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红兵:读书、思考、实践,是教师复苏的核心

 朝百 2023-07-19 发布于海南
2021年世界教师日的主题是:“教师是教育复苏的核心”。我非常认同,我以为读书、思考、实践是教师复苏的核心。

我这个人很宅,平常不愿意社交,没有多少朋友,一有空就喜欢躲在书房里看书,杂七杂八的书看了不少。当然这个过程中会想一些问题,兴之所致也会谈点个人看法,在报刊上发表点文章。

读书最重要的是持续的去读,读它个五年、十年、三十年……许多学校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喜欢搞各种读书活动来营造气氛,我以为读书就是老老实实的、静静地去看自己的书,看过之后再和人讨论,偶尔搞一两次活动营造气氛可以理解,不能一阵一阵的。坚持读下去,周围的事情就会发生变化。我觉得读书是教育人持续向上的动力,不可或缺的东西。

《中国教育报》曾经以《程红兵:我原本就是一介书生》为题报道过我,记者王珺跟我说:“您身上有书生校长的味道。”教育科学出版社还出版过我的一本书叫《书生校长》。读书是最幸福的事,所以我用“一介书生”来自评。

一介书生”有他的优势,书看得多了,眼界开阔了,思维边界也就拓展了,懂得比较了,看过形形色色的学校,再跟自己的学校比较,试错成本就低了,就会优先选择最有价值的事情去做;此外,由于书生气足,比较率真,说话不加掩饰,会给人一种真诚的感觉。

当然“一介书生”也有劣势,不喜欢社会交往,不太懂人情世故,过于理想化,书看得多了,把事情想得太美妙,现实中哪有这么美妙的世界?你构想了一所美好的学校,哪那么容易变成现实?


图片

读什么书?

图片


我们教育人究竟该读什么样的书呢?应该多读经典。意大利当代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认为,经典书籍有以下几个特征——

经典不是人家说'我正在读……’的书,而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的书’。


好书是读了一遍两遍都不够的。比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哲学导论》,今天教坛上的那些热词、概念都在上面。比如说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什么是正式教育,什么是非正式教育;教育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教育与生长的关系,除了生长之外,教育没有别的什么目的了......这些,都来自这本书。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用他的概念来指导教育生活,这类经典书籍都是常读常新的。

每一次阅读经典都是一种重读。



确实如此,一遍不够,读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会发现,怎么第一遍没有读出来,第二遍读出来了。其实,这跟你新经历的生活实践有关,你会发现,经典说的都是你过去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

比如杜威说:“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为此,我们要对教育彻底地反思一下——我们没法跟人工智能比知识储存,它调取知识的速度之快,甚至可以重组知识。那么孩子学什么才最有价值?今天,学科的教育体系、学习的课程范式、技术的迭代更新非常快,我以为未来的课程一定是“自选+推送”的,仅有推送,会出现“茧房效应”,需要自选,这可能是未来的学习范式。

经典让我们带上它们所经过的各种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历史的印记。


我们所熟悉的《论语》,它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沉淀在我们的语言、思维系统当中,在我们的大脑深处。从生活习惯、风俗习惯来看,类似的话经常可以看到。

经典带给我们莫大的欢愉,并在发现中获益。



图片


我读阿莫纳什维利《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这书很好玩,记录了作者和孩子们相处的故事,读的时候不自觉会心一笑——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做法,有这样的思考,孩子为何这么可爱,老师为何这么有意思。这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推荐给大家。

“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入迷,谁就能获得职业的幸福。”孩子的天性就是这样的,教师的天职就是要跟这样的孩子交流沟通,去引导,去服务,“没有儿童的顽皮,没有顽皮的儿童,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对教育行业的认识就上了一个台阶。

经典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这句话在思想界和哲学界引起了反响,也影响到教育界,影响到课程的诞生。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最优秀?什么样的课堂最有智慧?你读了名家的东西,可能会触动思维神经,对这些事情做进一步梳理,把这些基本东西梳理清楚、思考清楚之后再来做学校的教育,可能就不太一样了。

经典能够把当下的喧嚣调校成一种轻轻的背景声。


今天我们的教育界很热闹,但是如果你真的喜欢当老师、当校长,就安安静静呆在学校办学,静下心来搞教育,看看经典著作,读读孩子们的想法,把一切喧嚣都置于脑后,这就有意思了。

法国著名思想家、社会学家莫兰写过一本书《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他说:“教育的目标与其说是造就充满知识的头脑,不如说是造就构造得宜的头脑。”我们培养的孩子不是让他吸收的知识越多越好,而是构造一个结构适宜的头脑,让学生学会结构化思维,这一点非常重要。



