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的三大遗憾

 我的教育人生 2024-05-22 发布于北京

课堂的三大遗憾

作者:李广生

教了但没学,学了但没会,会了但没用,以上是典型的课堂的三大遗憾。三大遗憾存在递进关系,均与体验有关。

我把体验描述为“身之行”“心之思”和“情之动”。“身之行”强调实践体验,“心之思”强调反思体验,“情之动”强调情感体验。三者在互动中达成统一,即行为、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造成三大遗憾的原因可以解释为:因为缺少实践体验,知识不能转化为经验,可能导致教了但没学;因为缺少反思体验,经验不能内化为认知,可能导致学了但没会;因为缺少情感体验,认知不能深化为热情,可能导致会了但没用。

为了理解这三大遗憾或是说理解体验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简单模拟一个学习过程:鸟的认识。

仅仅告诉学生鸟的概念是“脊椎动物的一类,温血卵生,用肺呼吸,几乎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大多数能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即便把鸟的生物学特征进行系统总结,结构化为一个个知识点,毫无保留的告诉他们,如身体呈流线型、胸肌发达、直肠短、食量大消化快、体温恒定等等;哪怕是要求他们熟练的背诵,也会很快忘得一干二净。如果学习没有给人留下任何记忆,没有给他带来任何转变,又怎么证明他学了呢?这就是教了但没学。

学习的本质是把知识转化经验。知识和经验的最大区别在于,知识是客观的而经验是主观的。学习是把客观知识转化为主观经验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的过程。经验来自于经历,在形成经验的过程中,身体参与的实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幸好很多教师都深谙这一点。他们会设计各种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如观察鸟的标本、触摸鸟的羽毛、倾听鸟的鸣叫,或是饲养鸟、解剖鸟等。有了在这些活动中的亲身经历,学生形成了经验,对鸟的认识更深入、记忆更持久。学习因此发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差不多所有教师都清楚身体参与学习的重要性,但可能会忽视反思内化的重要性。通过观察、触摸、饲养、解剖等各种活动,学生把鸟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但这些经验都是较为具体的知识,也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很难在其他场景以及后续学习中发挥作用。如,他们拥有了鸟的知识,但可能无法识别善于奔跑的鸵鸟和善于飞翔的蝙蝠是不是鸟,也可能无法把鸟的知识运用到鸟的保护中。他们确实学了,也学到了,但没有学会。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学会”。如果把“学”的本质定义为知识转化为经验,那么“学会”的本质则可以定义为经验内化为认知。认知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组织知识的方式。经验很难迁移,因为经验是具体的、情景化的,脱离具体的环境和条件,经验可能变得毫无价值,就像你会开汽车但不一定能开飞机一样。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对开汽车的经验进行深入反思,让具体的经验变成抽象的认知,如启动发动机、观察仪表、控制速度、判断路况等,则有助于更好的掌握飞机驾驶技术。学会是把经验内化为认知从而实现迁移,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复现。

认识鸟的经历让学生获得了鸟的知识,这只能证明他们学了并且学到了,但如果只能认识鸟,而不能把认识鸟的方法迁移到认识昆虫或其他动物上,不能把鸟的知识用到对鸟的保护,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学会。很多课堂存在这样的遗憾。设计了很多活动,开展了很多项目,热热闹闹也忙忙碌碌,虽然让学生获得很多经验,但缺乏深刻的反思,这些经验便只能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并未内化为认知,所以很难形成迁移,学了但没学会。

“身之行”必须结合“心之思”才能构成完整的体验。在组织了观察、触摸、饲养、解剖等各种实践活动后,必须设计一个反思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学生要总结、思考、交流如下内容:关于鸟的知识我知道了哪些,我是如何知道的,知道这些知识对我意味着什么,这些知识还可以应用到别的地方吗,等等。这些关于知识的知识便是认知,表现为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反思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关于知识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观察研究其他生物,从而更好的认识大自然和整个世界。事实上这些认知还可以迁移到对人类社会的理解。这才叫学会。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学则是为了学会。

实践加反思构成完整的体验,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认知,是不是就完美了呢?更大的遗憾还在后面。相关研究显示,有这样一些学生,虽然擅长但不热爱。在某一领域,他们表现出较高的学业水平,但并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更不要说投入毕生的努力了。2015年PISS测试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在科学领域的表现遥遥领先,但希望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数比例落后于一些国家。这一领域知识和认知只是他们获得高分的工具,也是他们逃离这一领域的手段。这便是会了但没用。

情感体验的缺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身之行”和“心之思”的结合如果少了“情之动”的体验,将会造就一批有知识,有能力但没有激情和热情,没有勇气和热爱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大遗憾,也可以称之为教育的悲哀。

认识鸟的课程中需要渗透对鸟的欣赏和保护,但不能以说教的方式完成。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中,说教是最糟糕的方式,也是最低效的方式,虽然备受人们青睐。过度依赖说教,不但不能促进积极的情感态度,反而会带来消极的激情态度,不但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反而会导致价值观扭曲。培养对鸟的兴趣、情感以及对鸟的态度,必须通过真实的体验来完成。情感体验可以融入在实践体验和反思体验中,也可以单独进行。即便单独进行也不能孤立的实施,要借助实践和反思的力量。诗歌、绘画、音乐、电影、民间故事等,都是极好的素材;实地考察、影像记录、爱鸟宣传、护鸟活动等,都是极好的方式。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感受,尽量创造轻松愉悦、包容支持的环境。这是上一个专题“令人向往的课堂”讨论的主要内容。

情感体验主要目的不是丰富知识和认知,而是深化情感、激发兴趣和热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和创造的源泉。没有热爱,学多少都没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