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频】梅玉荣说东坡|东坡在徐州那些事儿

 寒秋孤影 2024-05-21 发布于江苏
东坡在徐州那些事儿

图片

   

【按】1077年4月东坡任徐州知州,1079年他离开了徐州。在徐州两年时间,他尽其所能,为百姓做了大量实事好事,留下辉煌政绩和千载口碑。我用七集的内容来讲东坡在徐州那些事儿。


1.东坡任徐州知州有哪些贡献

     熙宁十年(1077年)4月,时年41岁的苏轼调任徐州知州。苏轼在《徐州上皇帝书》中说:“徐州为南北之襟要,而京东诸郡安危所寄”。可见他对自己被派往“兵家之地”的徐州任职还是较为满意的,有被皇帝委以重任之感。苏轼曾做过八个地方的知州,除杭州外,他在徐州政绩最为卓著。在徐州当知州的人很多,却只有苏轼被叫“苏徐州”。苏轼研究专家、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周奎生用20个字总结苏轼在徐州的功业:“抗洪保城,开发煤炭,劝勉农商,倡导文教,治盗安民。”尤其是抗洪一事千古流传,苏轼被称为抗洪英雄。公元1077年7月,苏轼到任两个多月,大水漫到徐州,大雨日夜不止,情势危急。苏轼组织、带领徐州居民进行抗洪斗争。他临危不惧,以身帅之,与城存亡,发出“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声音。经过近两个月奋战,徐州城转危为安。得到皇帝嘉奖。


2.苏轼居然是徐州开发煤炭第一人

     祈雨抗旱苏轼是能手,抗洪保城苏轼是英雄,但是你会把苏轼与挖煤工联系在一块吗?我今天来说说苏轼开采煤炭的故事。那是1078年冬天,徐州连降大雪,天气异寒,薪柴奇缺且贵,一床被子连半捆湿柴都换不到,人们走在街上,几乎能听到小腿骨冻裂的声音。为御严寒,百姓迎风冒雪,四处奔走,争相砍伐林木,以致'千里禾麻一半空',作为知州的苏轼急民之所急,组织人力,四处查找煤炭。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元丰元年十二月(公元1079年初)于徐州西南的白土镇,发现了储量可观、品质优良的煤矿。到煤炭,徐州百姓欣喜不已,苏东坡更是激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石炭歌》:'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诗前还有一小引:'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真是彪炳史册啊,苏大人居然还是采矿业的先驱,没有想到吧?从此徐州成了煤炭开采大市,至今仍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所以徐州人民一直感念苏轼,原因也在这里。


3.徐州快哉亭有何含义

    之前说到密州有个快哉亭,可惜原亭已不在。徐州也有个快哉亭,它还健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徐州快哉亭建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春,它可不是苏轼建的,而是由京东提刑使李清臣(字邦直)建造。此亭落成之时,恰好苏轼到任,李邦直请苏轼为它命名。估计苏轼脑海里瞬间想到了密州的快哉亭,密州:快哉“,徐州不也”快哉“吗?于是欣然题名为:快哉亭。此亭结构宏敞,亭址高耸,下临莲香四溢的池塘,芙蓉映水,曲桥倒影,台榭楼阁,掩映其间,至今仍是一座幽美雅静的园林,是徐州城内一处浏览胜地。快哉”二字,取自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的《风赋》。苏轼为快哉亭命名时,还特意与几个朋友分韵作《快哉此风赋》。如今,“快哉徐州”已经成为徐州一张靓丽的名片,作为徐州文旅宣传语“品两汉文化,赏山水美景;游快乐徐州,享惬意生活”的精神内核,连接古今,注解当下。可惜我至今还没去过徐州,若到徐州,一定要到快哉亭上去快哉快哉。