图片

读经典的三个好处

图片


塑心。经典对我们的帮助是非常大的,易中天说:“书分为两种,一种是谋生的,一种是谋心的。”教育经典既是谋生的,也是谋心的。阅读经典具有人格意义,它打开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境界;有教育意义,它提供深刻的教育思想,帮助我们把握方向,去理解孩子和老师,对教育工作有更清晰的认识,把握规律更准确,久而久之就成为老师和校长的日常生活方式。

塑形。读书不是靠搞运动出来的, 我说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每天不翻一翻书就空落落的,就很难受,到了这个程度就对了,尤其是搞教育的更应如此。所以,阅读经典对于读者而言是一种思维的“塑形”。清华的学者刘瑜曾经说,“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

塑魂。塑魂,就是改变人的格局和气质。曾国藩讲:“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读书与不读书,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时间一长,天差地别。很多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能跟读书有关系。



图片

怎样读经典?

图片


周国平说:“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读经典,用心去读,持续的去读,融入自己的思考,融入自己的实践,自然就有收获。

融入教育思考

大脑的作用要在这里体现出来。当然思考的前提是你的阅历,是有几百本著作在你心中。现在的社会,信息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少。交际越来越多,真心越来越少。欲望越来越多,幸福越来越少。

而我们的教育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活跃与混乱,多元与分歧,繁荣与芜杂。办学的雷同、话语的雷同,从根本上反映了我们校长、教师思想力的弱化,思想力的弱化是思想深度缺席的表征,办教育无论如何不能缺席思想,这当成为我们的共识。

学者陈平原说:“我们太多强调知识的广博,很少强调思维的深度。思考以前是时间维度的,现在是空间维度的。每个人都是'知道分子’,比古人的常识多,但思考、辨析能力不足。”

所以我认为读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轻阅读,就是随便翻翻,一种叫重阅读。重阅读有一个特点就是阅读前有思考,即读什么的思考,读劣质的书没有任何意义。


图片



重阅读,还要读新书,经典是有局限的。黑格尔说:“所谓常识,往往不过是时代的偏见。”前段时间读斯科特·佩奇的《模型思维》,发现模型化的建构很有意思——

最底层那些不规则的点,只是数据,它没有意义,没有组织,没有结构;往上一层发现,有的点是方形,有的点是三角形,有的点是圆形,把数据命名归类了,这个叫信息;再往上一层,它中间有符号,表明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个叫知识;再上一层,符号更加复杂,有时体现在懂得如何选出最优模型,有时通过求出各种模型的平均结果来实现,这个才叫智慧。

重阅读,还要有目标设定,要解决问题,要根据你的职业领域、研究领域去阅读。阅读过程中要有质疑和批判,当然前提、假设要搞清楚,思维逻辑要搞清楚,背景要还原。只有理解了他的生长逻辑,才能读懂他的生命状态。读懂了生长的逻辑,才有资格评价。

此外,每一次阅读之后要把它模块化、归纳整理。把它归纳和编码,由此及彼,由远及近,由他及我,思维导图是最好的工具手段。我倡导的是“研究性阅读、专业性思考、变革性实践”。知识该如何定义?学生如何定义?教育如何定义?学校如何定义?教师为谁存在?校长为谁存在?课堂如何改变?课程如何改变?管理如何变革?都是可以研究的问题。

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道听途说,以为理解了它。当我们实际去阅读,就发现它们是如此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这种作品与读者建立了个人关系。”比如黑格尔的《小逻辑》就很有意思,它和我建立了个人的关系,把我的整个思维模型重塑了一遍,促进我不断思考教育的问题。

图片



融入办学实践

所谓实践,就是做到“读、思、行”合一。你是老师,你是一师之长,你得做事。如果一天到晚沉浸在书斋,什么事都不做,就不是好老师,不是好校长。教学是我们天经地义的职责,同时把思考、行为结合起来,这才有意思。

所以,适时表达、适时行动,当老师的时候,我在教学上做了一些尝试;当校长的时候,我对办学做了一些尝试。我先后在上海建平中学、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上海金瑞学校担任校长,这三所学校当时的办学思路,都是从怀德海那里获得的启发。我在课程改革上做了一点有益的探索,在建平中学主要做学科的课程改革,在深圳明德学校主要做跨学科的课程改革。今天在上海创建金瑞学校,主要做超学科的课程改革。一步步往前走,向前推进。

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维特征,就是在本来已经结束的地方重新开始。不是简单的说“可以”“很好”,或者说“不可以”“不好”,而是让思维游戏继续,让思考深入,直到思想逐渐明亮起来。一辈子当老师我很庆幸,当了校长之后只不过舞台大了一点,责任更加重大,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

【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教师博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