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与医案】温里剂之当归四逆汤(二)

 金坛区 2024-05-22 发布于上海
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患者,男,59岁。2008年12月24日初诊。现病史:2008年9月因单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FBG8.5mmol/L,去某三甲关院进行全面检查,确定为2型糖尿病,因当时尿中有酮体(50mg·d/L),住院治疗。服用格华止0.25g,1日3次;拜糖平50mg,1日3次,至今。血糖控制佳,FBG4.9mmol/L,2小时血糖5.47mmol/L,HbA1c5.1%,血脂及肝肾功能检查并无异常;胰岛功能分泌延迟:颈动脉超声:右颈动脉窦部斑块形成;下肢动脉超声夫见异常;腹部B超元示:脂肪肝;肌电图示:上肢体感诱发电位正常,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较为异常。刻下症:手凉,怕冷,口干,消瘦,发病至今瘦 13.5kg,大便干,2~3天1次,小便黄,眠安。家族史:父亲、母亲、姐姐患有糖尿病。苔厚腻腐,脉沉虚数。西医诊断: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断:消渴,痹证,证属血虚寒厥。处方:当归30g,白芍30g桂枝30g,制川草乌15g(先煎4小时),酒大黄6g(单包),黄连30g,红参6g(单煎),生姜5大片(自备)。2009年1月21日二诊:服上剂21剂后,手凉、怕冷消失,大便正常,体重增加4斤,余无明显不适。现服格华止0.25g,1日3次,拜糖平50mg,1日3次,FBG5.5~6mmol/L,2小时血糖7~8.5mmol/L,尺肤微潮,苔微黄厚底滞,脉偏沉。血压100/70mmHg。方药:当归30g,白芍30g,制川草乌6g(先煎4小时),肉桂30g,鸡血藤30g,葛根90g,洒大黄6g(单包)黄连30g,红参66(单煎),生姜5大片(自备)。2009年4月15日三诊:服上方3个月增加体重5kg左右,全身发凉消失,无其他明显不适,现服用达美康1片,1日2次。HbA1c5.5%,眼底检查:阴性。苔薄黄腻,舌底有瘀血,脉偏沉细略弦。处方:干姜9g,黄连15g,黄芩30g,红参6g(单包),葛根30g,鸡血藤30g。2009年5月13日四诊:服上方28剂,近1个月体重增加2斤,无明显不适,眠可,二便可,苔黄厚,夜间口干,脉偏沉细弦。肌电图:尺神经肘下至腕: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58.7m/s,波幅11mV,有传导阻滞;胫神经:膝至内踝MCV41.2m/s,波幅7.6mV,速度减慢;腓总神经系带上至足背运动潜伏期5.6m/s延长。FBG5.5~6.5mmol/L,2小时血糖6.5~9mmol/L。方药:干姜9g,黄连15g,黄芩30g,红参6g(单包),葛葛根30g,鸡血藤60g。

按:患者糖尿病4年,血糖控制可可,亦不伴有血脂、肝肾功能异常,所以病情相对简单,其主观不不适症状叙述较少。患者患糖尿病日久,久病必虚,气血阴阳皆不足,阴虚血弱则经络失于濡养,血脉流通不利,瘀血内生,阻滞脉络,导致肢体发凉、疼痛等;又2型糖尿病多为过食肥甘厚味而发,土壅木郁,郁而化热伤阴,故有口干、大便干结,2~3天大便1次,小便黄,舌苔厚腐腻,脉虚数等。仝师在临证过程中,重视客观的症状即临床指标的判读,患者肌电图可反映出下肢肌电图传感电位异常。现代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往往从疾病开始就伴有神经功能的受损改变,肌电图上可有反应,它先于患者主观上疼、麻、木、凉症状的出现,所以治疗上提早御敌,反而更容易起效,甚至可使病情逆转。另外,早期神经病变往往是功能性病变,并不伴有血管的阻寒、瘀滞,所以治疗上一般以益气活血为主。运用活血化瘀的药物较少。根据症状,患者可辨证为血虚寒厥证、脾虚胃热证,仝师临床上以当归四逆汤合大黄黄连泻心汤为主方治疗。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指出:“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与当归四逆汤,助阳生阴也。”指出当归四逆汤的两个治疗靶向,即养血和营与温通阳气。当归味甘、辛,性温,可养血和血通脉,现代药理证实,当归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对改善微循环功能有一定作用。另外,《本草备要》中记载,当归可“润燥滑肠”,针对患者便干的症状,用此药至30g还有润肠通便之意。当归与白芍配伍,可收敛肝阴以养血。桂枝味辛 甘,性温,可温经通脉,推动血液之运行。恐其力度不足,增 加制川乌、制草乌各15g以温阳散寒,此二味为剧毒之品,“药有峻性,必有奇效”,仝师认为临床出现疼痛的症状,如属一派寒 象,尤其病邪久羁,深入骨髓,为沉疴痼疾者,非川乌、草乌而不能治。现代药理证实,当归四逆汤具有抗凝血、降低血黏度和扩张末梢血管作用。另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泄热通便,黄连清热燥湿,二者同为苦寒之品,相须为用,清泄胃肠实热之力增强。红参可大补气血,生津液,治诸病之虚,并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二诊时,将桂枝易为肉桂,增其补命门相火、散寒止痛之效。另外加葛根90g,考虑患者停原来西药格华止、拜糖平,更换为达美康,遂增加降糖之力,现代药理证明,葛根中的有效成分葛根素可以调节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患者改善症状明显,体重也逐渐增加。三诊之后,仝师将方剂改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专攻降糖以及改善胰岛功能,收效颇佳。

