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正藩:太极拳谱中的“平准”?“枰准”?“秤准”?

 tjboyue 2024-05-22 发布于四川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为“立如平准”。准是一种测定水平面的器具,是以水静时必是一个标准平面的道理制成的。《汉书·律历法》:“准者,所以揆平取正也。”另有“准绳”,则是测定平直的器具。《吕氏春秋·分职》:“巧匠为宫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巧匠亦多为木匠,直到现在,边远农村建造简易房屋,仍常用水平法来定基础底面的水平一致,及用水平尺和准绳以定房屋结构的水平与正直。所以“立如平准”乃言人们在走架或打手时,必须始终保持自身的平衡,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方能在外力作用下,活似车轮,引进落空,得机得势,借力制人。

武禹襄1852年(咸丰二年)携王宗岳《太极拳论》返回永年之初,李启轩常抄录此论赠与亲友,当时均按原文抄为“立如平准”,故以后若干传抄本和版本都为“立如平准”。及至1881年(光绪七年),李亦畬抄与郝和的《郝和本》(“老三本”之一)则将“立如平准”,易为“立如枰准”,其原因安在呢?

首先说明,此绝非李老前辈的笔误。李亦畬多次参加科考,科举试场文字书写的“馆阁体”,要求字形匀正,一丝不苟。清代程式更严,即使有一笔之讹,虽文章再佳,亦前功尽弃,岂能视为等闲?且“老三本”乃李亦畬晚年精心之作,工笔书写之后,势必复查再三,焉有笔误之理?现在“老三本”中之《启轩本》已遗失无存,《自存本》则完整无缺,其中亦为“立如枰准”,足见所以易为“枰准”者,必有其至理在。

图片

武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畬先生像

“枰”与“平”同音,为多音字。欲求“枰”字完整的释义,自不应从1965年方印出试行本、1978年第一版发行的《现代汉语词典》去查。清末常用字典:一为《说文解字》,一为《康熙字典》。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从形音义角度释字的“字书”,宋代有徐锴、徐铉两种整理本,及至清代,段玉裁注释的《说文解字段注》最为风行。文人士子欲求某字之字音字义者,莫不以《说文解字段注》为准。“枰”字在此字书之解释为:“枰,平也,此门、闻也,户、护也之例,谓木器之平称枰。”古代不仅房屋多为木造,日常所用的器具亦多为木制,所以大至房屋的梁、檩,小至用具之桌椅床凳,莫不要求其平,故在文字中也特有加木边的“枰”,以专指木器之平。但此处为何不以其它为例,而专以门、户为例呢?此盖因其它器物之平否,仅影响其安放妥后,静止时之使用,而门户为动静之体,如若不平,则无法旋转,难以开合,必至中正平直之后,才能动静得宜,开合有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故而虽小为门户,而其阴阳动静,虚实开合之理存焉。

以此之故,太极拳前辈常以门户为例,以教导后学。唐诗人司空图以“韵”论诗,在其《诗品》中讲,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是指迹象之外,“环中”语出《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枢”是以前木门的上下转轴,“环”是上下的门斗,门斗中空如环,枢入环中,便可旋转自如,以应无穷。环中即为虚空,门轴即为枢纽。习太极拳者,如以门户为借鉴,以空松之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上下一线,并以腰为枢纽,一切主宰于腰,“腰为车轴,气为车轮”,带动四肢运动,以达到上下相随,周身一家,即可顺应太极拳的无穷变化。此其一。门户之作用,全在于虚实开合,人来则开,人去则合,开则为阳,为动,为实;合则为阴,为静,为虚。且门户之开合,必须有外力作用,而不会自行伸缩。常见有推门之力过猛而自行跌倒者,此乃门之迅速旋转,自己突然没有了着力点,失去重心,随着惯性前扑所致。太极拳之虚实开合,勿自伸缩,引进落空,从门户中亦可资借鉴。此其二。《说文解字》释“枰、平也,门、闻也,户、护也……”又称“闻者,谓外可闻于内,内可闻于外也。”意即外人意欲入内,必先用力敲门,室内闻之方可与之开。至于护,即防护也。练拳或打手时的左右手臂,犹如门户之两扇,既听来力之大小以作对策,又须护自身之左右,不受侵犯。此其三。此三者如欲发挥其理想的作用,首先则在于门户之“枰”, 故“枰”之含义,较“平”更为广阔,更为深刻,此所以李亦畬前辈在晚年时以“枰准”代替“平准”之故也。

然则,民国初期,又何以将“立如枰准”改为“立如秤准”呢?

