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内菜市场老照片勾起我一段难忘的回忆

 老阿工作室 2024-05-22 发布于北京

朝内菜市场老照片勾起我一段难忘的回忆

朝内菜市场正门(图片来自网络)

      找到了一组朝内菜市场的老照片,勾起了我一段难忘的回忆。记得那是一九八八年,我家从钱粮胡同搬到轿子胡同以后,已经住了有十几年。轿子胡同里是两间小西房,每间也就七八米,后来跟东四房管所打了声招呼,在原房间的基础上往东扩出了几米,使每间房达到十米左右,爸爸妈妈住在南边那一间,我和媳妇孩子住在北边那一间。

一九六二年,朝内菜市场蔬菜柜台。(图片来自网络,摄影李晞)

      两间小房之间不怎么隔音,说话声音大点两边都能听见。不过八五年报社给每个员工弄了一批分期付款的电视,牡丹牌十四寸彩色电视机,我把电视放在了爸妈那间屋里,平时晚上全家吃了饭,坐在一起看会儿电视,有时候妈妈也会邀请街坊过来一同看会儿电视。所以有了电视以后,每天爸爸妈妈都要等节目没有了才关灯睡觉,这样每天晚上听到的都是电视里的声音。

一九六四年,朝内菜市场鸡鸭柜台(图片来自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那会儿爸爸的退休工资不是很高,全都用在他自己看病吃药上还不够。妈妈从沙滩修理部因病离职后就没了正式工作,所以妈妈没有退休金。家里主要的生活开销都是我和媳妇的工资,我在北京青年报社总编室工作,媳妇在钱粮胡同东口外的日杂店上班,八八年我跟媳妇的工资有一百八十多块,所以家里生活不是很富裕,因此买什么东西还是要精打细算的。

一九六四年,朝内菜市场蔬菜柜台(图片来自正阳书局The Gateway)

      我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媳妇忙着洗衣服,我盯着孩子写作业,就没有去爸妈那屋看电视。突然我听见爸妈那屋有什么摔在了地上,然后就是吵架的声音,我和媳妇赶紧跑过去看看是怎么回事,我推开爸妈的房门,只见地上一片狼藉。爸爸坐在桌子前发愣,妈妈在一边抹眼泪,我一边蹲下身子捡起地上的破碗,一边询问是怎么回事。

一九六四年,朝内菜市场鲜鱼柜台(图片来自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原来,爸爸退休回京以后,身体就一直不好,而且我自从八六年因心肌炎住进同仁医院监护室后,身体也总是有些不顺畅。妈妈为了给我和爸爸补养身体,就做了一锅银耳莲子羹,因为家里没有“枸杞”了,所以就没有放枸杞,爸爸开始是给妈妈提意见,说银耳莲子羹一定要放枸杞,没有枸杞就失去了营养功效,妈妈说爸爸总是爱挑毛病,说爸爸研究了一辈子营养,怎么不去自己做。

一九六九年,朝内菜市场一角(图片来自正阳书局The Gateway)

      就这样爸爸和妈妈话赶话的吵了起来,爸爸脾气不好,随手就把满满一碗银耳莲子羹扒拉到地上。我赶紧批评爸爸说:“没有枸杞就没有枸杞了,您不喝就别喝,干嘛动不动就摔东西!”那会儿媳妇工作忙,晚上下班就六点多了,我的时间又没谱,有的时候一天在家,有的时候要晚上八九点才到家,爸爸身体不好很少出门,所以平时家里采买的差事都是妈妈。

一九七二年,朝内菜市场一角。(图片来自网络,摄影胡敦志)

      第二天是星期天,我起来以后先去爸妈那屋请安。这是我家不成文的规矩,早晨起来一定要看看爸爸妈妈平安才放心,我推开房门就看见爸爸一个人坐在床边发愣,我问爸爸“我妈呢?”,爸爸说“你妈一早上就出去了!”我说去哪了?爸爸撅着嘴说“谁知道她上哪逛去了!”平时,妈妈早晨起来会去美术馆小花园“练操”,但是她走的时候,一定会跟我们大家打声招呼。


      媳妇说会不会去茅房了,她赶快跑出去茅房看看。我又到隔壁的徐大爷家去问,正好看见徐大爷在院里干活,我问徐大爷看见我妈了没有?徐大爷说没有啊。这个时候媳妇从茅房跑回来,说前院有人看见我妈一大早就拎着个布兜子出门了。媳妇说可能是去买枸杞了,我说这么早商店也没开门呢,媳妇说肯定先去美术馆小花园练操,然后再去买枸杞。

      我看了看表,时间是早晨七点多,我跟媳妇说我去美术馆看看,我推着车就往外走。我骑车一溜烟的就到了美术馆小花园,我找寻了半天也没有看到妈妈的影子,我赶紧找了一个在大街上住的王阿姨,询问看见我妈妈了没有?王阿姨说来了一会儿,后来和北大街吉祥胡同住的高阿姨嘀咕了一会儿,两人什么都没有说就匆匆忙忙地走了,我说去哪了?王阿姨说不知道。

      妈妈和高阿姨能去哪了呢?我又赶紧骑车往回走,我一边骑车一边想,高阿姨的家人可能会知道去哪了吧,我骑车到了东四北大街吉祥胡同口,放下自行车就进了胡同。高阿姨家在吉祥胡同当中间,因为是星期天,高阿姨的闺女在家,我说明了来意,她闺女说:昨天晚半晌就说要去朝内菜市场买肉,听说肉要涨钱了,是不是老姐俩去了朝内菜市场了?

