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虫”的前世今生

 黄毅弘 2024-05-22 发布于福建

如今,虫的名声不佳。蚊虫、蛀虫、蛆虫、臭虫、螨虫、血吸虫、寄生虫等等,都是让人讨厌的东西。拿虫来形容一些人

一懒虫、网虫、糊涂虫、应声虫、小爬虫、可怜虫、跟屁虫等等,全是令人鄙夷的负面形象。 

然而古时虫的地位并非如此低贱卑微,也曾阔气过,风光过。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大虫” 是什么?凶猛的老虎也。 

老虎是虫,高贵的龙也是虫。《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撄之者必杀人。” 

不但虎是虫、龙是虫,万物之灵的人也是虫,而且有个雅号叫“倮虫”。 

虫的繁体字是蟲,从三虫, 是个繁荣昌盛的群体,是个“大家族”。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日凤,介虫之精者日龟,鳞虫之精者日龙,倮虫之精者日圣人。 

人称倮虫,倮同裸,因为人没有毛、羽、鳞、甲,如果没有衣服掩盖,是赤条条全身裸露的, 因而称为“倮虫”。 

由此可见,虫的本义包含了切动物,所以段玉裁在《说文段注》中说:“虫者,蠕动之总名。” 

后来,虫的词义慢慢缩小了,有些“高大上”虫,不甘与蚊蝇臭虫之流为伍,纷纷离群,把虫的地盘全都让给了小昆虫。 现在通行的辞书《辞海》《辞源》,对虫的释义,第一义项是“昆虫类的通称”,第二义项是“泛指动物”。《现代汉语词典》 对虫的释义,第一义项是“虫子”,第二义项是“称具有某种特点的人(多含轻蔑意)”。这些释义,正确反映了虫之词义的发展变化。 

虫在当初风光的时候,地位很高,名气大得很。远古时,生产力低下,许多强大凶猛的巨虫,如虎、豹、熊、蛟龙、雄鹰等等,令人生畏,进而产生崇拜。 许多部落以巨虫为图腾,作为部落的标志和徽号,加以顶礼膜拜,祈求护佑,甚至认为该部落就是此巨虫的后裔。 

古时许多部落、民族的名称,常与虫(即动物)有关,这也是图腾崇拜的表现。《说文解字》:“羌:西戎,羊种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南方蛮闽从虫, 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现在,许多国家的军队,仍爱用虎、豹、狼、龙、鹰之类的凶猛禽兽作为部队的番号,这大约

  

也是图腾崇拜的遗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