家人都颇为诧异的话语:“如果当年跟对人,我就是元帅之首!”

为何这位老人会发出如此感叹?他的真实身份究竟是谁?

全军授衔仪式

因一场意外而“重获新生”

1896年9月2日,张发奎生于粤北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清化乡矮岭村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当中。

1898年,虽然仅仅只维持了100天的戊戌变法最终走向了失败,但是却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求学风潮。

全国各地的乡下村庄纷纷开始开设私塾,即便是家境贫寒的穷人也逐渐有了读书的机会。

1904年,8岁的张发奎进入到了村子里举办的私塾当中学习。

虽然张发奎性格活泼好动,很难安静地沉下心去读书,但是他却十分聪明。

所以,即便是没有付出多少努力,同样在11岁那一年考上了县里面的高等小学堂。

张发奎

1911年,张发奎因为贪玩,逃课与同学李君前往附近的池塘游泳。

结果轻视了池塘的深度,导致李君当场溺水而亡。

这件事带给了张发奎很大的打击,从此以后他改变了心性,不再心浮气躁、贪玩胡闹,逐渐将心思放在了学习上面。

这也让他因为这次意外而“重获新生”。

1912年,国父孙中山先生率领革命党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建立了民国政府。

同一时间,张发奎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广东陆军小学,并加入到了同盟会的阵营当中来。

图片来自网络

进入陆军小学之后,张发奎更加努力向上、聪敏好学。

1913年,张发奎在行文考试当中,大笔一挥写下了一篇名为《吴起将兵与士卒同甘苦论》的作文,结果在全校3000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

这也让他成功升入到了武昌第三陆军中学。

1916年,20岁的张发奎从学校毕业返回广东,正式踏入粤军的军营当中。

张发奎

坚定的战斗意志

虽然张发奎的身高不高,但是打起仗来却十分威猛。

他在第二次反袁之役中立下了不小的功绩,甚至还曾经担任了孙中山先生的近身侍卫。

1920年,粤军与桂军之间展开交战。

当时出任上尉副官的张发奎,在率领部队攻打惠州城门时,由于敌人的防守十分坚固,正面击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并且会付出巨大伤亡。

于是,张发奎挑选了十几名精兵强将,组成了一支敢死队,他出任队长,亲自带队登上敌人的城墙与敌人展开近身搏杀。

结果一连战斗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帮助主力部队打开了惠州南门防线。

1922年春天,凭借着在粤桂之战当中所立下的功绩,张发奎被升任为了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第三营营长,专门负责保护孙中山先生的安全。

张发奎

不久之后,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发动了兵变。

为了一举攻破革命军的队伍,陈炯明专门派遣了陆军小学的校长,同时也是张发奎年少时的老师翁式亮去拉拢张发奎。

翁式亮在给张发奎发送的信函当中写到:“师生之情,爱护之心始终如一,希迅速来归,免贻后悔”

然而,这封信件并没有让张发奎的内心产生丝毫的动摇。

他当即将这封“邀请函”撕毁,随后仅仅只用了八个字,就将翁式亮回绝:“师恩难忘,恕难从命”。

眼看无法对其进行拉拢,陈炯明立刻露出他的獠牙,开始举兵向张发奎发动猛攻。

张发奎

眼看敌人来势汹汹,张发奎立刻率部退入附近的始兴仙人洞,依靠复杂的山势地形与其相抗,双方的战斗一下子持续了半年之久。

1925年7月,在孙中山离世之后,大帅府警卫团与粤军第一师进行了合并,组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原本在警卫团当中出任团长的张发奎,也在部队改编之后升任为了独立旅旅长。

不久之后,部队进行了第二次东征。

在这场战役当中,张发奎又与陈炯明的部队展开激烈的交锋。

在惠东县的热汤,面对着敌人20倍于己的兵力,张发奎率领部队固守防线,硬生生与其激战了一整天,最终成功等到友军前来支援,联手将对方击败。

经过这几场激烈而又焦灼的战斗之后,张发奎的战斗意志也被打磨得十分坚定。

这也为他之后成为大名鼎鼎的“铁军”统帅奠定了基础。

张发奎

率领北伐铁军击破军阀

一说起“北伐铁军”这个词,我们总是在第一时间想到叶挺将军。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在叶挺将军之上,还有一个“铁军”的总指挥,此人便是张发奎。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举行了隆重的北伐誓师大会。

在部队整顿完毕之后,挥军北上,向着北洋军阀发动了全面进攻。

张发奎被任命为第十二师师长,率部进军湖南与第十师和叶挺独立团担任湘江东岸作战。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张发奎率领部队前后激战15次,连克醴陵、平江,将直系军阀吴佩孚的主力部队逼迫到了咸宁的汀泗桥一带。

8月26日清晨,眼看敌人防守出现了松懈,张发奎一声令下,兵分两路向其发动进攻。

国民革命军

一路由三十六团渡水对敌后发动突袭,并迅速占领中央阵地。另一路则由亲率三十五团及叶挺独立团从正面奋勇冲杀。

由于叶挺独立团当中大多数战士都是共产党员,他们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不惧任何炮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