讨论: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第351条,主要治疗血虚寒凝所致的厥证,后世医家宗此方化裁治疗多种血虚寒厥证,明代医家李中梓以此方治疗左胁有形之厥疝: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用治腹寒痛,唐容川用治手足痹痛、寒冷等症。现代医家主要依据其温经通络、活血散寒作用,治疗末梢神经炎、多发神经炎、尺神经麻痹等属于血虚肝寒、脉络痹阻者,雷诺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属于寒湿凝滞、脉络不和者。笔者通过分析仝教授以当归四逆汤治疗验案二则,印证了仝教授在临证过程中“辨证-辨症-辨病”以及与中药现代药理相结合的辨治过程。笔者所撷取的两则血管性疾病的病案,为雷诺病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两个不同的疾病,西医表现为不同的疾病特点,涉及脏腑、经络 部位有别,但包含中医相似的证,即营血不足,或肝血不足, 寒邪凝滞,脉道不利,血行不畅的基本病机,故治疗时可以“ 异病同治”,可选用当归四逆汤为基本方,用以养血和营,温通日气。临床上主要的应用指征为:手足冷凉,脉沉微细,若急性期皮肤红肿热痛,可合并四妙汤清热利湿,通筋利痹。在此基础上,临证中结合西医疾病的病名、主要病理特点、疾病分型,治疗各有特色,比如在治疗雷诺病时应该把握好血瘀的病机,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应该重视降糖。另外,关注患者的“症状”,这里的“症”所指的是广义的“症”,不仅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更针对实验室的理化指标,比如肌电图、交感神经测定、血糖、生化指标,均可作为临床上的重要参考。注重完成现代药理成果的临床回归,当归四逆汤经现代药理学证明具有活血化瘀、化栓块的作用,将此方应用于血管性疾病,收效良好。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中,是实现症、证、病结合的关键之一,同时也实现了从理论到临床的回归。[逄冰,赵锡艳,彭智平, 等.仝小林教授当归四逆汤在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举隅.浙江中 医药大学学报,2013,37(4):

395-397,400]


02
痛经

患者年 19 岁,自发育时起,临经必痛,渐次加重,每次月经临潮,痛至经血基本干净,痛始缓解,卧床不起,少腹冷痛,身寒蜷缩,脉细欲绝,舌淡苔白润。前医以逍遥散、桃红四物汤、胶艾四物汤、温经汤等经治多时未能取效。就诊时除见其痛经之外,伴全身虚寒,面色青苍,脉细欲绝,诊为寒凝血滞,肝经虚寒。处方:当归 15g,白芍 20g,桂枝 10g,细辛 3g,炙甘草5g,通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分再次温服。药后疼痛立止,照常工作而未卧床。此后每月经临即服上方3~5剂,经4个月的治疗痊愈,多年顽证,一方而终。本方治痛经、冻疮、席汉综合征(配当归生姜羊肉汤)、脉管炎(配四妙勇安汤)都有可靠的疗效。(李赛美,黄仰模,蔡文就.经方临床应用第二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03
痛经

