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复咳嗽2周,燥湿,痰湿合治

 中医林佳明 2024-05-21 发布于广西

今天是我写日记的2064天。

2024.05.21我在钦州跟诊林师记录丨万倩雯,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4.05.19跟师笔记


女,38岁。

主诉:因反复咳嗽2周于2024.04.26来诊。

现病史:患者2周前开始反复咳嗽,干咳无痰,饮食寒凉咳嗽加重,经期后期,经期延长,舌淡润,苔白,脉沉。

辨证:太阴病,水饮上逆,燥湿合病。

拟方: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麦门冬汤加减。

茯苓30g,干姜10g,细辛6g,五味子10g,炙甘草6g,姜半夏15g,紫菀15g,款冬花15g,紫苏子10g,炒莱菔子10g,炒芥子10g,麦冬42g,中药5剂,日一剂,水煎服。

05.13二诊:咳嗽已明显好转,略有干咳,现调月经,经期后期,经期延长,8-9天,血色深,有时有血块,易腰痛,怕冷,无口干,睡眠可,舌淡润,苔白,脉沉。

辨证:厥阴病夹瘀。

拟方:温经汤加减。

吴茱6g开水洗7次,桂枝15g,白术15g,炙甘草10g,麦冬20g,牡丹皮10g,当归15g,地黄20g,党参15g,姜半夏15g,黄芪45g,菟丝子20g,沙苑子20g,盐杜仲20g。中药5剂,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来诊时症见咳嗽,无表证,咳嗽遇寒加重,辨病性为阴证;舌淡润,苔白,脉沉,知其有里虚寒,夹水饮;

故患者六经辨证为太阴病,水饮上逆作咳;

又咳嗽性质为干咳无痰,本为水饮证,但兼燥邪伤肺,燥湿合病。

故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温化水饮,加三子养亲汤下气消痰,加紫菀、冬花降气化痰止咳,再加大剂麦冬,取麦门冬汤之义,润肺降逆,下气止咳。

患者服药后咳嗽好转,后复诊调月经,患者怕冷为里虚寒,月经提示血虚、血瘀,略有干咳为上有虚热,整体表现为厥阴病夹瘀,予温经汤加减,佐加益气补肾药味。

苓甘五味姜辛汤为治疗寒饮咳嗽的常用方。

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7条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组成: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

本方是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干姜、细辛而成。

方中细辛、干姜温中逐饮,五味子性酸温,益气止咳,并敛细辛、干姜之辛散,这三味常在一起配伍治寒饮咳逆。

茯苓、甘草益气化痰祛饮,故五味配合,共同治疗属太阴里寒的痰饮咳而胸满者。

临床应用以咳嗽,痰多稀白,舌苔白滑,脉象弦滑为辨证要点。

若痰多欲呕者,加半夏以温化寒痰,降逆止呕;

咳甚喘急者,加杏仁、厚朴以降气止咳;

脾虚食少者,可加人参、白术、陈皮等以益气健脾。

使用时需要注意凡肺燥有热、阴虚咳嗽、痰中带血者,忌用本方。

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组成: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川芎二两,芍药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生姜二两,牡丹皮(去心)二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去心)一升。

本方六经属厥阴病夹瘀,临床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以血虚,血瘀,里寒,虚热为辨证要点。

林佳明任医师,来自钦州,默默的努力及传讲中医,传承经方。

从事六经经方辨证传承工作,目前与利城老师已经开展了19期全国基层经方传承班。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利用周末在基层开展经方义诊工作,深受百姓欢迎。

2022年7月,与利城老师出版了《林佳明经方实践录》。

算是对自己学习经方7年的一个小结。

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

善于运用中医经方治疗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如急性脑血管病(脑中风)及后遗症,反复发作性眩晕顽固性失眠、痴呆、癫痫、帕金森病、抑郁症、焦虑症、头痛、心理障碍等疑难杂症。

形成了经方六经辨证,注重兴阳、温阳、扶阳学术思想运用,强调本气自病,重视先后天两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