1915年(民国四年),编纂于1908年之《辞源》出版,该书以语词为主,强调实用,重在溯源,成为当时阅读古籍用的重要工具书,从而取代了《说文解字》与《康熙字典》,最为阅读古文和研究文史者所常用。但该书以常见为主,强调当时的实用,对某些多义字的字义有所取舍,“枰”字的字义遂变为:(一)木名,即平仲(按:即银杏树),(二)独坐的板床,(三)搏局,棋盘(1936年出版的《辞海》对“枰”的释义同此)。因此缘故,阅读“老三本”之抄本者即不明“枰准”之意义,而疑为笔误。故先父李福荫在其《廉让堂太极拳谱后序》中曾言:“外间抄本过多,文字间略有不同,因生疑窦,就吾质正者亦有之。”此亦其中之一例也。

图片

武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郝为真先生像

先父李福荫幼承家学,后又拜师伯郝为真为师,朝夕受教近20年。1914年,郝为真宗师自京返里,应永年省立十三中学之聘,教授太极拳,先父做辅助教学,常结合物理力学的原理,阐发太极拳之理法以教授学生。面对“枰准”之质疑,考虑时代之变迁,科学之进步,“枰准”一词应予以改变。然改后的新词,仍必须不失“平准”原有的本意,更应当具备“枰准”深刻的内涵,几经推敲,乃以“秤准”易之。其所以采用“秤准”,其理如下:

一、《辞源》对“秤”的注释为:“秤chèng ,物体重量的器具,古代指使用大型权器的等臂大天平,自唐以来专指提系杆秤。”于是天平即成为“称金银的秤,俗语谓兑架为天平,兑架,即兑银之架秤。”(亦见《 辞源》)。可见秤即天平,或者说天平是秤的一种,称谓不同仅是因时代的不同而稍异。近代太极拳家有认为平准既是天平,或以天平作比喻,无论练拳或打手时,都要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两手支撑犹如天平之秤盘,偏重即沉,走以引化,有一定的道理。故以“秤准”易“平准”,不失“平准”的本意。

二、“秤”与天平,古代同名,及至发展为“秤”专指提系的杆秤,实为一大的进步。因杆秤最为简单、灵活与实用。同为杠杆之原理,天平两臂同长,只能衡量与砝码相同的重量。而秤之重臂不变,力臂可变其长,故秤砣虽重不过斤,而所衡之重,则可数倍于秤砣。以小重平衡大重,或偏沉于大重,此实为杠杆中主要作用。太极拳“四拨千斤”,以小力胜大力,后发先至,借力打人,常常可借杠杆、轮轴、合力、分力等等物理原理以辅其成。所以用“秤准”一词,以引导习太极拳者结合物理力学,进而采纳其它领域的科学,用以研究、验证太极拳的深邃的原理和丰富的内涵,必将大有助于太极拳的弘扬与发展。

三、“秤”之字音有二:一为chèng , 字义为衡量物体重量的器具;一为chēng ,字义为以秤衡计斤两,与“称”通用(见《 辞源》)。李亦畬《五字诀》中有言:“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古来及民国期间,称微量物品的重量,虽可用天平,但远不如使用一种小型杆秤——戥子最为便捷和实用。戥子常用来称量金银和药物。《红楼梦》中称量银两也用戥子(见该书第五十一回)。先祖李宝琛精于外科,配制丹散,总离不开戥子。清末民初,永年城内尚无西医,生病必须请中医,所开草药均以钱、分为单位,到太和堂或天德堂抓取中药时,每味中药都用戥子称量,可精确至分厘(《辞海》对戥子的释义为:“衡器,用以衡贵重物品,如金、珠、药物等之分厘小数者”)。可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达到“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的程度,所以先父未将“枰准”还原为“平准”,而改用“秤准”。

1928年,永年国术馆成立,先父任太极拳教练,为学员学习拳理方便,首次依据当时尚在的“老三本”中之《启轩本》编次油印,定名为《廉让堂太极拳谱》,发给学员。其后又油印、石印多次,用以赠送亲友及太极拳爱好者。1934年又助李槐荫堂叔将家藏拳谱重新编次,署名《李氏太极拳谱》,由李槐荫堂叔携至山西太原出版。以上各本,均用“秤准”,于是“立如秤准”遂风行各地。

以上即为武派太极拳谱由“平准”到“枰准”,又至“秤准”演变的原因及由来。

【作者简介】李正藩,1928年生,河北永年广府西街人,李启轩曾孙,李福荫次子。7岁开始从父学拳,稍长,学习推手。亦得技于郝砚耕。毕业于清华大学,恪守家训,不以教拳为业,其精湛拳艺鲜为人知。勤于著述,已发表的文章有《武式太极拳的创立及内涵》《永年太极园》《“敷字诀解”注释》等。

1965年人川,开始业余授徒。2002年,筹办四川乐山首届武派太极拳研讨会和中日太极拳文化民间交流大会。曾为四川省乐山市武术协会委员,后任四川省乐山市武术协会太极拳专业委员会顾问兼武式太极拳总教练、峨眉山太极拳协会名誉会长兼武式太极拳总教练、重庆市武式太极拳研究社顾问、永年廉让堂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永年郝为真太极拳学术研究会顾问。弟子遍及四川、重庆、河北、湖南、浙江、广东等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