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口服地西他滨-西屈嘧啶vs静脉地西他滨

 医粒种子 2024-05-22 发布于北京

2024年1月,发表在Lancet Haematol的一项注册多中心开放标签交叉3期试验,调查了口服地西他滨-西屈嘧啶vs静脉滴注地西他滨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

背景

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目前仅有胃肠外剂型。对这些疾病进行类似暴露的口服治疗将提供潜在的治疗获益。研究人员旨在比较口服地西他滨+胞苷脱氨酶抑制剂西屈嘧啶vs静脉地西他滨的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

方法

研究人员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个体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个体(作为单独队列纳入)进行了一项注册多中心开放标签交叉3期试验;这里仅报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参与者的结果。在加拿大和美国的37家学术和基于社区的诊所中,研究人员纳入18岁或以上的参与者,他们接受静脉滴注地西他滨,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态为0或1,预期寿命至少3个月。参与者被随机分配(1∶1)至28天的治疗周期中接受5天的口服地西他滨-西屈嘧啶(每天一片,含35mg地西他滨和100mg西屈嘧啶作为固定剂量组合)或静脉地西他滨(每天20mg/m2,连续静脉滴注1小时),然后在下一个治疗周期中服用5天的其他制剂。此后,所有参与者从第三个周期开始接受口服地西他滨-西屈嘧啶,直至停止治疗。主要终点为第1和2周期口服地西他滨-西屈嘧啶vs静脉滴注地西他滨5天的总地西他滨暴露,以第1和2周期接受全治疗剂量且口服地西他滨-西屈嘧啶和静脉滴注地西他滨(即配对周期)的每日地西他滨AUC0~24的参与者的曲线下面积测量。研究完成后,所有患者均转入维持研究。

结果

2018年2月8日—2021年6月7日,筛查了173名个体,其中138人(80%)被随机分配到治疗序列,133人(96%)[男性87人(65%),女性46人(35%);白人121人(91%),黑人或非裔美国人4人(3%),亚裔3人(2%),未报告5人(4%)]接受了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966天(四分位距,917~1050)。与静脉滴注地西他滨相比,口服地西他滨-西屈嘧啶总暴露的主要终点为98.93%(90% 置信区间,92.66~105.60),表明基于曲线下面积的药代动力学暴露等效。口服地西他滨-西屈嘧啶和静脉滴注地西他滨的安全性相似。最常见的3级或更严重的不良事件是血小板减少症[81/133人(61%)]、中性粒细胞减少[76人(57%)]和贫血[67人(50%)]。第1~2周期中,口服地西他滨-西屈嘧啶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1%(40/130),静脉滴注地西他滨为18%(24/132)。有5例与治疗相关的死亡;两例被认为与口服治疗相关(脓毒症和肺炎),3例与静脉治疗相关(脓毒性休克2例,肺炎1例)。

结论

口服地西他滨-西屈嘧啶在药理学和药效学上与静脉滴注地西他滨相当。结果支持使用口服地西他滨-西屈嘧啶作为静脉滴注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有效替代。

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