在跨越江水的铁桥上,这群英勇的战士们与敌人血战3个多小时,终于一举攻破了敌人最后的防线。

在率部击溃吴佩孚的部队拿下武昌城之后,张发奎又马不停蹄地率领部队南下援赣,在修水、武宁一线全歼了孙传芳手下的谢鸿勋部,之后又协同第七军攻克了九江城,直取南昌。

叶挺

在立下这一系列光辉的战绩之后,张发奎顿时在国民革命军当中声名大噪。

1927年1月,张发奎晋升为了第四军军长。

为了纪念第四军在北伐战争当中所立下的功绩,武汉粤侨联欢会特定定制了一块“铁军”盾牌赠送到了第四军的指挥部当中。

从这一刻起,全中国都知道了国民革命军当中的“铁军”名号,而张发奎也成为了这支拥有鼎鼎大名部队的统帅。

张发奎

犹犹豫豫、反复无常

1927年4月,蒋介石公然背叛革命,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肆逮捕、屠杀革命人士。

面对蒋介石的反革命行为,张发奎对其十分厌恶,于是立刻从蒋介石麾下脱离了出来,倒向了当时较为左派的汪精卫一方。

然而没过多久,汪精卫也叛变了革命,开始镇压革命人士。

由于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张发奎只好听从汪精卫的命令,率部追捕共产党员,还派兵前往广州镇压了当地的起义运动。

虽然这个时候站在了革命的对立面,但是张发奎心中对于这些曾经携手作战的老战友们还是留有一丝同情的。

图片来自网络

在国民党追捕得最为严密的时候,张发奎冒着风险,接纳了叶挺、贺龙、叶剑英等人,并帮助他们顺利从反动派的包围圈中脱身。

除了这些曾经与张发奎一同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老战友之外,我党后来的许多高级将领,都曾在张发奎所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当中任职过。

其中包括了陈毅、徐向前、粟裕、陈赓、林彪等。

就连朱老总,都曾经被张发奎邀请来出任他的军官团的团长。

所以这样看来,张发奎与我党之间的联系还是十分深厚的。

也正是看到张发奎这残留的革命信念,我党也曾经想要将其拉拢到人民的一方来,甚至还考虑过让他担任南昌起义的总指挥。

南昌起义

可没想到,向来在军事方面果断刚强的张发奎,在政治场上却显得犹犹豫豫、婆婆妈妈。

他既反对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反革命政策,又不愿意与当时刚刚组建完毕,正处于弱势的红军真正走在一起。

最重要的是,张发奎还有一个顾虑,那就是曾经在镇压起义活动中他也指挥部队屠杀过革命人士。

所以,在经过一系列考虑之后,张发奎选择退出两方的争端,主动交出兵权前往广西去参与到政治工作当中了。

这也让张发奎错失了改变自己未来命运的机会。

图片来自网络

站错队伍,晚年懊悔不已

“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张发奎的爱国情怀被重新唤起,他主动请缨想要组建部队抗日。

可那个时候早已经大权在握的蒋介石,又哪里会如此轻易地将到手的兵权再还给他?

在一番运作之下,广州国民政府仅仅给他拨了两个团的兵力,而且并没有给他拨军费。

看到这个情形,张发奎顿时感到心灰意冷,于是选择只身前往国外游历欧美,为海外华侨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为了团结所有可用力量来阻挡凶悍的日军,张发奎被国民党重新启用,将其调任为了第八集团军总司令,派往前线作战。

在八年的战斗当中,张发奎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以及粤北会战等多次战斗,为抗日战场的最终胜利立下了不小的功绩。

抗日战争时期的张发奎

抗战胜利之后,鉴于张发奎在抗日战场上为国家和民族所立下的功绩,以及曾经对危难中的我党伸出过援手,中央再次向其发出邀请,劝告他脱离任人唯亲、刚愎自用的蒋介石,站到人民的一边来。

然而,面对这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张发奎再次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仍旧是固执地选择了国民党反动派。

甚至他还帮助国民党在广东对当地的游击队发动“清剿”行动。

眼看张发奎冥顽不灵,中央也对他彻底失去了信心。

张发奎与薛岳等国民党高级将领

正如我党所料,在解放战争爆发之后,张发奎又被蒋介石的嫡系给排挤了出去,被解掉了兵权之后,仅仅只担任了广州行辕主任和海南建省筹备委员会主任这样的文职工作。

这个时候,张发奎才终于醒悟了过来,明白了当初我党对他的劝告是多么的正确,也对国民党彻底失去了信心。

1949年,国民党主力在正面战场全面溃败,为了挽救败局,蒋介石又想找张发奎来替自己擦屁股。

张发奎在抗日战场上

可这个时候张发奎早就已经看穿了蒋介石此人,于是当即拒绝了调任,带着家人前往了香港。

1955年,即将年满60岁的张发奎,在报纸上看到了新中国召开全军授衔仪式的新闻。

看着十大元帅的照片,这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张发奎懊悔着说道:“如果当年没有站错队,我可能就是十大元帅之首了。”

老年张发奎

按照参军的资历来说,张发奎确实比许多人都要早很多,而他的指挥能力,也是可圈可点。

但是,参加革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坚定的革命精神以及对大局的判断能力,而这也恰恰是张发奎所为之欠缺的。

所以,张发奎最终的命运和归途,完全是自己所选择而出的结果,这点是无法怪罪到任何人头上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