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建中《福州美华书局忆语》

 乡愁里的福州 2024-05-22 发布于福建

仓山别称“琼花玉岛

福州美华书局忆语

作者:陈建中

稍知外国文学的人都知道,17世纪英国作家约翰·班杨所著的《天路历程》是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也是我国第一部汉译英国小说。在一篇关于《天路历程》汉译版本的文章中提到,大英长老会传教士宾为霖于1853年在厦门首译出版了这本书(上世纪80年代福州人杨之宏重译了这本书),接着出现了1857年的福州本,而后才有香港本等,各版本的出现都有深远的影响。这部寓言式小说,同时也是宗教读物,由福州基督教美以美会在仓山观音井开办的美华书坊承印了这本书,这是很自然的事。后来这一书坊并入了新成立的美华书局,这引起了我对美华书局的关注。

图片来自仓山旅游公号

1847年基督教美以美会美国总会传教士初来仓山,租赁一间小屋作为住所和学堂。他们除了适应“昏暗、闷热、肮脏”的环境外,还聘请华人塾师教中文,并向当地人学榕腔(福州话)。美国美以美总会在派遣第一位传教士来闽之前,就决定在华各商埠设立印书局,印制《圣经》和文艺书籍等。1856年传教士麦利和负责在仓山天安里建立基督教天安堂,“神爱世人”的钟声敲响在藤山北坡、闽江南岸,并传向东亚大地。1859年(清咸丰九年),由传教士怀德发起,在传教士麦利和、万维和保灵的筹划下开始筹建福州美华书局。经万维向美国圣经出版协会申请,当年得到5000美元的前期资助(其中3000美元被指定专用于《圣经》的印发),又得到美以美会700美元的投入,麦利和负责建造书局楼房。当时以400美元购下天安里一块地皮,1861年动工,18621月竣工,书局正式营业。这所由美以美会创办的美华书局,又名罗札里奥·马卡尔出版公司(Rozario Marcald CO.),万维为创办人和首任书局主理。在观井路的美华书坊就并入美华书局,原书坊旧址作为书局的附设贩卖部。1897年华人牧师黄治基筹款改建天安堂,并购地重建美华书局新大楼,次年又购地在附近建造播捷公馆,作为国外友人交流和住宿的地方。这些都为天安堂的附属建筑,产权为天安堂所有。总体上看,在一个朝野上下都普遍推崇西方文化的年代,在一个对外开放的口岸城市里,催生出美华书局这样的文化机构,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美华书局所在天安里,是沿江的仓前路向南登山巷道,直通乐群路。在百多级陡峭石阶的中段处,坐落着美华书局和天安堂,两楼东西隔巷相望。作为附近居民,我们曾时常在楼前擦身而过,但那时人们对美华书局几乎毫无感觉。书局大楼占地面积55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外廊式建筑,西式四坡顶。依山而建,地上3层、半地下1层;南北宽8开间、东西宽5开间,为美国美以美总会在福州的最大建筑物。一个半多世纪过去了,今日走近书局大楼,我们还能拾回多少记忆?

1861年万维亲自去香港和广州买回一台美国印刷机和一台中国自创的13点活字雕刻石盘(用于石印)。他自己在香港印书局学习印刷技术,并雇回一名广东熟练技工,首次在我省使用滚筒印刷机和铅字活版印刷。随着业务扩大,美华书局1884年从上海等地购置两台大小滚筒印刷机(以后又增添了一台大型滚筒印刷机)、模坯、华英活字、铸造图版等。以后逐年购置压画行机、穿孔机、大型脚转机书架、乐谱铅字、国外色纸文具等。美华书局印刷技术领先于当时全国其他地区,它向外界传授铅字铸造、机台操作维修等技术,开创了我省近代印刷史上的新纪元。

美华书局是一所按公司模式运营的集编书、印刷、发行于一体的近代图书出版机构。新大楼顶楼是主理和正副编辑办公室;二、三层主要是印刷、装订等工场,以及纸张、文具等储存室和书报收发室等;底层为职工及其家属宿舍。186212月万维离任,则由保灵、裴莱尔、麦利和、李承恩和力威廉等人先后担任主理。主副编辑之职多由华人担任,包括黄乃裳、黄治基、陈元龙、谢锡恩等人。他们在工作之余,也学习印刷技术和先进的出版理念,成为此后国人自办出版业的先行者和中坚力量。

早期来华传教士遇到的困难,莫过于学习中国方言。一位传教士曾言:“要学好中国话,一定要身如黄铜,肺如钢铁,头像橡树,手如弹簧钢,眼如鹰鸟,心情像使徒,年龄像马苏撒拉(长寿者)。”初来仓山的传教士根据《戚林八音》,用罗马字母注音,开始学习榕腔。麦利和凭着绝佳语言天赋,仅半年就能用福州话交流,很快融入当地文化。18706月,在麦利和与传教士摩怜的主导下,美华书局出版了史上第一部福州方言字典《榕腔与英文字典》(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对每个汉字标注福州话发音,用中英文释义和组词;收入近万个字词和3万多个短语。在这大部头辞书第一版前言中写道:“现在这本著作可以呈现给大众,我们怀着最热切的期望,望能对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有所帮助,也可能便利西方国家和中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最重要的是它可能促进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人中的影响。”第二年由摩怜编篡,美华书局又出版了第二部福州方言词典《榕腔初学撮要》,内容更为丰富。这些基础性文化工程的完成,好像当时也没怎么大吹大擂。这是当时在榕洋人必备的工具书,也促进美华书局出版了大量福州话圣经、诗歌等图书。