患者,女,23 岁。2011年8月3日初诊。主诉:13岁初潮,自 15 岁开始每于月经即将来潮或来潮后开始出现下腹坠胀。痛,或下腹冷痛、绞痛,可放射至腰、肛门、会阴部。伴有四肢发冷、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症状。在多家医院妇科及B检查子宫及附件,均无异常。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现经期第1天,小腹部疼痛难忍,痛延至腰部,经量涩少,色暗夹血块,四肢厥冷,纳谷不振,乏力,二便调顺,按压小腹不舒,并有凉感,双手冰凉,舌淡尖红,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证属寒湿凝滞。治宜温经活血,散寒通滞。处方:当归 15g,桂枝 10g,赤芍、白芍各 12g,细辛 5g,通草3g,川芎10g,延胡索12g,益母草15g,柴胡12g,生黄芪12g,红花、桃仁各 12g,炙甘草6g,五灵脂10g(包煎),乌药6g,吴茱萸 5g,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并嘱咐患者忌经前吃生冷食品及动用凉水等。二诊述服用此方2剂后小腹痛大减,手足转温,经量较多。效不更方,再进3剂,腹痛缓解,症状消失。嘱每月行经前3天服此方,连服6剂。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半年,痛痛经痊愈。

按:此患者属于中医光痛经范畴,是妇女常见疾病,尤以青年妇女为多见。以月经来潮平或经行前后出现下腹痛为主症。中医认为寒主收引、主痛。该患方者素为虚寒之体加之外寒内侵,内外之寒交织,寒客胞宫,气血瘀滞而致痛经。导师以当归四逆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起温经散寒、活血通脉之功效。方中当归、芍药养血和营;桂枝、细辛、吴茱萸温经散寒通络;益母草、通草活血通经:桃仁、红花、川芎、延胡索、五灵脂、乌药以加强活血祛瘀、理气行滞之功;柴胡疏肝解郁;黄芪、甘草、大枣健脾益气。从而气血和畅,瘀祛新生,痛经乃除。「曹靖宇,王莉民,伊达伟副主任医师运用当归四逆汤验案3则,中医研究,2013,26(3):53-54]


04
痛经

吴某,女性,17 岁。2010 年 9 月25 日就诊。经行小腹疼痛3 年余,14 岁初潮,经型:6~7/28~30 天,行经第1天小腹痛其,痛时肢冷、汗出、面色苍白,经服止痛药物或按摩热敷后稍舒,坐有腰背胀痛不适,经鱼紫暗,夹有瘀块,经量正常,腹部。无压痛,饮食尚可,经行3天后痛减,舌质淡边有少许瘀点,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为痛经,寒凝血瘀型。治以沮经散寒,化瘀止痛。予当归四逆汤合失笑散加减:当归 10g,桂枝 6g,芍药12g,细辛 3g,炙甘草 6g,通草 10g,大枣8枚,生蒲黄 10g,五灵脂 10g,乌药10g。服药3剂后,腹痛消失,嘱其每次经前服药7剂,连服3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经期腹痛诸症悉除。

按:当归四逆汤出自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主要功效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其组成为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 炙 )、通草、大枣。其中 当归、芍药养血和营;桂枝、细辛温和厥阴以散寒邪之功,调营卫以通阳气之效。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有虚实之分,其病机不外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本例痛经属实证,为寒滞冲任经脉,致寒凝血瘀,胞脉失养,用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失笑散功擅通利血脉,散瘀止痛,乌药行气疏肝,散寒止痛。诸药共奏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之功。如伴有头晕恶心、呕吐、恶寒等症,可予当归四逆合吴茱萸生姜汤加减。寒凝腹痛甚者加香附 10g,小茴香6g;气血虚弱者加黄芪 15g,阿胶10g;肝肾虚损者可加山茱萸10g,枸杞子15g,菟丝子 15g。刁师认为运用此方辨证应抓住两点:一血虚,二寒凝(或阳虚生寒,或感受外寒 )。凡具血虚寒凝证者即可使用,达到异病同治的目的。「熊苏力,刁军成,黄烨,等.刁军成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妇科病举隅.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2):86-87]


05
月经期手足厥寒

陆某,女,21 岁,学生。2009年3月12 日初诊。患者体质略瘦,时有心悸、失眠,虽手足欠温但无大碍,月经后期,血量略多,血色略淡,经前微有小腹胀痛。近3个月来,月经前后无定期,每于经期手足冰凉,甚则难以持物,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诊其脉沉无力,舌质淡,苔薄白,面色少华,手足甚冷,略显淡白。四诊合参,辨证文为血虚寒凝气滞证,治以养血温经调气之法。处方:当归 20g,酒酒白芍15g,柴胡15g,桂枝15g,细辛5g,炮姜10g,枳实10g, 鸡血藤 20g,大枣 10 枚,炙甘草 15g。7 剂,水煎,每日1剂,分分2 次服。3月18 日二诊:诸症大减,但觉眠差,食少。上方加炒酸枣仁 20g,陈皮 15g。嘱其于经期前后服药,历经3月余,诸症消失。

