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红兵:学校顶层设计下的课程文化

 丛耘720 2024-05-22 发布于江苏

图片

第一届学校文化创新问对

5月15-17日,由问对教育智库主办,四川问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新潮·新教育家》杂志社、四川天府新区香山中学、四川圣山白玉兰实业有限公司协办,第一届学校文化创新问对活动成功举行。

这场学校文化建设者的年度盛会,汇聚了李希贵、陈罡、袁野、魏勇、程红兵、卢志文等知名专家学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近700名校长、教师等教育工作者,更翻滚着层层智慧浪花,推动我们在学校文化顶层设计之路上想得更深、行得更远。

在专家报告环节,上海金瑞学校总校长程红兵以《学校顶层设计下的课程文化》进行了主题演讲。以下内容摘自演讲现场实录。


图片

今天主办方给我出的分享题目是《学校顶层设计下的课程文化》,其实这个话题我还真的有点小研究,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写学校文化,后来出版社把它出版成了一本书——《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这也是上海市教委的一个重点课题。

关于学校文化,我相信大家都认同这样一个说法:学校文化是学校里的成员关于教育的哲学思想、价值取向,以及相关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话语方式,其核心是价值取向。学校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校里老师的一言一行、校园环境的布置等等,都折射了学校文化。可以说,学校发展与学校文化建设水乳交融,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水乳交融。

学校文化外延,一般认为主要是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学校确定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依靠什么来实现,这些都要以课程为核心,即学校的主要教育载体是课程。所以我的看法是,学校文化外延应该是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逻辑关系分为: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

我们到底赋予课程什么样的历史使命,我们希望确定什么样的课程?从本质意义上来讲,它就是一个哲学思想和价值取向问题,包括我们对课程思维方式、研究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认识。所以课程文化的地位在学校来讲是比较高的,课改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再造的问题,课程本质上不是一种抽象的话语、一种纯粹的知识活动,它是一种价值判断,一种文化现象,所以课改、课程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核心地位。其中,学校的管理改革、管理文化是课程实施纽带;教师队伍直接支撑课改,学校的校本培训和组织文化代表课程主体素养;环境改造、环境文化就是课程场。

下面我以上海金瑞学校的课程文化为例,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学校顶层设计下的课程文化。

图片

开放大气的海派文化

上海金瑞学校的筹建工作花了很长时间,从2020年开始,一直到前年开始招生。可以说,现代学校对于场所是有想法、有要求的。一个校长设计一所学校,一般会从几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形的诉求,即功能诉求。学校要有教学空间、实验室空间、运动空间、艺术空间等诸多功能空间。

第二,审美诉求。审美诉求主要体现于,学校要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优美意境来满足了孩子需求、老师需求。

第三,哲学诉求。学校有哲理的诉求,学校应该是意义空间、人文空间,反映师生的认知模式、价值判断,揭示校园的场所精神。

今天很多校园到处都张贴着不同口号,但我们学校有个规定,就是不张贴任何成年人的口号,只让孩子的作品、孩子的问题上墙。

校园文化设计这三个诉求不可或缺。那么应该怎样把三个诉求和谐的实现?刚刚提到,上海金瑞学校是海派文化,上海的城市文化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上海为,追求卓越;上海为,海纳百川。

我们学校坐落在上海,所以学校应该秉承这个城市的文化精神“追求卓越,海纳百川”。

我们经常探讨什么是好学校?我认为打开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所以我们的办学方向就是开放——把教师打开,把课程打开,把课堂打开。“打开”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是把孩子打开,把孩子的格局打开,把孩子的思维边界打开。


打开教师


优秀的教师能不断拓宽孩子的思维边界。所以校长的作用就是,第一,要有本事把好老师吸引来;第二,吸引好老师来了以后,还要提升他;第三,得留住好老师

我们知道,好老师都有个性。换句话说,校长不容易,要把这些好老师留住,谈何容易?所以作为课程主体,我们组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非常重要,这需要我们的团队文化发生变化。在团队组合上,它要从同质组合走向异质组合,充分体现出团队的意义。

图片

我们今天讲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所谓核心素养,它需要孩子有两个经验,掌握两种逻辑,一个是学科知识逻辑,一个是经验逻辑。所以,我们学校不少老师都属于“具备非教育类岗位工作经验”的人员。这些老师各有各的思维特征,各有各的思维角度,对教师团队的价值贡献非常大。

比如我们学校有来自澎湃新闻社的语文老师,来自“铿锵玫瑰”国际女足裁判的体育老师,来自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生物老师,来自花旗银行的财商老师,来自华为的科学老师……


