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略古诗之美!常建的《宿王昌龄隐居》拼音、配音、译文、注释以及古籍

 昵称503199 2024-05-22 发布于湖北

点击上方蓝字“WenMo空间”,可以关注我哦

图片

(。・∀・)ノ゙嗨~大家好,今天给各位爱学习的朋友们准备了一份大礼——常建的《宿王昌龄隐居》拼音、配音、译文、注释以及古籍清刊《唐诗三百首》中的原文。


本文目录


  • 简单了解作者;

  • :古籍清刊《唐诗三百首》中的全文;

  • :常建的《宿王昌龄隐居》拼音、配音、译文和注释;

  • 《宿王昌龄隐居》的赏析;

  • :“阅读原文”处《宿王昌龄隐居》拼音打印稿。(密码:1314)


【1/5】简单了解下作者


  • 常建(公元708年-公元765年),其祖上源自邢州,依据墓志铭所述,可能成长于长安(现今的陕西省西安市),是唐代的文学家,字称为少府。他与王昌龄同年,即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高中进士,却仕途不顺,多有蹉跎,因而常游历于山水之间,沉浸于自然美景,度过了漫长的漂泊生涯,并最终选择移居鄂渚,过着隐逸的生活。

  • 在天宝年间,他曾短期担任盱眙尉一职。尽管常建留传后世的文学著作数量有限,但他所作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篇却广为人知,成为其代表作之一。


【2/5清刊《唐诗三百首》中的全文


-《宿王昌龄隐居.

图片


-《宿王昌龄隐居.退.

图片


【3/5《宿王昌龄隐居》的拼音、配音、译文、注释


  • 常建与王昌龄在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同登进士科,不仅是官场上的同事,也是私交甚笃的朋友。然而,两人后续的仕途轨迹迥异:常建仕宦之路不顺,仅任盱眙县尉一职后便选择了辞官,遁入武昌樊山(西山)的隐逸生活;相比之下,王昌龄尽管仕途波折,却未曾退隐。

  • 本诗创作契机正是常建在告别官场、踏上隐居之路时,途经王昌龄早年隐居地——现今安徽省含山县的石门山,夜间留宿于此,旧地重游,心绪难平,有感而发,挥笔写就此诗,以此纪念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及对过往岁月的感慨。

图片


【4/5《宿王昌龄隐居》的赏析


  • 首联描述了王昌龄隐居地的幽深景象,"深不测",一作"深不极",非指溪水深邃,而是形容清溪蜿蜒深入石门山的幽邃,望不到尽头。王昌龄的隐所便隐匿在这条溪流尽头的云遮雾绕之中,仅余一抹白云相伴,

  • 中间两联描绘了作者夜宿王昌龄隐居地的所见所感。简朴的茅亭,孤植的松树,丛生的花朵,以及茂盛的药草,这些细节勾勒出王昌龄简约而不失雅致的生活情趣,尽管隐居,生活却充满生机。夜幕降临,明月透过松枝,温柔地照耀着,似乎对主人的缺席浑然不觉,依旧温情陪伴,此情此景,更添了几分超脱与寂寞之美。花影映墙,青苔覆径,这些细节不仅暗示王昌龄离去已久,也微妙地传达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的怀念。

  • 末联表达了作者的归隐之志,借用江淹诗中的“鸾鹤群”,暗示自己渴望与仙灵为伍,隐逸终身。这里的“亦”字含义深远,它暗示王昌龄虽已步入仕途,但作者希望他能重拾隐逸之乐,与自己一样追求超然物外的生活。全诗以“宿王昌龄隐居”为题,实则是通过赞美隐逸生活,婉转地劝说王昌龄回归初心,继续隐居之路,这正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L13.1

图片

图片

谢谢您的“赞”、“在看”和“分享”

▼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