      我看了看表已经八点多钟了,我赶紧出来骑车去了朝内菜市场。朝内菜市场那天买菜的人特别的多,我挤了半天才挤到大肉组柜台,我寻了半天才找到正在排队的妈妈和高阿姨,妈妈看见我过来了,笑得合不拢嘴。妈妈笑着问我怎么来了,我有点委屈地说,您出门也不打个招呼,妈妈说本来没想着到朝内菜市场来的,听高姨说猪肉要涨钱了,所以就跟着高姨一块来了。

      据资料显示,早年间朝阳门内大街两边有很多卖糖瓜的货摊儿,是北京东四有名的“糖市”,后来又聚集了很多卖菜的小商小贩,渐渐地形成了卖菜市场。五十年代为了拓宽朝内大街,政府在朝内大街“万历桥胡同”附近盖起了大棚,把原来的小商小贩都集中到了大棚里,慢慢地形成了大市场。五三年开业初期叫“朝内市场”,后改名叫“朝内菜市场”。

      菜市场的后门在万历桥胡同近南头东侧,菜市场进货大都从这个门进出。据说元朝就有了万历桥胡同,不宽不长,在北京的老胡同里面算得上是很短的胡同之一,大约只有百余米,这里既无河、也无桥,胡同的名字为何叫万历桥,无从考证。万历桥胡同虽不长,但可以说是四通八达,出北口是朝阳门内大街,出南口通向前炒面、后炒面、大烟筒、小烟筒四条胡同。

      朝内菜市场早晨六点就开门了,不到六点大门口就已经挤满了人,为了能买上紧俏货品,人们早早地就来排队,有时候队伍能够一直拐到万历桥胡同里面。记得菜市场分前后两个货场,前货场主要经营烟酒、糖果、糕点、水果之类,后货场主要经营蔬菜和肉、禽、蛋、水产之类。那会儿买什么都要排队,少时排上一会儿,多则排上几个小时都买不上货。

      据《北京副食品商业志》记载:七七年四月,猪肉供应再次实行“凭证定量”,居民每人每月两斤,零售两毛以下的不登证。八〇年一月起,取消猪肉“凭证定量”供应,敞开销售,并准备放开猪肉价格。八五年五月取消肉票,敞开供应。八七年下半年,北京市猪肉货源紧张且外流严重。为了保证居民的需要,从十二月起,猪肉供应实行“凭证定量”,城镇居民每人每月两斤。

      据《北京物价志》记载:八八年五月十五日北京市的猪肉零售价格再次调整,每市斤由一块三毛九分钱调到两块一毛钱,后臀尖由一块九毛钱调到两块八毛钱。八八年的五月十二日晚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四种副食品将于五月十五日起调价的新闻,之后几天内,北京市内各菜市场、肉店、副食店迅速出现了排队抢购的情况。

      据《人民日报》记者许林在文章里回忆:五月十五日这一天,朝内菜市场决定全天按原价供应生肉,所以引起了市民排起长队。“市民纷纷涌入菜市场持北京市居民购货证和肉票排队抢购。猪肉已经卖完,老百姓还在排队等待。”当时许林拍摄了大量现场照片,可惜的是许林的照片与文字被“毙掉”了,直到二十年后才在《北京青年报》上,刊登了一张抢购猪肉的照片。

      那天因为有高阿姨的街坊早早地就去排队了,所以妈妈和高姨“加塞”排到了前面,没有多一会儿,就如愿抢到了几斤猪肉。回家的路上我跟妈妈说,以后出门一定要说一声,妈妈说早晨起来不想打搅我们睡觉,可又不愿意跟爸爸说话,所以就这样赌气出门了。我和妈妈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快十点了,爸爸看到妈妈回来了,嬉皮笑脸地跟妈妈打招呼,一场风波就这样过去了。

六十年代东四北大街的店铺 ——东四,抹不去的记忆(一)

六十年代隆福寺街的店铺 ——东四,抹不去的记忆(二)

东四人民市场的那些记忆

东四北边旯的寺庙

一个人弃权,六个人赞成,拆除了东四牌楼

老北京东四繁华的起因与形成

从东四牌楼的饽饽铺说起

东四牌楼北的杂货铺

回忆钱粮胡同门诊部

从东四牌楼西的“猪市大街”说起

有关五八年的一些记忆

忆老北京的“当当”车

东安市场里的那些记忆

再忆八十年代东四北大街的店铺

一张松竹园浴池老照片勾起的回忆

回忆五八年在东四推头的往事

一张六十年代钱粮胡同照片想起的往事

终身难忘的两分钱故事——东四北大街上油盐店的回忆

再现六十年代东四北大街胡同口的全部照片

老北京的“四大恒”到底在东四哪?

回忆东四牌楼周边的影剧院

从“吃”的照片,想起“吃”的事儿

从一组隆福寺庙会老照片想到的

闲话东四北大街上的早点铺

回忆东四北大街的老药铺

闲话东四的小酒铺

再忆钱粮胡同的鸿顺煤铺(洪顺煤厂)

从1951年的航拍照片看龙潭湖地区的前身

钱粮胡同2号的陈年往事

由200张隆福寺街照片所想到的

钱粮胡同四十三号琐事

一组东单菜市场的老照片想到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