打开学生


金瑞学校的文化理念“对话世界,连接未来”。对话世界,世界是孩子的教科书,我们的课程要从空间上横向打开世界。“对话世界”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是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走进现实,解决真实的问题。第二个是国际化,要读懂对方,也让对方读懂你, 知道对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图片

连接未来,未来是孩子考试卷,当然也是学校的考试卷,我们的课程要从时间上纵向连接未来。连接未来要有高的素养,要掌握知识逻辑和经验逻辑。

金瑞学校课程图谱有三大系列: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学生课程。前两者和其他学校都一样,都是体现成人的意志,比较特别的是学生课程。学生是学习主体,所以我们特地开设学生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为充分打开学生,金瑞学校构建的课程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行走德育德育不是灌输出来的,是在生活体验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慢慢形成,所以我们要连接国内和国际,对话世界、走向世界,用超学科的学习打开孩子视野

创意智慧。即培养孩子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课程。既然所有的学科都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思维,那么我们能不能专设一个课程,它是超学科的,能把孩子思维打开?创意智慧课程正是为此服务。

语言人文。即打开孩子格局的跨学科课程。

科技创业即把科技和财商两个组合起来的跨学科课程。没有一定的财经素养,创业走不远。换句话说,这类课程对打开孩子看向未来世界的眼界十分有意义。

高雅气质。即把艺术和体育组合在一起,跨学科培养孩子美好的胸怀

图片

打开思维


华东师范大学的现任校长钱旭红曾说:教育的最大危机是教育质量支撑不了国家对创新的需求。创新人才的关键是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思维教育应该超越知识和技能。

我们国家是全世界教育体量最大的国家,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多的老师,培养了全世界最多的博士、硕士及本科生,但这些仍然满足不了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为了培养孩子思维,我们专门设计了超学科的智慧思维课程。围绕这门课程,小学阶段我们开设儿童哲学,专门培养孩子天问的思维习惯;初中阶段我们开设形式逻辑,让孩子掌握思维的规律及思维的方法;高中阶段我们开设审辩思维,培养孩子创新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精神。12年一贯制的办学好处就在这里,学生小学学的到初中有着落,初中学的到高中有提升,一以贯之。

我们举一个儿童哲学的案例来说。国内有不少小学都在开设儿童哲学课程,它很有意义和价值。其首创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李普曼,他说“儿童哲学关注的是儿童的灵魂丰富和思维发展”。

英国杜伦大学的专业研究人员,对学习了儿童哲学的孩子进行了一年的跟踪研究,发现这些孩子的数学和阅读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

我们以金瑞学校的具体案例来印证它。我们是所新学校,开办不到两年,第一年只招了140多个学生,居然就有36个孩子在“袋鼠数学思维趣味活动”中获奖。今年学校有400多个学生,其中103个孩子在“袋鼠数学思维趣味活动”中获奖。2023年,学生参加澳洲数学竞赛(AMC),也获得了100多个奖励。

通过智慧思维课程,孩子具备了哲学思考能力之后,他就会问问题,会有批判性的思考,他会质疑,这个东西本质上是这样吗?这个东西还可能是哪样?这个说法合理吗?依据可靠吗?诸如此类,他就养成一个思维习惯,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社会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面向未来的教育,就是有效面对不确定性的教育

正如弗里德曼在《世界又热又平又挤》中提到:未来世界,将不会简单的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划分,而分为高想象力(HIE)和低想象力(LIE)两种国家所以我们设置了超学科课程,专门培养孩子创意想象。

打开课程


什么是课程文化的核心?你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课程,你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或者是塑造一种什么样的学校课程文化?

马斯克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他说,成功的关键是内驱力,而最可怕的是孩子没有内驱力。内在的想象力是内驱力的一个重要要素,所以他对孩子们说:你们都是二十一世纪的魔法师,因为想象力是没有极限、没有边界的,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不断拓宽延展他的思维边界,别让任何事情阻止他,让他尽情地变魔法吧。

图片

我们打开课程,是为了回应“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美术课为例,我们到底是教孩子绘画技术还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如果把技术当成第一目标,那是绝对错误,现在的技术——比如 AI绘画软件,孩子掌握并运用绘画软件,可以按照他的想法立刻就生成很多漂亮的作品。所以,打开课程的关键是打开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的培养,可以用课程来实现。金瑞学校在小学阶段开设创意绘画,初中阶段开设创意写作,高中阶段开设创意建模,就是在不断拓宽孩子的想象力。