4.徐州有哪些建筑与苏轼有关

徐州与东坡相关的建筑,除了快哉亭外,还有哪些呢?主要建筑有黄楼,放鹤亭,燕子楼,苏公塔等。首先说黄楼。黄楼是1077年抗洪胜利以后,苏轼在徐州城北门建起的一座楼,用黄土涂饰墙面,有以土克水,镇水之意,故名“黄楼”,并亲自题写匾额。黄楼高耸,巍峨壮观,九月九日的黄楼盛宴,名人雅士聚会彭城,诗词唱和,留下许多不朽篇章,这不仅是徐州历史上的一场文坛盛事,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佳话。黄楼也因苏轼之名而成为后代文人墨客到徐州必游的风景胜地。黄楼诗会中,大诗人秦观这样说:“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再说放鹤亭。放鹤亭位于云龙山上,是元丰元年(1078年)彭城隐士张天骥所建。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所以人称“张山人”,张山人他驯养了两只仙鹤,每日清晨望西山放飞,黄昏向东山而归,因此名亭为“放鹤亭”。苏轼曾写有一篇《放鹤亭记》:“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使云龙山和一时间名声鹊起。此后九百多年时间,放鹤亭屡坍屡建,世代流传。第三个是燕子楼。燕子楼与唐朝美女关盼盼有关,1078年10月16日,苏轼夜宿燕子楼,梦到关盼盼,惊梦后惆怅之情萦绕于怀,心生无限感慨,写下“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第四个是苏公塔,这是1980年徐州人民为纪念苏轼而建,表达了人们对苏公的崇敬与爱戴之情。说了这么些,我都迫不及待想到徐州去看看了。


5.苏轼在徐州发明什么美食

     作为吃货的苏轼,不是到黄州才因为东坡肉成名的,很早就显示了他吃货的本色。他在徐州就发明两种美食:千年一碗汤和回赠肉。说的是苏轼知徐州时,徐州居民在苏轼带领下抗洪保城。洪水退去,遍地黄鳝,城中百姓都捕捉黄鳝熬制羹汤。此景此情,苏轼便写下“巨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的诗句,
苏轼时代怎么烹鳝鱼没有记录,但后来徐州人在一千多年前先人们烹鳝鱼的基础上做出了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带的辣汤,就是后来的“千年一碗汤”。再说回赠肉,百姓为了感谢这位与民朝夕相处、甘苦与共的父母官,纷纷杀猪宰牛担酒牵羊赠给苏轼,以表心意。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指点厨师把这些送来的猪、牛、羊肉,分别改刀烹制成熟,回赠给参加抗洪的黎民百姓。东坡回赠肉由此得名并流传。看看回赠肉的样子,长得跟黄州发明的东坡肉是不是很相像啊。所以,我觉得回赠肉就是东坡肉的实验版。地道徐州味,浓浓徐州情,苏轼知徐州的三个年头,共24个月,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他与这座城相互成就。




6.徐州百姓如何纪念苏轼

苏轼在徐州执政两年,给徐州人民留下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却是无限的。苏轼以其“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战胜洪水的壮举,深得徐州人民的感激和爱戴,千百年来,苏轼治水的佳话广为流传。苏轼所修的堤长三百丈,拱卫徐州城,历百年而不废。后人出于纪念之意,将此堤命名为“苏堤”。以苏堤命名的小区和道路,在徐州都是处于闹市中心,提醒着人们,苏轼曾为保护这座城付出过巨大的心血。苏轼在徐州的痕迹之深,不光有苏轼纪念馆,在故黄河旁有“黄楼”,在大街上有苏堤北路、苏堤南路、苏堤小区,此外有苏公岛、苏公桥、苏公塔……苏轼在徐州任职24个月,徐州百姓记了他近一千年。”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于克南先生说,“据统计,徐州目前所整修、恢复、新建了苏轼遗迹与纪念景点有50余处,在全国首屈一指,其中以徐州云龙山、云龙湖为中心的风景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苏轼文化游览区。在徐州城,贯穿南北的文化轴上的黄楼、逍遥堂、快哉亭、燕子楼、十里杏花村、放鹤亭、黄茅岗、东坡石床,全部都是跟苏轼相关。”

7.苏轼在徐州留下几首送别诗

据学者研究,苏轼在徐州两年,创作365篇诗词文赋,平均每两天一篇,记录和见证了他在徐的业绩,构成了独特的“徐州苏轼文化”。苏轼离别徐州时,百姓与他彼此恋恋不舍。苏轼为此写下《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江城子·别徐州》《减字木兰花·彭门留别》《留别叔通、元弼、坦夫》《灵璧张氏园记》等9首告别诗。这是他一生中写送别诗文最多的一个地方。离开徐州那一天,苏轼骑马出城,发现城门内外已密密麻麻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父老乡亲。此情此景,苏轼深受感动,含泪写下《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其一曰:“父老何自来,花枝袅长红。洗盏拜马前,请寿使君公。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举鞭谢父老,正坐使君穷。穷人命分恶,所向招灾凶。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里面谈到抗洪一事,谦虚地说并非自己之功。而《江城子别徐州》里写道:“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表达对徐州的留恋之情。而他的下一站湖州呢,也是个风景秀美之地。苏轼一来,竟然也爱上了,没办法,谁叫他是个“见异思迁”的人嘛。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