美华书局除了印发宗教书籍(包括中英文、榕腔、罗马字等)外,还编译出版了中外书籍和文史、科普(格致)方面的书刊,如《大美国史略》《泰西新史概要》《天演学正诠》和《天文图说》《卫生浅说》《东方药石》等。万维绘制出版了《地球图》《福州地图》等。单就科普书籍出版而言,我以为这种“文化入侵”还是不错的。他们承印了教科书、字典、地图、票据、广告等。1898年承印了日本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闽报》。承印各校刊物,如福建协大系列刊物《协大学术》《福建文化》等。还出版了记述传教士在榕经历的书籍《外国人在中国》《生活在中国人中间》等,为今天我们了解福州当时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美华书局最早印发的报纸有《中西教会报》《万国公报》《青年友报》《榕腔小孩月报》等。1874年美以美会创刊的我省最早的中文月刊《郇山使者》,由李承恩主编,黄乃裳主笔,刊登劝人种牛痘、除缠足、反溺婴等文章。该刊物后更名演变为《闽省会报》《华美报》《兴华报》《日日新报》《福建日日新闻》《福建日报》《申报》等。《闽省会报》(1884-1897年),发行量最大,省内缙绅订阅颇多。其内容含有上谕奏稿、中外新闻、教会动态、言论评说等。1896年在美华书局创刊的《福报》,是民主革命家黄乃裳独资创办的我省第一份由中国人公开印行的报纸,在上海、厦门都设有销售点。该报鼓吹维新变法,是戊戌变法时期全国影响重大的报纸之一。1868年由保灵创办的《教务杂志》(1874年移至上海出版),是当时最有影响的英文刊物,主要致力于介绍中国文化。这些不完全统计的报刊名称,就足以让后人汗颜。美华书局的服务遍及全国各地,以及美日和东南亚。美华书局书刊发行量和出版印刷产值均居全国前列,是当时中国重要的出版中心之一。美华书局是继宋代建阳麻沙印书坊之后的、我省图书出版业的又一个里程碑。

美华书局在独立工作40年之后,1902年美国美以美总会决定在上海开办联合总局,名为“美华书馆”,属于美国美以美总会。总局拥有全新设备和众多中英文编辑,当初美华书局还派15人赴沪援助总局工作。鉴于美华书局作出的贡献和今后的任务,于是保留美华书局作为总局下的一个支局,名为“美华书馆”,印务由华人江龙金承接。1906年以后力威廉任上海总局总经理,并兼管福州支局工作。1915年美华书馆停业,但在仓山乐群路等处还保留有几个书所。

停业以后,美华书局大楼曾先后租给培元、英华、福音三书院作为学生宿舍。也曾作为福州美以美会年议会会所和天安堂小聚会的场所。曾辟有“力君(公)纪念馆”,纪念传教士、书局主理力威廉等人。解放后大楼改名为“革新楼”,上世纪50年代“房改”运动中住入大量居民。文革十年,宗教活动被叫停,书局大楼和天安堂成为工场,前者二层做为竹器厂车间,生产竹椅、竹筐等竹制品。书局大楼遭到损毁,内部宽敞的券廊被分割为房间,“违建”伸出窗外而挂到外墙上。可以断言,当时挤挤挨挨的住户里,没有一人会在意大楼外观计设上所采用的什么古典主义、巴洛克等手法。原福建协和大学校长、天安堂主任牧师杨昌栋博士也曾住在这里。宗教活动被禁止后,晚年的杨博士只好靠牧养一只良种山羊而艰难地“自养”着。夕阳下, “羊博士”牵羊的长长的身影,至今还留在我的印象里。从一部《天路历程》和一份《福报》,直到一只山羊和几把竹椅,美华书局大楼大起大落的遭遇,让我不禁感叹:文明的发展,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美华书局大楼终于没有倒下,于20183月修复完工,产权总算重归教会,多少也被评定为仓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现二层辟有展厅,介绍美华书局曾经的存在,这是一个大时代的产物。真的感念“美华人”领风气之先,扎实而高效地开创了一代新闻出版事业,发挥了传播新知、开启民智的作用,推动了我省的近代化。作为当年被启蒙者的后人,在展厅里我们理应有更多的感动。展厅的石柱上还残留着文革时期的标语,标语及其背后的故事应该很有警示意义,但参观人群中几乎没有一人抬眼看看。美华书局己成为历史,当然也包含书局大楼的那段难忘的岁月。回望历史,或许可以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如果历史被人为地断层了,我们尚可做些挂一漏万的修补,但几代人认知上的断层,却已越来越难以修补了。

(主要参考陈兆奋、陈建中的《近代福建最早的图书出版机构》一文,刊于《福建文史》2011/4

20245月)

作者陈建中,闽侯县私立善恩小学原校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