我非常认同杭州师大张华老师的观点,他说“让孩子创造着长大,而不是等他长大了再创造”。对此,北大社会学的学者郑也夫,讲过一句非常刺耳,但也非常经典的话,他说“拉磨一年,终身无缘千里马”。如果你让孩子像老驴拉磨一样,在基础教育的知识体系里天天做题,最后的结果是终身无缘千里马。

总之,金瑞课程的文化使命是打开课程,让孩子连接世界,具有连接世界的想象力,让孩子们“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最终成就孩子明天的未来胜任力,让孩子们上下求索,卓尔不凡。

图片

东西融合的中国文化

中国的学校应该有中国的文化精神,我们学校的建设筑设计理念来自于中国传统建筑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理念——榫卯结构,无缝衔接。

从高空上俯视金瑞校园,它好像有若干个建筑单体。走进学校以后,你又会发现它们浑然一体,没有一个个建筑单体的感觉,整个学校好像是一个大而完整的建筑体一样。

榫卯结构非常自然的无缝衔接,传递了我们学校的一个办学理念和思想。我们认为好的学校、好的教育,它一定是东西方教育精华完美与和谐的结合。

图片

从人才培养标准可以看出,西方模式强调知识面宽、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实践能力;东方模式强调逻辑思维、知识深度、重视读书、统一规范、集体主义最佳的人才模型是什么?是东方和西方的组合,是梯形人才模型。

正如金瑞学校校训——正心,求义;语理,行道。

正必始心——道德修养

求必在义——理想追求

语必达理——言语文明

行必悟道——实践正道

“正心,求义”是内在的,“语理,行道”是外显的;“正心,求义;语理,行道”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其所对应的素养能力又是未来公民的基本素养。它是融合古今中外,一切为我所用。

我们是一所中国学校,但是我们想把所有优秀的东西方教育完美无缝隙的组合起来,这是我们的教育追求。

连接未来,我们特别强化高学养和高素养。高学养掌握知识逻辑,可以应付高考,考上一所大学。但迈向未来,关键还在于高素养,掌握经验逻辑。这二者的有机统一组合很关键,举例来说,金瑞学校的财商课程就综合了这两类素养。我可以断言,5年左右的时间,财商课程肯定成为必修课。当然,今天在我们学校,它就是必修课。

我们学校的财商课程组合了很多的课程内容。小学阶段我们开设儿童财商,初中阶段我们开设少年理财,高中阶段我们开设青年创业。

图片

我们学校教授财商课程的张老师,曾在华尔街工作了5年,也是成都人。她上课很有意思,跟传统老师的思路不一样。她带着孩子在学校成立了一家银行,成立银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发行货币。

银行是孩子的——“我的银行我做主”,所以银行发行的货币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制作。孩子设计货币的过程很好玩。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对话世界,连接未来”,孩子会在货币上怎样体现呢?一个孩子画了一个地球和俩小孩,这就是他的理解。张老师非常尊重孩子,只稍微点缀了一下,没有做多的改动,就变成了学校货币。此外,这家银行的一切东西和操作流程都取材于真实版的银行,有银行的小箱子、银行的存款账户,孩子模拟银行发行货币、管理货币、使用货币等,玩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习得了很多财商知识。

银行的货币在学校里也是真实有效的,学校的跳蚤市场、书市、美食摊位等等地方,都可以使用。孩子们与银行打交道的过程就是一种真实的学习,这种“真实性”,是为了孩子今后走向社会的真实,指向的是培养孩子解决现实问题的素养,这种真实情境无限逼近现实世界。

除了开设学校银行,张老师还带着孩子们“买卖”基金。请注意,“买卖”基金就是老师在教投资的逻辑。张教师会带着学生去经历、去体验,然后讨论各自的投资逻辑。比如,你为什么选择这些基金?你“买卖”后有什么打算?这样的课程就把经验逻辑和学科逻辑整合起来,由知识学习走向素养生成。

这些真实的学习,思维方式是真实的,解题思路是可以应用的。张老师还有很多很好玩的案例。比如她会带孩子们真的跑到浦东新区一家大型超市去当主播,去真的推销货物……孩子在现场的表现,比在学校上课的时候认真多了,这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可迁移的。

劳尔在《真实的学习经历》中说,真实的学习经历有四大要素:

一是真实的情境。张老师真的把学生带到了超市,有了挑战性。

二是真实的内容。孩子真的去当主播,真的要把货物推销出去,有跟社会完全联系起来的真实内容。

三是真实的参与。每个孩子都有真实的分工。

四是真实的观众。网络上真的有客户不断地向学生提问,学生要真实地答疑解惑。真实的观众非常重要,这样就把孩子带入真实的情境当中。

真实的学习经历意义在哪里?让孩子走进社会,让他体验多种多样的生活。这好比是给孩子备上一个工具箱,里面有丰富的工具。每一个真实的生活体验都会成为孩子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