按语:本案以血虚为重,故方中重用当归为君,臣以酒白芍、大枣亦重在养血,并佐以鸡血藤养血活血,通达经络。佐以柴胡、枳实配白芍以疏肝解郁,以桂枝、炮姜温血散寒,通达经脉。如此辨别轻重主次,用药君臣有序,奏效其捷。 段凤丽.孔菲,梁雪,等,段富津教授治疗月经期手足厥寒验案举隅,中医药信息,2012,29(3):48-497]


06
崩漏

患者,21 岁,学生,因月经淋漓不尽3月余,于2012年2月8日就诊。患者从 13 岁月经初潮至今,月经未曾有规律,月经前后不定期,有时提前半月,有时延期月余,最长延期3个月才至。其母述其从小四肢不温,较他人怕冷。曾于两年前曾在本院行性激素及B超检查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近3个月来,经血淋漓不尽,期间偶有停经 2~3 天,又至,曾服用中药固冲汤加减,效果不显。刻诊:经血量少,色淡暗,少腹时作胀痛,腰部酸冷,四肢不温,形体偏胖,易疲劳,喜静恶动,大便不畅,2~3 天1 行,但不干结,面色觥白,舌淡有紫斑,苔厚腻,脉沉细。西医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诊断为崩漏,辨证为阳虚寒凝,痰瘀互结。治以温丝经通脉,祛瘀化痰。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20g,细辛5g, 炒白芍15g,桂枝10g,炙甘草6g,通草 9g,大枣5枚,红花 15 g,法半夏10g,苍术10g。每日1剂,水煎分 2 次服,并嘱其适 当运动。服7剂后复诊,述服药前3天经血量增大,服药第5天,月经干净,大便亦较前畅通,但少腹仍有胀痛不适,且仍倦怠。以上方加川芎15g,黄芪30g,增加其益气活血之效,继服 14 剂后复诊,述阴道未有出血,手脚转温,少腹胀满好转,仍稍有疲劳感。宗原法服2个月,其间行经2次,周期均在 25 天左右,经期5~7天,且月经量较前明显增多,色红,无明显血块。体质指数稍有减轻,自觉身形较前轻快。嘱其平时在生活中有意避风寒慎起居,加强身体锻炼。继守原法,随诊3个月,月经周期、经期、色、量均较正常。

按:崩漏一病,治疗上常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由于出血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因此塞流乃当务之急。但崩漏致病原因甚多,具体治疗时不可专事止涩。临床使用时,应辨别起因,三法相互为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常青教授亦认为崩漏的治疗强调辨证论治,重视化瘀止血法的运用,反对见血止血。此例患者虽月经淋漓不止但有明显血瘀之象,故单以固涩止血之法,未能奏效。此患者素体阳气偏虚,阳虚则寒湿内生,且营血亏虚,易受寒邪,寒凝血脉,血脉不畅则致血瘀,冲任、子宫瘀血阻滞,新血不安,故经血时出时止,停经数月后经血淋漓不断:阳虚寒凝,则水湿不化,痰饮形成,痰饮流注经络,阻碍气血运行可加重血瘀;而其出血日久,故血脉亏虚,故面色觥白,倦怠乏力,经血色淡,舌淡脉细。综合其症状特点以当归四逆汤加减温经散寒,燥湿化痰,活血调经。方中当归养血活血,温行血脉;白芍养血调经:红花辛散温通,活血祛瘀,通调经脉:桂枝温经散寒,活血通脉,助当归温远通血脉,亦可助阳化气,以行水湿痰饮之邪;细辛辛温,外温经脉,内温脏腑,通达表里,以散寒邪,助桂枝温经散寒;法半夏 苍术辛温燥湿,温化寒痰。诸药合作共奏养血温阳散寒、化痰祛瘀调经之效。营血充盈,阳气鼓舞,寒邪得散,痰湿得化,血行畅通,故经脉通利而瘀去血止。 刘红梅,王长松.当归四逆汤临床亲新用.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0):2977-2979]



End


中医药方药数据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