我们今天的教育可怕的地方就是让孩子的工具箱里只有一个工具——解题工具,只会解题那就是很糟糕的事情。只有让孩子的工具箱里有各种不一样的工具,他以后走向社会,遇到问题的时候,才可以掏出许多工具来面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图片

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

学校的环境就是课程场,至少是一个物理场,体现对人的情感关怀、心理关怀,这应该是共识。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

金瑞学校校园不大,现在的面积不到40亩,没有大片的草地,也没有大片的树林,但是我们特别设置了很多生态小品,我们学校也由此获得了三个认证: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美国LEED School ,美国WELL体系。我们所追求的校园环境就是:要有中国的味道,但不能仅仅像传统那样,要稍微有变化,体现在有国际范、有现代感。

在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时,我们从中国文化精神入手,对学校环境进行整体思考。当初创设校园环境时,我曾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自然是在眼前,还是在远处?

我们绝大部分学校都有室外花园,下课以后,师生可以到花园里去坐坐。那么,我们能不能创造一个在眼下的环境,也就是引入中国传统民居的概念,把园林和天井组合起来,创造一个和自然相融相亲的学校环境文化。

如何才能相亲?近在眼前才能相亲,近在眼前才可以相融。能不能追求自然景观和教学空间相互渗透,学校建筑和自然环境的气韵连贯,让我们好像坐在花园里上课一样?我们做了尝试,我觉得还是成功的。

金瑞校园有放大的天井,天井周边都是学习空间、活动空间,处处可见大小不一的绿化空间。从学校门厅进去以后就是一个绿化空间,通过大玻璃幕墙,自然就好像近在眼前。校园里每层楼都有花园,每一间教室都能看到花园。实现了让孩子们像是坐在花园里一样上课。

再比如我们的储物柜,一般学校的储物柜设计是拦腰一刀,上下两个,又机械又难看。金瑞学校的储物柜是L型,这样从实用功能来讲,孩子长的东西放得进去,宽的东西也放得进去。一个孩子一个储物柜,它赋予图形的变化,这个变化就产生了美感。

我们的室内走廊非常宽大,宽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随处摆放各种沙发,孩子路过时坐下来聊聊天,在非正式的学习空间、交流空间,进行情感交流、文化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金瑞学校到处都有这样的空间,空间里的沙发可以任意组合,不是刻板的样式,孩子们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搬动。

我们学校有住宿生,晚上很重要,校园离上海市区比较远,我们希望校园能给孩子带来温馨的感觉,灯光要有人文关怀。所以校园环境中所有的灯光都特别强调一种非常温暖的意义,这样让孩子们夜晚走在校园去上晚自习时,不会产生害怕等任何不适的感觉。当夜深人静,孩子回宿舍休息了,我们还会调节灯光强度及色调,保持灯光不灭,但也不影响孩子休息。

其实学校就应该成为孩子的精神家园。能让孩子毕业若干年以后,还挥之不去、心心念念的学校,才能持续给孩子创造一个灯塔效应、精神效应。

金瑞学校的外墙也有特点,它们像中国的屏风,像折叠的纸扇,也像一本本的书。一本本书就是一座座知识殿堂。此外,我们的外墙还多半用金色,这个颜色表达了我们的无限期许——我们希望孩子有金色的童年,我们还希望孩子有金色的未来。

再比如连接教学区域和生活区域的户外走廊,我们特地设计了一个蜿蜒的效果,这也是学校建筑的哲学诉求。为什么要特别“弯”一下?因为每个孩子的人生之路都不可能是笔直的。再看这个走廊上面有一个类似风的旋律的意象造型,它也是我们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许——虽然孩子的人生之路不可能是笔直的,但我们希望孩子一帆风顺。

让环境来说话。学校的文化空间就应该是这样一幅画面:微风、草地、孩子、阳光。这样的校园充满儿童乐趣,充满诗情画意,孩子在校园可以畅想未来。我们希望孩子从这里走向社会,飞向未来。所以我们追求的学校文化是三个合一:

第一,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紧密结合,特别要在建筑设计上体现出来。

第二,理象合一。理性的逻辑思维和非理性的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我们对教育的哲学诉求借助外形和形象本身要把它表达出来。

第三,情境合一。人的情感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文化是个大概念,讲也讲不完,有很多方面都需要我们每位校长、每位老师不停地去思考、去学习。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